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_第1页
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_第2页
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_第3页
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_第4页
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湟回族与撒拉族的社会交往

阿拉玛人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主要分布在西宁东部的塔阿拉玛自治州。它是一个人口少的民族。目前有人口约9万人,占甘肃省少数民族总数的4.07%。循化县东临黄河峡、积石关之险,西靠唐述山为其屏障,北依小积石山,黄河穿过其境。在西边和南边有藏族、蒙古族,北边隔黄河有土族、回族,东边有汉族。长期以来,撒拉族与当地的藏、回、蒙古、汉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河湟”最早是指流经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后来就将由黄河和湟水冲积而成的大片谷地,称做“河湟地区”或“河湟谷地”。早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就有“乃渡河湟、筑令居塞”的记载。河湟地区所指的范围有小河湟和大河湟之说。小河湟指的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包括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东部农业区,大河湟则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了甘肃的一些地区。河湟的中心是河州和西宁。从自然地理位置看,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并与之连为一体,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且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处于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与甘肃定西甘南青海海南海北地区相接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不仅宜于农业生产,也适宜于牧业生产。从人文环境看,河湟地区是儒家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处。宋元时期是河湟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间,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者以及来自中原内地的商贾不断来到河湟,并有部分人定居于此。随之,他们也将各自的民族文化带到了河湟。久而久之,在河湟地区便形成了藏文化、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格局。河湟地区的回族和撒拉族的社会交往比较独特,两个民族由于都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在生活习俗、心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这也使他们在历史上共同反对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谱写了一曲曲悲壮之歌。但是,回族和撒拉族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在族源和民族形成过程以及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一)撒拉族与满族间的关系撒拉尔人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原本是西突厥的一个支系,游牧在伊犁河一带。经过分合迁徙,至13世纪前半叶,阿干罕的儿子尕勒莽被蒙古帝国征服中亚等地后签军,他率领本族170户,以“撒尔特部”名号东行,辗转迁徙,行程万里,最后驻屯定居于今青海省循化县地区。他们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又一个兄弟民族———撒拉族。自撒拉尔人定居循化地方,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P41)。撒拉族先民长途跋涉,在今天的循化县街子一带定居后,有一个不断与周邻民族交往、吸收其他民族成员以壮大自己民族的过程。其中与撒拉族毗邻的化隆回族移民便成为这个民族新成员的主要对象。元代,撒拉族人口是不多的,主要是以尕勒莽为首的部落的成员及其后裔。据明朝张雨《边政考》(卷九)的记载,至嘉靖年间,撒拉族人口已达“男妇一万名口”(P65-66)。一个民族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地区后,首先要与周围的藏族、回族通婚,特别是回族。由于撒拉族先民和回族先民,最早都是从西域辗转迁徙到青海地区的,并且这两个民族共同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回、撒拉人民之间通婚比较多。特别是饮食习惯相同,生活上具有便利条件(P50)。与循化毗邻的河州、狄道一带,是回族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由兰州通往循化的重要通道,彼此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撒拉族与回族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致于过去在汉文史书或私人记述中往往把两者混同起来,称撒拉人为“撒拉回”“撒回”或“循回”(意为循化之回)等。这种不科学称呼的产生,固然是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对此缺乏正确的了解,但其实也反映了两族亲密无间的关系。撒拉族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积石关以东和大力加山以东的回族移入而融合进来的。撒拉人中有所谓韩姓以外的“外姓五族”,其中“而马姓居其九”,还有沈姓等,推原其始,均为回族。再从撒拉族的姓氏看,有韩、马、冶、沈、何等20余姓,据撒拉人说,韩姓是根子姓。可见,撒拉族中有相当数量的成员是从回族吸收进来的。街子的沈姓撒拉人承认自己本来就是从河州迁来的回民。此外,“又有从内地回民迁居工内者,亦为所属”。总之,如果没有从回族中吸收新鲜血液,撒拉族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单一民族(P50)。