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浅析_第1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浅析_第2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浅析_第3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浅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浅析

一、“知行合一”,以知促“知”“行”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也是“心学”运动的代表。王阳明所处时代为明朝中叶。此时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中央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从社会阶层角度来看,当朝权贵及士大夫之流表面上宣称“仁义道德”,暗地里却是“男盗女娼”,讲的是“忠孝之道”,行的却是不忠不孝。由于统治黑暗,老百姓被迫为恶,甚至搞起了农民起义。作为封建王朝维护者的王阳明,看到这样的情况痛心疾首。因此,他倡导统治阶层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从而正人心、安百姓,以维护封建统治,同时积极教化民众,使其认识到“一念而恶,即恶人”的道理,避免由于冲动而酿成农民起义的大患。从社会思想角度来看,程朱理学是明朝当时的官方统治思想,科举考试便是以朱熹学说为主要内容。然而,到了社会动荡的明朝中期,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那种知行不一思想为统治阶层的言行不一提供了依据。程朱所主张“以吾心而求物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朱子语类》卷九)等论断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知先行后”主张,把“知”与“行”的关系人为割裂开来,导致了当时空谈义理却终身无用的风气。为了破解这种状况,王阳明批评当时学者“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将知行这“两事”并作“一事”,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积极倡导力行,并特别强调要在“事上磨练”。王阳明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消除程朱理学教人先知而后行所带来的后果,这就是他的“立言宗旨”。二、“真知”与“行,规则化”“知行本体”是“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了了解“知行本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知”。“真知”是在宋儒的知行讨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真切之知,意为真知者必然会去实行他所知之事,而不会知而不行。阳明的学生徐爱曾向他求教:“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传习录》上)阳明回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上)这就是说,那种只知道却不加以实践的人并不是达到“真知”的。因此,在宋儒看来,“真知”虽不是一种直接行为,但是却表明了必然可以导致一种行为的这种性质。既然是真知者,必然不会只知道而不实行,否则便不是真知。王阳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是把真知必能行的思想作为起点。在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里,“知行本体”概念其实就是“真知”概念的延续。“知行本体”中的“本体”是本来的意思,是说知与行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也是相互统一的。而“知行本体”意思就是知包含必能行。所以,按照阳明观点,知而不行者,违背了“知行本体”,根本就是未知。“知行本体”概念也可以表述成这样一句话———“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这也是阳明“知行合一”观点的一种表述方式。对于“真知即所以为行”,通过以上徐爱与阳明关于孝悌的问答便可以得知。那么,什么是“不行不足谓之知”呢?可以如此理解,前面半句是从知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行,所以是真知必能行,而后面半句则是从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知,所以是不行不为知。对此,阳明也举了几个例子。他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传习录》上)这就是说,必须要自己已经亲身实践体验过了,才是真知。阳明又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答顾东桥书》)这也就是说,必须要事先经过实践体验,才能知道所关切对象的性质。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三、“知”与“行”如果说,“知行本体”道出了知与行的最基本关系,那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则进一步表明二者的现实逻辑关系。王阳明与学生徐爱探讨知行关系时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传习录》上)他还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一方面,尽管阳明说“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但他认为知与行还是有区别的。否则,为何不说“知是行之成”,而要说“行是知之成”呢?所以,在这里说“知行合一”并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只是说明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也是相互统一的。另一方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体现了二者的现实逻辑关系。“知”在这里不仅指知识、理论,也有意识、意念的意思。从一个动态角度来看,一个行为的发端首先源于意识,然后才能通过外部行为实践去完成。所以,从意识是外部行为发端的层面来说,“知是行之始”就是肯定了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意义上,知也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行为要能够完成,必须加以实践,所以才说“行是知之成”。倘若只有知却没有行,那么也就没有最终达成。因此,从行为终结和最终目的层面来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肯定了实践是整个过程的完结,以及实践才是知的最终目的。其实,阳明如果要从这句话出发去批评朱子“知先行后”思想,那么却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他自身的知行观也是有逻辑先后的。不过,阳明的优点在于针砭时弊,在有逻辑先后的同时,更加注重当时运用不足的实践行为。四、“知为行之”与“行是知之:知”《传习录》载,徐爱与阳明探讨知行关系时曾说:“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得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传习录》上)阳明认为这是违背了古人的宗旨,他回应道:“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上)主意与功夫是阳明常用的一对概念,一般前者表示目的、统帅,后者表示途径和手段。一般来说,阳明运用此二者概念讨论某对范畴的相互关系时,是为了突出“主意”的统帅地位和重要性,但在此却是偏重于行,偏重于功夫。对于“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来说,如果将其分裂为前后两个半句来看,那么前半句就是说行需要有知为指导,这是强调主意的统帅作用,与阳明在“知行合一”思想里侧重强调行的作用的宗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在这句话里,真正重点在于后半句“行是知之功夫”。“行是知之功夫”意思是说,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知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从来就不是与行相割裂的,必须通过行才能达到知。因此,如果将这一整句话连起来看,可以发现阳明非常辨证地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进一步来说,阳明也曾经如此谈到:“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之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对于这段话,如果从“知是行之始”来看,那么恶念便是恶行的推断便是十分明确的,因为一旦有恶的意念,也就表明了恶的行动。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只有善的意念却没有善的行为呢?按照阳明的观点,这是不行的,因为“行是知之功夫”,“行是知之成”。所以,不能简单的把阳明以上的知行观认为是“一念发动即是行”。相反,需要区别来看,从“为善”和“行恶”两个角度来看。从“为善”角度来说,光有善的意念却不加以实行是不够的,这不是真正的知善,所以非去亲身实践不可;从“行恶”的角度来说,人不一定是要有恶的行为才是行恶,只要有恶的意念就已经是行恶了。从以上可以看出,在“为善”和“行恶”两个层面上,阳明用的是双重标准———为了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五、“知行合一”的精神意蕴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很强的针砭时弊的现实性,但也其理论局限性,对其不能片面地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是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局限上来看,王阳明并不能用此来反对朱子的“知先行后”观点。因为,阳明在具体地阐释自己“知行合一”思想时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也就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确是有先后的。那么如果再以之来反驳朱子的“知先行后”,不就成了自己反对自己了么?同时,王阳明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与朱子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阳明并没能驳倒朱子,只是更加侧重于行罢了。此外,阳明为了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在“为善”和“行恶”这两个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的做法也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单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说,这是行不通的。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上来说,其最大的闪光点就是针砭时弊,让人们认识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去身体力行。阳明告诫人们,光是夸夸其谈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否则就不是真的知道。这对于纠正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以及由其而产生的空谈义理却终身无用的风气有很大裨益。对于规劝当朝权贵及士大夫之流要言行一致,也有其积极作用。对教化民众来说,阳明的“为善”和“行恶”的要求也能达到应有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知行合一”最终旨在返归心性之本,从而达到天然“良知”,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追求。这种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