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_第1页
《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_第2页
《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_第3页
《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_第4页
《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金物描写与金物描写

在《红楼梦》的第一章中,石头因为没有材料而无法补充天空,因此受到了抱怨和叹息。日夜悲伤的号月适宜来到广阔的青山顶。于是静极思动,要求二人携入红尘,以享繁华。二人念石头虽已有灵性,但却质蠢,没有奇贵之处,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1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2对于这段文字,研究者多以石头为视点,论述人物来历、故事起源,或者从叙事角度,论述《红楼梦》中出现的复杂的叙事层次。作为引起故事的楔子,这一角色的设置的确有独特之处,在小说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石头本身而言,这段叙述还透露出另外一种信息:形体上的蜕变,并不意味着真正跻身于宝物的行列。只有当上面出现文字之后,才会让人一打眼就知道出身不凡。换言之,是否镌刻文字是判断石头是否为宝物的重要标准。否则,即使形体上是块美玉,也没有实在的好处。这不仅是一段交代宝玉来历的叙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金石观念在文人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以石头下凡为视点叙述出来的故事。对石头而言,其亲身经历,真实性有如历史。然而小说作者却又有意模糊故事的发生年代地点,不希望读者将其看作历史。这种介于历史与非历史之间的态度,不仅传达了作者“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创作理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正统的历史书写矛盾和悖反的心情。与正统学术相比,小说一直是以街谈巷语、难登大雅之堂的面目出现,这与学术社会似是毫不相干的。曹雪芹不仅选择以小说的形式叙述故事,而且叙述的是一个与正统观念绝然不同的故事。这既表现在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绝望般的追求爱情与自由上,也表现在作者对许多正统学术的关注与思考上。小说与学术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局限于阅读与接受中,也表现在小说本身构建的空间里。本文拟从文本出发,针对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金石观念,试论述小说对当时学术思想的反映。一、金石学的界定清朝末年,马衡先生在《凡将斋金石丛稿》3中将金石器物归类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六种;石刻分为刻石、碑、造像、画像、经典、记事、一切建筑物附刻等七种。至此,金石学才有了清晰明确范围宽广的定义。《红楼梦》并非专为保存或展现金石器物而作,因此也不会十分刻意地象那些研究著作一样,准确详细地记录那些器物的图形式样。小说中涉及的金石器物主要以钟鼎彝器、镜鉴、玉器、陶器、货币等为多,彼此间详略不一。简要叙述如下:1、金沸石景之铜鼎钟鼎彝器在夏商周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礼器,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有时也记载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北宋之前,一件钟鼎彝器的发现,常会被人当作一种祥瑞的征兆。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文字款识多为人所不识,故而研究解释这些文字一直是金石学的重要范畴。作为一部描写家族生活的小说,《红楼梦》中出现这一重要礼器的场面并不多,只是偶尔在人物初进陌生环境时,或者祭祀的情节中看见有铜鼎存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贾府,在荣禧堂的“大紫檀雕螭案上”,看见“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譐彝,一边是玻璃。”鼎,原为食器,在宗庙祀祠中用作祭器;彝,是礼器的通称,譐彝是《周礼》所载的六彝之一;,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宝琴初进宁国府,看见“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这里的青绿古铜鼎与第三回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地位高贵的象征。此外,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感怀身世,祭奠时用的龙文鼒,是铸有龙纹的小鼎,也是古代祭祀的常用礼器之一。而第三回黛玉在耳房看到的梅花式洋漆小几上的文王鼎匙箸香盒,前人研究认为是仿照文王鼎的样子制成的香炉。在封建社会中,礼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也因此可以判断其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对出土文物中礼器的研究,包括形制、铭文等,一直是金石研究中的主要对象,研究者最多,成绩也最为卓著。《红楼梦》没有这类器物的具体描写,除金譐彝、龙文鼒可以想象并推测其纹样外,余者只以泛笔写来,从侧面突出贾府世代书香、是钟鸣鼎食之家。2、“两个就用”除钟鼎彝器外,小说还涉及到一些常用器具的描写,如饮器。