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原文译文(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1.gif)
![秋词原文译文(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2.gif)
![秋词原文译文(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3.gif)
![秋词原文译文(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4.gif)
![秋词原文译文(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e2cd3f81b400988324d0472f4c9f91f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秋词原文译文(5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往往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往往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词原文译文篇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好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风景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愿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这两首诗的难得,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探讨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慨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长久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显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调,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心称赞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画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浮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泊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翱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浮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可能,诗人是以“鹤〞自喻,可能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阔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假使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显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浮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宏大,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难得的精神资产。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风景,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风景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假使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即刻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沉重,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较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探讨的即兴诗。诗人通过显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考,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浮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原文译文篇二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好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心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难为得难得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探讨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调,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浮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泊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翱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浮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可能,诗人是以“鹤〞自喻,可能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宏大,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难得的精神资产。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与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愿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秋词原文译文篇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好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特别醒目;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愿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探讨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慨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长久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显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调,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心称赞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画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浮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泊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翱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浮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可能,诗人是以“鹤〞自喻,可能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阔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假使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显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浮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宏大,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难得的精神资产。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一致,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风景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秀美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其次首的前二句写秋天风景,诗人只是如实地勾画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调,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沉重,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探讨的即兴诗。诗人通过显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考,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浮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原文译文篇四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好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情飞向万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特别醒目;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这两首诗的难得,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可怜他们的遭遇和境遇,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强壮凌厉,发愤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气氛,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表达。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一致,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风景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秀美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其次首的前二句写秋天风景,诗人只是如实地勾画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调,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沉重,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探讨的即兴诗。诗人通过显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考,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倪其心)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排:推开白云。⑷碧霄:青天。
秋词原文译文篇五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寥色嗾人狂。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好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心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难为得难得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探讨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调,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浮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泊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翱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浮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可能,诗人是以“鹤〞自喻,可能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活力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宏大,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难得的精神资产。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与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猛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难得的是,诗人在遭遇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愿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这两首诗的难得,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好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年会领导发言稿范文(17篇)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勤径学升高中历史必修上同步练测(统编版2019)
- 2025年以车抵押还款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个人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临时展览馆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涂料助剂:流平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企业会议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策划协议
- 2025年全场景住宅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湖南株洲二中2022自主招生考试英语试卷试题(精校打印)
- 血透室护理质控
- 粤语课程设计
- 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 初一下册期末模拟物理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 《教育向美而生-》读书分享课件
- 中海地产总部-员工考核手册
- 左卡尼汀在减轻高原反应中的应用
- 青海省西宁市选调生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综合能力测试题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