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小学数学教案_第1页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_第2页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_第3页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_第4页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集合]小学数学教案

学校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试验教科书数学》四班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测、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培育动手实践和观测、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技能。

3.使同学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育合作沟通的技能,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启迪猜想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学校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由于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想吗?〔同意〕

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讨论。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想。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测,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老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想,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测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想,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试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须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试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受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预备

提前14~20天让同学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记录,今日我们就来沟通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究新知。

1.争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测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觉吗?

2.争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同学与小组成员沟通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状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状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沟通。

(2)通过查找全部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方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表达统计图的须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依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争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同学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争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察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同学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缘由,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争论、沟通。

让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沟通

(5)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觉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须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同学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同学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同学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舞同学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猎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同学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沟通,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猎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日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同学自由回答)

学校数学教案篇3

老师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16页的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衬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师: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师:我们会计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结果呢?先独立思索,试做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争论吧!

老师巡察,参加小组争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写成2145÷15,变成了整数除法,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2:我们小组认为,由于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也应缩小100倍,正确的结果是1.43。

组3: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接着把做的竖式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师:各小组都想出了方法,把21.45÷15的结果算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更好?今后都能运用。小组继续争论。

组4:组3想的方法更好,没有局限性,遇到类似的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同意吗?

〔同学齐答:同意。〕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来观测这个竖式。哪位同学要提出什么问题?

生2:商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

生3: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4:由于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而小数点应当在个位的后面,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5:假如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验算的话,商和除数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数。

生6: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还余下6,这时要跟被除数非常位上的4合起来一起除以15,合起来的数是64个非常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个非常之一,那么4应当写在非常位上,商的小数点自然就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说的太精彩了!〔同学自发地给以掌声鼓舞〕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组争论。老师出例如题后,就让同学独立思索,再在小组内争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让同学自己去经受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控和法那么的总结。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听取到别人的看法得到一些启发,也能给别人以提示,最末能在小组内达成全都看法。

2、小组汇报,增加见识。由于在一个小组里形成了一种看法的定势,而通过小组汇报,班级里就会涌现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同学大开了眼界,知道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案。最末还让同学争论哪种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这样,同学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不仅得到了培育,而且,同学对“最优化”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3、问题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与疑。当同学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急于回答,立刻把问题抛给同学,这样,大胆、充分地相信同学的聪慧和技能,给同学以极大的信心。结果,同学果不负老师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说得非常精彩。

4、老师是红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片段里能听到同学的追问。并且,其他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不由自主地回答起来。这样的情景是老师最喜爱看到的。涌现这样的情景与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

5、变替蝶破茧,为咬茧自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简约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同学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学总是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可以说,同学参加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这样,为同学今后的学习和进展就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同学的思维得到了进展,技能得到提高,同学的心情很饱满,参加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感觉到有缺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同学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老师没有进一步引导、讲解和举例,让同学充分认识到“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结果算式就写成了2145÷15,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这个方案的不足;当组2说出:我们小组认为,由于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应缩小100倍,得到1.43。”这个方案时,没有让组2的同学充分说出这样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实,这个方案就是把被除数看作整数,依据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依据被除数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缩小多少倍的规律得到商是1.43。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点上小数点,追问同学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这样做了话的话就能和组3同学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惋惜,当时老师没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学校数学教案篇4

学习目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打算盘的姿态;

学习内容:

1、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拨珠姿态;

3、学会拨1、2、3、4、5.

学习难点:珠姐姐与珠弟弟的意义。

学习预备:大算盘一个、珠姐弟的卡通图、1、2、3、4、5的珠像图、《森林幼儿园》挂图。

过程:

一、认识算盘

1、发算盘;师生自我介绍;

2、引出算盘,介绍算盘的作用;

3、引出《森林幼儿园》,通过故事,向幼儿介绍房子的.结构,认识珠姐姐珠弟弟,并了解其意义;

4、《森林幼儿园》与老师的大算盘比较,引出框、梁、档、珠,强调珠姐弟的意义;5、儿歌《认识算盘》“一把算盘四边框``````````”,并让幼儿在小算盘找框、梁、档、珠;

6、教幼儿认识个位点和个位档。让幼儿上厕所,休息,手指操(手指变变变)

二、打算盘的姿态表演交警动作引出主题--打算盘也有正确的姿态,姿态正确了打算盘才会又快又好

1、盘的位置(算盘放在桌子的中间,距离桌沿一拳头远。)

2、身体姿态:(有动作);练习:可用角色游戏(司令与士兵);教儿歌(打算盘,并不难````````)

三、练习拨1--5单拨数

1、1--4的指法:右手放在个位档,左手放一旁,右手大拇指拨入1,食指拨去1、2、3、4拨入拨去同1的指法,边教边让幼儿跟着练习。可练习听拨、说拨,老师巡察检查。2、5的指法:右手食指拨入,拨去。连拨数

3、游戏:打机关枪“啪、啪、啪。”(留意4变5的指法)

4、出珠像图,并认识,留意区分1和5

5.作业:练习1--4.

学校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聪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约的推理阅历。

2.过程与方法:经受简答的推理过程,培育同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规律思维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进展同学的代数思想。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欲望,体验胜利的乐趣。

重点难点:

同学在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约的推理阅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聪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老师边口述,同学边自学〕

认真观测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觉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察,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仔细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沟通: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老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2〕师巡察,发觉其他同学的错误。

3.同学更正。

师:发觉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争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竞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同学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竞赛状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舞。

板书设计:

数字谜

学校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控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同学经受探究的过程,体验胜利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控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测,自主探究发觉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同学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老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同学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爱好吗?

师:刚才,你们是依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告知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依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索:认真观测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觉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同学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同学验证。

⑵同学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老师将同学所举比例有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同学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同学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觉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同学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白我们发觉的规律是正确的。由于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测,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觉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假如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测比较,发觉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同学自己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假如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同学尝试练习。

〔2〕沟通争论。使同学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依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依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同学尝试填写,再沟通明确思索方法。

3、补充一组敏捷训练题:

A、假如让你依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假设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究发觉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知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5=18:30

内项

外项

6:4=3:24:6=2:34:2=6:33:6=2:4

3×4=6×2

a:b=c:d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校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全部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技能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同学主动猎取知识,培育由详细到抽象的思维技能,提高同学观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同学争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老师提出问题,同学独立思索,小组沟通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量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同学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同学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同学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老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改变?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辗转的桥,这样做对游人欣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老师鼓舞同学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争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学校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班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索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育同学敏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⒊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受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