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赏赐父母家人的礼物中有“金银爵各二只”。爵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饮酒器,同时也是所有饮酒器的通称,常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之中。此处是将金银打制成爵的样子,意为赏赐恩宠,与祭祀关系不大。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至妙玉栊翠庵中吃茶。妙玉邀请宝钗黛玉单独品茶,宝玉随后跟来。妙玉先拿出两只杯子给钗黛二人,一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另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然后,妙玉将自己平日吃茶的绿玉斗给了宝玉用。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从文字描述来看,三只杯子就质地而言,繮斝质地不详,点犀大约是犀牛角,绿玉斗则很明显是玉质的。以玉器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即便是上好的犀角,与绿玉斗相比,恐怕也是后者更为贵重一些,而贾宝玉却说绿玉斗是俗器。从式样来看,恰恰是因为上面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样。换句话说,绿玉斗不过是个一般的金玉珠宝,因为没有任何纹饰,也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了。所谓奇珍,必然有纹样存在,有文化的痕迹,才算得上是一件可以让人赏玩的器物。3、金银子的文化内涵礼器之外,《红楼梦》中有较多货币出现。第七回王熙凤在宁国府第一次见到秦钟送的表礼是一匹尺头和两个“状元及第”小金锞子。第八回,秦钟拜见贾母,贾母给了他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第十七回是出现货币纹样较为集中的地方,元妃赏赐家人的礼物中有给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的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给宝玉和宝钗、黛玉诸姊妹的是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给贾兰同尤氏、李纨、凤姐以及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人的是金银锞或单是金锞,众人之间只有数量不同,未曾提及样式。给奶娘丫鬟、厨役杂行以及优伶百戏等人的则是清钱若干。除此之外,小说中遇到赏赐礼物或年终进贡之处,大多以“金银”若干带过。锞子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货币,是用金或银铸成一定形状的锭子,一般为馒头形,重量为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金银锞子在小说中多作为礼物出现,有纹样与质地的不同。其中,以紫金者最为贵重,在元妃的赏赐中只给了贾母等长辈。同样质地的锞子中,又以有纹样者比没有纹样者有价值,显得尊贵。如元妃赏给贾母等人的是带有“笔锭如意”、“吉庆有鱼”纹样的,王熙凤送给秦钟的表礼也是带有“状元及第”的。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说这些货币的价值有何不同,但从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以及在赠送者心目中的地位来说,金银锞子上显然带有等级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即来源于那些铭刻在货币上的纹样,来源于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因为锞子是一种出现较晚的货币形式,所以当时未必有学者对它有考古意义上的研究,但上述描述中的文化意义,无疑与金石研究中由“铭刻”带来的附加意义有关。原本普通的金银上,因为有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增加了其中的文化价值,变成一种特殊的货币。4、“家庭镜”的使用镜子在古代社会十分神秘,因既可以照人,又可照己,而有警戒意味。自汉代起,始为铜制,至元明后,玻璃流行,铜镜渐渐衰减。铜镜不仅使用广泛,而且制作精美,特别是背面的图案铭文,常常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变迁。因此,自宋代起,便有人在著作中涉及论述。到清代,因出土渐多,研究者也日益增多。到《红楼梦》产生的时代,现代的西洋镜已经传入中国,小说中怡红院中的镜子便并非铜镜,故与作者的金石观念无关。《红楼梦》中最为醒目的一面镜子自然是风月宝鉴。虽然小说并未着意对这面镜子特别细致的描述,但从其名称与形制来讲,却反映了作者在铜镜审美上的精绝。宝鉴一般是唐宋时期对镜子的通称,证明镜子的来历不凡。而从历代对镜鉴的收集汇总中可知,宋代之前,特别是唐镜,制作大多十分精美,到宋代以后已很少佳作。这面镜子从形制来说: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颇具古意,符合当时对古镜的审美观点。当然,风月宝鉴是在贾瑞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拿来保命的,虽然其功用颇似唐代小说《古镜记》中的古镜,却又未能象古镜那样,每每可以救主人于危难之中。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具有两面功效,需要主人自己的选择。作者在创造这面镜子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传奇古镜的神往与思考。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镜子是菱花镜。