可以说,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剌儿”“沙喇族”“撒拉回”等,这都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回族是由阿拉伯、波斯人等融合了汉、蒙古、藏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新型民族。远在唐宋,河湟地区就有回回先民活动。唐代,有中亚商人越过葱岭和祁连山,到达青海河湟一带,经营商业贸易,或从事耕作,现在西宁回族中的哈、丁、穆、白等姓的先祖,据说就是当时移居而来的波斯、阿拉伯人。北宋建立后,“还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其他地区的穆斯林继续从陆上沿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到罗布泊附近,因为这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他们要去宋朝辖地进行外交、贸易活动,无法通过,就东南入柴达木盆地,经青海湖北岸,过西宁,循湟水谷地到洮河流域,走临洮,再由陇南进入关中平原,东去洛阳、开封”。当时,西宁为丝绸南路重镇,西域各地商人竞相往来于西宁一带从事贸易。因此,有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在这里留驻下来。据载,当时青唐城的东城有“陷羌及陷人之子孙,夏国降于阗,四统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当时的青唐城与今西宁市的城区基本相同,其东城就是现在的东大街至东关一带。两宋时期穆斯林商人不仅途径河湟且有不少留居河湟。《西域游览志》记载:“唐宋穆斯林之来中国,留居贡道不归者,早在唐、宋为数甚多。”蒙古西征后,他们从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地区带回大批由当地人编成的“西域亲军”。这些“西域亲军”被安置在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或驻守,或从事屯垦,后因军事组织形式演变为地方组织形式,他们也被编为农民或屯田户,成为普通农民定居下来。他们中也有随同蒙古军东来的工匠、商人、学者和传教士及其家属,这些人被统称为“回回”。这些“回回”来到青海后,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五凉全志》四卷说,回族在“湟中一带极多”,湟中包括今西宁市、湟中县一带地区。明洪武初年的大移民中,将南京及江浙地区的色目人后裔移至青海东部,当时西迁回族定居于西宁城东地区者不会很少。清同治年间,陕、甘两省爆发了长达11年的回族反清斗争,这一时期内地回族在战乱中流居西宁东关一带者也较多。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西回族两万余人在白彦虎率领下由宁夏进入西宁,一部分陕西回族则流落定居于西宁东关地区。总之,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就进入了河湟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目前河湟地区各市(州)、县(区)均有回族居住。(二)撒拉族的分布撒拉族目前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河湟地区撒拉族主要聚居区地处青海高原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川野广阔,气候温和,日照长,适宜麦类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回族则在河湟地区的各市(州)、县(区)均有居住,其主要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三)撒拉文化中的借词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语言相近,同属于黏着语类的语言。撒拉语中有不少是从汉语中吸收的借词,也有藏语借词。现在大多数撒拉族青年人都兼通汉语,少数人通藏语;撒拉人通用汉字,以汉文作为书面语。撒拉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何种文字,目前正在探究中。有一种“土尔克”文,在清代曾被撒拉人用以记述宗教活动等内容。目前已知的有一本乾隆年间的《杂学本本》,撒拉人称此中文字为土尔克文(P2)。回族虽然在语言内部借用一些阿拉伯、波斯等词语,但主要使用的语言则是汉语(四)第二,知识产权是受保护的文化在宗教信仰上,虽然回、撒拉两民族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也有“老教”和“新教”之分,但在宗教制度上,撒拉族有着与回族不同的特点。撒拉族的每个村庄基本上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分正殿和“米那罗”(宣礼塔)。正殿是做礼拜的地方,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米那罗”高耸于正殿对面,成为撒拉族村落的显著标志。循化现有大小清真寺70多座,最大的是街子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初,民国23年(1934年)加以扩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人做礼拜。新中国成立前,撒拉族的清真寺分为三级,一是总寺,就是街子清真寺;二是宗寺(海乙寺),即各“工”的清真寺;三是支寺,即各村庄的清真寺。执行全族宗教法律的名为“尕最”的总掌教制度。元代,在中央政府下设置的“回回掌教哈的所”之“哈的”,属波斯语名称,后也译写成”嘎锥“或“尕最”,即宗教法官之意。《瀛涯胜览》中记有霍尔木兹人“男家置席请加的,加的者掌教门之官也”。“加的”即“哈的”,也即“尕最”。伊斯兰教从唐初传入中国以后,在各教坊内,管理教务的有“筛海”,即教长;管理民事的有戛锥,即宗教法官,掌管教法之人。不论唐宋时期的筛海或戛锥,还是元朝时期的哈的,在伊斯兰教民中他们都有掌管户婚、钱粮、词讼之权。他们的地位受到绝对尊敬,在教民中有“如奉官府”的比喻。教门中的“掌教”和戛锥,由群众推举,也有变成世袭制的。撒拉人于13世纪举族东迁时,尕最(戛锥)制也随之带来。据当地传说:撒拉人定居到循化后,怕失掉教门,从中亚请来了40名筛海,由苏来曼率领到了街子。按照老规矩,在这40名教长中推选出一位尕最,执掌教法。元朝推行“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策,除推崇佛道教外,对色目人和伊斯兰教也给予优待,中央设“回回掌教哈的所”,各地穆斯林建筑清真寺,宗教活动也受到保护。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撒拉人宗教信仰渊源下,上述说法是可信的。