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_第1页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_第2页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_第3页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

土地整理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行政、经济、法律、工程等手段,调整和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处理,合理配置,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率和产量,增加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土地利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它也是控制农村水土流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内外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的经济、生态效益评价、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整理模式、土地整理对农田景观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等方面.近年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研究了不同地貌类型下土地整理特征和特殊地貌条件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吴兆娟、王晓东等对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理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提出根据不同地貌特征进行具有不同重点、内容与方法的土地整理活动;王慎敏、金晓斌等应用GIS技术构建地形破碎区三维地形模型,为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项目的适宜性评价、规划方案择优、工程设计等提供客观依据;邵景安等对浅丘平坝区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做了详细探讨.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宏观性的土地整理研究较多,而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探讨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区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的差异,为今后不同地貌区域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1深丘地貌分区浅丘地貌所选择的代表区为合川龙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和垫江高峰土地整理项目区,两个项目均为市级投资,其中,合川龙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北部,距合川城区32km,属浅丘农业大镇,地处渝西方山丘陵区,大石桥向斜,海拔高度在327.5~363.8m之间,相对高差40m左右.整个项目区地势起伏较小,丘陵旱地多成坡状,区内台地较为明显.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多年平均降雨量1320mm.垫江高峰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垫江县中部,距离县城14km,属浅丘区,海拔高度在366~412m之间,相对高差46m左右.项目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0℃,多年平均降水量1160mm.深丘地貌所选择的代表区为忠县金声和忠县花桥土地整理项目区,其中,忠县金声项目为国家级投资项目,项目区位于重庆市忠县北部,距忠县县城28km,地处平行岭谷向盆边山地的过渡地带,出露岩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和遂宁镇组砂泥(页)岩,岩层倾角较小,由于受长江水系的切割影响,地形发育以台式丘陵为主,项目区内海拔高程在246~491m之间,相对高差达245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忠县花桥土地整理项目为市级投资项目,项目区位于忠县西部,地处忠县忠州——拔山向斜区,属于深丘地貌,海拔高度在389m~496m之间,相对高差107m,主要出露岩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该项目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1260mm.中低山地貌所选择的代表区为武隆双河土地整理项目区和万州太安土地整理项目区,其中武隆双河项目为国家级投资项目,项目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北部,距武隆县城39km,项目区地处背斜地区,地势高,属中山山原地貌.受古水文作用,该区形成一个地势较高的夷平面,海拔在1350~1600m之间,相对高差250m.项目区处在双河乡的中山槽谷地带,属两山夹一槽,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1214.3mm.万州太安项目为市级投资项目,项目区位于万州区东部,在背斜低山及其翼部的低山地段,侵蚀作用较强,山体多分割成单面山,海拔高度在441~792m之间,相对高差351m左右,项目区地势总体来看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雨量1043mm.2整理前非耕地地类面积的计算本文通过各项目申报单位即各地国土资源局给出的项目区原始资料,结合各区历年的气候、降水等数据加以归纳,得到实施土地整理前各项目区概况.依据各项目区1∶2000实测地形图、规划图和图件相关数据资料,结合第一次土地详查资料提取各项目区不同用地类型的基础数据.根据各项目实施后的竣工验收资料,获得各项目区1∶2000竣工图及样方测算等的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后得到项目实施后各项目区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和田土坎系数.