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当代解读_第1页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当代解读_第2页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当代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当代解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很高的地位。这也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美德即知识”,按照其逻辑,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也可教。但是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仍然是一个古老且至今尚争论不休的问题。而美德是否可教,在中国似乎从未成为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对美德可教性的怀疑,国内很多学者都以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或“德性即知识”来论证道德的可教性和德育的必要性。纵观我国从先秦时期至今的道德教育成效,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美德的可教性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美德可教吗?谁来教?怎样教?一、追求“善”是苏格拉底人性思想的最高目希腊人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是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特指的美德主要是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美德即知识”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者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在对智者的诘难中,苏格拉底都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来驳倒他们的。其中美德可不可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关系到如何实践美德。在《普罗泰戈拉篇》中,得出的结论是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但是不可教;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可教,但是美德不是知识。在《美诺篇》中,认为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样“美德即知识”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完善。二、美德即知识与美德可教在柏拉图的对话《美诺篇》中,美诺请教苏格拉底:人的美德从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赋所至,抑或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探讨可归结为一个基本思路:要探讨美德是否可教,首先要知道美德的本质是什么,即“什么是美德”。其次,美德是否可教,取决于美德是不是知识。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美德可教;如果美德可教,则世上就应该有专门教授美德的教师和学科。反之,如果美德不是知识,或者世上没有专门教授美德的教师和学科,则美德不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从这种认识出发,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发展智慧,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但是如果任何东西是可教的,一定有教者和受教者。苏格拉底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了美德没有教者,也没有受教者,因此美德不可教。苏格拉底对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秉持了一种怀疑的态度。三、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原因1、有的专家、医生和背景苏格拉底最终对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断表示困惑,就是因为找不到教授美德的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道德教师,就不能说道德是教出来的。不论是道德,还是其他知识,如果可“教”的话,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教师和学科。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不同于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在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上专家和外行有着天壤之别,专家可以成为外行的教师;在道德上,却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为专家而大多数老百姓不靠讲解或课本就弄不懂的东西。数学、天文学、医学知识显然可教,而且都有专业教师。可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好人的话,却无处可寻专门教练,世上根本就没有专门教人成为好人的教练、教师或专家。国家学校不可能委派专门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道德。任命一些人专门去教别人勤勉、自制和勇敢,也是非常荒谬的。既然没有道德教师,又怎能说道德可教呢?2、知识论层次的质疑有些学者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知识”的关系简单概括为“美德即知识”,在逻辑上存在缺陷,并不能正确反映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真正内涵。还有些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仅仅是从生存实践层面上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未将它上升到知识论层次,这些质疑表达出的分歧主要在于到底如何来理解“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很多人把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解得过于简单,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与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这种知识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是从书本上学来的间接经验,而是一种主观的理性智慧,凭借这种理性智慧获得自身独特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认同。苏格拉底认为,美德这种最高的智慧不可能像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骑马、绘画那样去教,这些知识或技艺具有精通这些知识或者技艺的专家,可以通过专家由外到内、从无到有地直接授予或者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教给被教者。但对于美德,包括苏格拉底在内,人类普遍地对这种至关重要的知识一无所知,既然如此,美德这种知识又如何去教呢?3、道德教育的方式教育学理解的“教”,是用理性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如口授式教,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讲述道德规范,学生记下教师的讲述,然后教师运用考试手段测试学生道德课成绩,学生考试合格即表明完成了道德课学习。灌输也通常作为“教”的方式,它强行要求人们在道德上应当怎样根据某种信念所认定的价值行事,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灌输是用一种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此外,许多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榜样示范和批判性指导来进行道德教学。这几种道德教学方式中所谓的“教”都离不开口头传授和训练,从学习者出发,学生在被教之后,虽然知道了美德的道义和概念,却没有做美德的事或者说没有真正学会了美德,那么不能说他是有美德的人,如果仅仅是教授美德的概念的话,那并不是在教美德,这样的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当然,我们在今天所理解的“教”早已不同于苏格拉底时代的“教”,它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宽泛得多。有的学者把教分为直接教和间接教,道德不可直接教但可以间接教,这要求教师精心安排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尽可能使之与社会生活保持生动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但是这种间接的教,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潜移默化并不能称之为教。四、美德与教育的关系美德严格来讲并不是课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从做人实践中得来的。我们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在接受道德教育,德育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德育活动也越来越多,资料越积越厚,表面上看德育形式一片大好,但实际上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内心的道德知识和活动又有多少?如果把每一次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从时间和份量上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美德作为知识是可教的,我们不由得要思考以下两种关系:第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与知识是否成正比?即人的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第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如果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然而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马加爵和药家鑫事件足以让我们对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产生怀疑。德育其实是每个人的事。生活是做人的重要场景,也是德育的实践之所,检验之所。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关于美德的概念并不能够使我们形成美德,美德的形成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在进行人际交往中逐渐将这些模糊的概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在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自己对外界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事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教出来的。美德不可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道德教育采取一种置之不理的悲观态度,相反,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德育及其有效性这一问题。美德不可教,所以我们一贯注重教授美德概念是不合理的。美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或从历史总结中发现并领悟。所以,美德不能直接教,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