不过,当时的尕最是推选产生的,不是世袭的。尕最在汉文历史文书中也称做“总掌教”或“总理掌教”。在清廷档案中也称做“世袭总理掌教”。循化街子清真大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匾额上定“总理掌教韩光明”。尕最住在街子,主持街子大寺。相传街子清真大寺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是撒拉族的祖寺,清代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扩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要建筑采用汉族宫殿式屋顶,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第二大寺(第一大寺是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又由于该寺收藏有尕勒莽率众东迁时白骆驼驮来的手抄的古本《古兰经》,所以该清真大寺名扬遐迩,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尕最之演变成为世袭总掌教,笔者认为约于明初撒拉族土司制确立时产生(P122)。(五)撒拉族社会组织的起源—撒拉族在基层社会组织方面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撒拉族存在着特色鲜明的基层社会组织,即“阿格乃”和“孔木散”。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阿格乃”和“孔木散”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撒拉族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这种基层社会组织,在与撒拉族毗邻而居的汉族、回族、藏族、保安族和东乡族中都不存在。其显著特点是以血缘为纽带部分地存在着平均主义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内涵。“阿格乃”(Aghing,或Agni)也可写做“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即突厥语中“Aga”和“Ini”(哥哥和弟弟)两个词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子”。所以,对这种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近亲组织,俗称“兄弟”“当家子”。一个阿格乃一般由两户至十多户组成,阿格乃是撒拉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直到今天还起着维系血缘近亲组织关系的作用。撒拉族的小阿格乃发展成大阿格乃,再发展成“孔木散”和“阿格勒”(村)“工”,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组织制度。“孔木散”(Kumsan)也写做“库木散”,原是“远房兄弟”或“一姓人”“一个根子”的意思,由若干个阿格乃组成。“孔木散”是由Kum(孔木)和san(散)组成的复合词。kum是由kamu变化而来,后者在突厥中意为“全民”“民众”。从社会学意义上说,kamu意为全体民族成员在内的所有的人,或有血缘关系组成的同族之人。东迁后的撒拉族语言中对此仍保留突厥语的含义,只是其发音发生些微变化,成为Kum;而san则意为“你”“您”“尔”;两词复合起来直译应为“你(们)同血缘的全部”,实际上指的是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群体。孔木散在撒拉族先民社会中早已存在,撒拉人定居循化后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孔木散,是和其历史相联系的。孔木散户数多了,也会分衍分离,近代逐渐演变成地缘组织,外姓人也可以加入(但据调查,异姓人加入不易,即使加入,也会受到冷遇)。最小的孔木散有约十户左右,大的孔木散有三四十户。撒拉人聚族而居,聚片而居,没有单门独户僻居的现象,按阿格乃自成小片,又按孔木散自成区域。一个或数个孔木散构成一个自然村落,撒拉语叫“阿格勒”(Agil)。村落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时间形成的。在撒拉族聚居地,孔木橵自成一个社会单位,这个单位有自己的首领即“哈尔”,负责管理同一个孔木散中的日常事务,比如婚丧嫁娶、修渠种田、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孔木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自然组合,自然衍变,维持着撒拉族社会的稳定发展(P382-384)。(六)撒拉族的婚姻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首先,历史上撒拉族曾实行过严格的外婚制。外婚制表现在两个方面:氏族外婚和异族婚,现在仍可看到其遗迹。同一阿格乃(家族)内的男女,严禁通婚。同一孔木散(相当于氏族或宗族)之人,过去也禁止婚配,后来禁忌松弛,允许通婚了。外婚制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异族通婚。这一婚姻制度是由于各民族杂居而形成的。撒拉族自元代迁至循化后,与回族、藏族等民族共同生活,由于本族人数较少,且血缘关系较近,因而不得不与外族通婚。与之通婚的民族主要是回族、藏族和汉族。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向藏民求婚。藏族同意他们的要求,因宗教和风俗不同,提出一些通婚条件。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允许撒拉族男子娶藏族女子为妻。后来,撒拉族与藏族的婚姻关系一直延续下来。回族和撒拉族都信奉伊斯兰教,生活和风俗习惯有许多相似之外,因而相互通婚的也不少。不仅如此,而且在婚礼内容上也有不同之处。撒拉族结亲时,有一种习俗:双方亲家必须相互祝愿,由女方特邀的民间艺人在隆重的婚礼完毕后站在高处向众亲友及客人大声朗诵较长的赞婚祝词。这种祝词,撒拉语叫“乌热亥苏”。此外,在结婚仪式中撒拉族新娘要唱《撒赫斯》,即哭嫁歌。哭嫁歌(撒拉语称“撒赫斯”)是该民族音乐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在每年秋收之后,撒拉族即将出嫁的姑娘有“三忙”,即学刺绣忙、学锅灶忙、学撒赫斯忙。因为出嫁的新娘如果出嫁时不哭,或者哭得不伤心,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所以每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子都要向老妇人们学唱哭嫁歌。哭嫁歌的主要内容是“哭”,这种“哭”,不仅有系统成套的哭词,而且还有高低起伏、长短搭配、悦耳动听、感人肺腑的声调,表现了撒拉族独特的道德审美观。