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_第1页
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_第2页
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

2014年2月,由山东省委广告厅和省文物厅领导的“农村记忆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保护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如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上述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山东省拟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博物馆。“乡村记忆工程”的组织实施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和研究。传统村落,又称为古村落,是对我国各民族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充满地域特色的村落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村落”一词渐渐走入公众视野,2011年,“古村落”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延展为“传统村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传统村落以其古老性、地域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著称,是人类征服自然、繁衍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然而,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等各方面的冲击,普遍面临着被破坏或渐趋消失的窘境。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2000年拥有363万个自然村,至2010年十年间减少到271万个,至2012年又减少到230万个,可见村落消亡速度之快。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谈到,全国经调查上报了1.2万个传统村落,仅占我国行政村总数的1.9%,自然村总数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不到5000个。据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介绍,目前,全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可见,传统村落的境遇不容乐观,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我们可能将永远失去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截至2013年9月,已有1561个“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保护名录。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类城镇化发展历史理应注入中国人的文化智慧,在向现代化城镇的行进中,铭刻乡村文化记忆,让文化追梦以留住我们的乡愁乡情。一、村貌:村落有传统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广袤的地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村落,但并不是所有的村落都属于传统村落的范畴。那么,何为“传统村落”?…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同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规定,传统村落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能够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2)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保存良好,能够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拥有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且民族、地域特色鲜明,遗产传承状况良好,仍以活态形式延续。为更好地衡量传统村落的价值和等级,住建部等部门又编制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从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个维度对“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价和权衡,使传统村落的普查、认定和保护工作有了一个统一合理的标准。由此可见,传统村落集合了历史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是多方面体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的宝贵财富。二、传统村落的价值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历史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和民族精神的魂。我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广泛的农村地区,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凝聚了众多的历史信息、文化景观和民族记忆,它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珍贵历史遗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冯骥才先生认为,传统村落是另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有的两大类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传统村落中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同属于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载《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从属性来看,传统村落是乡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活态遗产,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看,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各有不同。从社会层面来看,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民居的聚集地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社区,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乡土社会,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基层单位。如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所言:“古村落体量虽小但五脏俱全,是完完整整的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形态。”(张伟:《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刍议》,载《江南论坛》2014年第1期)在乡土社会中,村落居民通过劳动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支撑;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无论是村落建筑、历史文物还是乡风民俗、传统技艺,都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鲜明印记;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村落的自然属性、历史属性、文化属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广泛的乡村地区潜在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开发和推广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村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每一处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文化认同视野下,传统村落更是成为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在维护民族共同记忆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冯骥才先生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传统村落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DNA。传统村落规模数量大、内涵丰富、活态存续、现状复杂等特性使其成为一项复杂、系统、需要长期规划的巨大工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各方的通力合作,协调共建。2014年2月,山东省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