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各区新增耕地面积:Mz=(1−R2)×(M1−M2)+(R1−R2)×M(1)Μz=(1-R2)×(Μ1-Μ2)+(R1-R2)×Μ(1)式中:Mz为整理后新增净耕地面积;M为整理农地区的原耕地毛面积;M1为整理农地区原非耕地地类的面积(含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M2为整理农地区整理后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R1为整理前的田土坎系数;R2为整理后的田土坎系数.最后将所有数据和文字资料运用提取和统计分类法加以归纳处理.3结果与分析3.1地形地貌和利用难度从表1可知,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各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浅丘地貌中水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55.98%和40.44%;其次是旱地、田坎、坑塘水面等;因其开发利用难度低,没有其它未利用地,荒草地也较少,可见,土地利用率是比较高的,地形相对平缓,水田也相对较多.而深丘地貌中旱地所占比例最大,为41.96%和44.5%;其次是田坎、水田、其它未利用地等.由于其相对高差较大,因而水田较旱地面积小,田坎也相对较多,用以防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难度稍大,荒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也比浅丘区稍多.中低山地貌中的旱地最多,为67.6%和54.59%;其次为田坎、水田、荒草地、农村道路等.因其海拔高、地形相对复杂,因而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田相对较少,田坎数量也较多;因地形复杂导致开发利用难度大,荒草地和其它未利用地也较多.将表中数据纵向比对发现,随着海拔的增加,地形地貌状况的复杂,旱地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加,水田所占比例相应减少,由于开发难度的增加,荒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现状有较大影响.3.2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净耕地系数的影响净耕地系数是指耕地净面积与耕地毛面积(耕地面积+田坎面积)的比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社会经济状况、耕地水平状况等是影响净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据王挺(2008)实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田坎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面坡度.一般来说,在相邻田块高差相近的情况下,田面宽度与地面坡度呈负相关,地面坡度越大,田面越窄,因而,田坎占地也越多.因而可以说,地形地貌是影响净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图2来看,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净耕地系数有较大影响.从浅丘到中低山,水田净耕地系数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递减趋势,各区水田净耕地系数为:浅丘84.2%和79.88%,深丘76.83%和79.78%,中低山0%和78.14%,符合王挺的研究结论,即田坎系数与地面坡度呈正相关.而旱地净耕地系数随着海拔上升出现递增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中低山区虽总体海拔较高,但项目区旱地主要位于两山中的低槽地带,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如表2所示,中低山1区有93%的旱地台面坡度集中于6°~15°,因而田面较宽,净耕地系数较大;而深丘区虽然整体海拔稍低,但地势平坦区多利用为水田,而总耕地中有52%都是台面坡度为15°~25°的旱地,因而旱地田面较窄,净耕地系数较低;同样,在浅丘区也有相当比例的旱地台面坡度为15°~25°,因而其旱地净耕地系数也不高.3个地貌类型区土地整理前的水田、旱地净耕地系数详见图2.3.3土地整理后的新耕地数量对土地形态的影响3.3.1整理规模及耕地情况结合项目区整理前1∶2000地形图、规划图、项目台帐数据和整理后的竣工验收图件及相关数据资料,计算各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有较大差异:浅丘1区整理规模676.33hm2,整理后新增耕地33.66hm2,新增耕地率4.98%;浅丘2区整理规模303.53hm2,整理后新增耕地15.25hm2,新增耕地率5.02%;深丘1区整理规模492.51hm2,整理后新增耕地49.95hm2,新增耕地率10.95%;深丘2区整理规模569.55hm2,整理后新增耕地31.15hm2,新增耕地率5.47%;中低山1区整理规模586.47hm2,整理后新增耕地94.26hm2,新增耕地率16.07%;中低山2区整理规模469.35hm2,整理后新增耕地47.65hm2,新增耕地率10.15%.3.3.2不同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数量通过对这3个典型代表区的详细研究发现,其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①归并田块,减少田坎所占面积;②荒草地的开发;③合理规划沟渠道路的布局,将废弃沟、路、渠进行复垦.加强耕地保护和适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是缓解我国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地形地貌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3个区域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数量.从新增耕地的来源看,深丘、中低山地区坡度较大,原田坎一般高且厚,占地较多,通过土地平整、降坡、田块的归并、整修砌筑等可大大减少田坎的占地,不仅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也能整理出数量可观的新增耕地;而这些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坡地,由于地形地貌条件相对复杂,土地开发利用难度相对较大,一般其土地利用率也较低,常存在荒草地、废弃地等,这些都是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重要来源.浅丘区由于原有田坎系数相对较低且少有可供开发的荒草地,因而可供整理出的新增耕地就相应较少.因而,在新增耕地的来源上,地形地貌条件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的新增耕地数量,浅丘区新增耕地潜力明显低于深丘、中低山区,其中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