可以说,哭嫁歌是以“哭”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撒拉族婚礼风俗乐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分为新娘单哭嫁、母女哭嫁、姐妹哭嫁、众人哭嫁等几种。其内容多为叙身世、骂媒人、怨父母、不满于婚姻、表达对父母双亲的依恋等。参与哭嫁的人群包括年轻少妇、中年妇女、未婚少女等,表现了撒拉族婚礼仪式中参与哭嫁的女性群体化特征。撒拉族哭嫁歌最大的特点是哭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既非一般的诉说,也非单纯的哭,而是在哭诉的同时,配之以动听的音乐旋律,给人一种错落有致、交叉有序的旋律美。因此,在哭嫁歌的演唱中比较讲究规律性的歌节和唱词结构。撒拉族哭嫁歌用撒拉语哭唱,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和修辞、口语入诗,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学价值。二(一)起义,回、撒拉、乡、汉民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循化地区爆发了以苏四十三为首的撒拉族反清起义。在当时教派纷争的复杂环境中,虽然这次斗争起因于教争,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所使然。正因为此,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得到了回族和东乡族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起义队伍后来发展到包括撒拉、回、东乡、汉等民族在内的2000多人。在十余倍于起义群众的清政府官兵面前,几个民族的起义军战士英勇顽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起义遭到血腥镇压后,清廷加紧了对撒拉族、回族、东乡族等人民群众的迫害。继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后,回、撒拉人民群众联合反抗清廷残酷统治的斗争愈加炽烈,例如1843—1850年化隆黑城子反清斗争,咸同年间化隆马文义领导回、撒拉群众反清,等等。上述这些都表现了这两个民族历史上有过的共同政治命运,他们患难与共,走过了艰难的历程。1895年的撒拉族起义,后得到河州、狄道、西宁等地区广大回族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一时烽火遍河湟,史称“河湟事件”。这些起义虽终告失败,但充分显示了回族、撒拉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二)撒拉汉、藏、前民族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影响撒拉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撒拉两民族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及一些畜牧业和商业活动,回、撒拉人民在相近的经济生活中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已成为这两个民族相互依存的一种道德风范,而且这种关系又波及到周邻的几个民族之间。“在经济方面,各族间物资交流,互通有无的关系很密切。循化撒拉族不足的粮食、柴草需要道帏、文都藏族农业区和化隆的回民供应,而藏族需要的蔬菜、果品、茶、布、工具等则由撒拉族等民族转运过去,并将藏族牧业区的羊毛等畜产品转运外地。西宁、民和、临夏等地的汉、回民又把工业、手工业品供给撒拉族。由于各民族间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在循化地区出现了白庄、街子、城关镇三个集市,成为当地各民族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撒拉族的商业、副业活动起了活跃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丰富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P78)民族之间取长补短的经济结构,也使撒拉族文化体现出与之相类似的民族关系特征。《“撒拉令”·少年》这种西部各民族所喜闻乐见的民歌常常用撒拉、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演唱。以《“撒拉令”·少年》为代表的撒拉族民歌正好体现了这个民族坚韧不拔、一身豪气的个性,如撒拉族人民群众在伐木、筑路或农事活动时,迸发出的劳动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表现了劳动者乐观豁达的性格。“撒拉令”又表现了撒拉男女青年追求坚贞的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这种文化心理,也与撒拉族和其他民族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在生产技术上,撒拉族向汉、回等民族学习了根据农历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的知识,技术较复杂的建筑,如水磨场、寺院等也多请周围的汉族、回族工匠修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生产经验,创造出在当地培植果木、种植蔬菜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经验和技术。正因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所以这些地区的撒拉、汉、回等民族人民的生产水平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在民族杂居区,由于土地互相交错,各族劳动人民之间以劳力、畜力、变工互助的事例也是常有的。例如化隆甘都乡的撒拉、汉、藏、回民之间,自发性的变工互助就很流行。在文化方面,由于接触的频繁,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撒拉人掌握使用汉语的人逐渐增多,并且在杂居区不少人兼通藏语。撒拉族的口头文学和歌曲也受到汉、回、藏族的影响(P78)。(三)回、撒拉人民的生活习俗正因为青海回、撒拉等人民群众自元代以来有过共同的成长历程,相近的经济文化生活,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故而回、撒拉人民在生活习俗方面也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等这些主要的民间习俗中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