二十八回宝玉唱词中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五十七回慧紫鹃以情辞试探宝玉,引起轩然大波,待宝玉渐渐好起来后准备回潇湘馆时,宝玉说见她的妆奁中有好几面小镜子,要她把那面菱花的留下。菱花镜是唐代花式镜中常见的样式,最具特色,后成为铜镜的代称。两次都由宝玉带出,暗示了小说人物在这方面的见识。5、材料中的样品除上述器物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玉件,在小说中用来装饰人物或居室。如第八回十分详尽地描述了通灵宝玉的样子: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以形状色泽来看,这的确是一块无暇美玉,意在证明茫茫大士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所言非虚。这段描述的意义已在本文开头点明,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探春秋爽斋中悬挂的玉琮以及她送给邢岫烟的玉佩,暗含着人物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在这些对金石器物或详或略的描述中,作者不仅表现了自己丰富广博的见识,同时也表达出对金石以至历史书写先验般的思考与质疑。二、金石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中国的“金石学”与西方的“铭刻学”类似,都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铭刻学”始自文艺复兴之后,以铭刻在金属、石头、书板、象牙等上面的文字为研究对象。而在吉金铸器上铭以文字虽相传始自黄帝,但“金石学”兴起于北宋,此后才渐有学者对铭文的搜集与研究。与“铭刻学”相比,“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一些,除铭文之外,更有文学、美术等范畴的研究,并在清代蔚然成为朴学的重要一脉。北宋之前,金石以钟鼎等青铜器与石刻碑铭为重。其时出土不多,也没有专门的著录记载,现多见于一些经籍史书或《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地理方面的书籍之中。虽然据前人考证说,其时已有人借助金石上面的文字形制考订旧经,补充佚史,可以证明其时已有金石研究之萌芽,但在北宋之前,金石出土的神圣性以及学者在收集与研究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没有太多人关注这一领域,更没有专门以此学名家的。到北宋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经学,试图恢复礼制,金石出土日益增多,私家藏器之风也日盛,陆续出现了很多关于金石研究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大多能准确地记录出土器物的图像、铭文、尺寸、重量等,并且分门别类,进行一定的考证,“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4。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依然是铜器(包括上面的铭文)与石刻,仅有个别著述涉及铜镜、玉器、画像石等,作者也多是当时的著名文人。虽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研究资料,但其视野和范畴相对狭隘。这一时期仿造现象开始流行。虽然作伪一事自春秋即有,但在北宋之前,多以经籍为主。金石器物因多为出土之物,并且工艺复杂,难以仿造,一直是用来证明作伪的力证。自北宋起,金石出土渐渐不再神秘,学者研究日益深入,开始出现由崇拜赞美而模仿的现象。虽然与后世有意作伪混淆视听不同,但鉴别之学也因此而成为此后金石研究的重要方面。元明时期的金石研究成就不大,仅有几部著作有对当时城郭陵墓等古迹的记录。关于玉器的研究专著出现,即元·朱德润《古玉图》。明·曹昭《格古要论》作为文物鉴赏的早期著作,已经开始涉及如何在古铜器上作伪等方法问题,也说明鉴别器物之真伪在金石收藏中日益重要。清代是金石研究的鼎盛年代。以乾嘉朴学为代表,包括金石学在内,再次受到统治者的提倡与嘉奖,终于发扬光大为一个时代的国学,金石学也随之“彪然成一科学也”5。号称“御纂”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等几部著作,对故宫内收藏的几千件铜器逐一作出记录,成为上层统治者对这一研究方向的有力推动,金石学终于在乾隆之后,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统治者的明确提倡和文字狱的残酷打压下,文人们大多选择埋首于经史子集的研究中,以逃避在异族统治下的无奈和政治打击的恐怖。受乾嘉学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金石学不仅对以往出土器物详加考订,汇总集成,而且对玉器、玺印、镜鉴等原本材料不丰富的器物也开始专门研究。在这样由上至下的风行中,伪造之风也随之愈盛。因此,清代金石学家的研究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空前广泛。而这一时期也正好是《红楼梦》的创作时期,或者说,作者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经历的恰好是金石学由积累渐至鼎盛的阶段。在全体文人不得不共同致力于经文校勘、金石地理等考证学问的时候,任何一个生活其间的文人,不论是得意的还是潦倒的,都应该无法忽略对这一研究对象的关注。三、石的标准与语言的可信性《周易》说:“上古结绳记事,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出现,人们开始以“有意味的形式”记录生活,形成历史,“铭刻”这一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后人再重新回顾历史,探求真理的时候,所能凭借的无非也就是这些书写于经籍中,刻划于金石上的痕迹。施蛰存在《金石丛话》6中讲到墓志盖时曾说,由于盖石无字,卖不起价,连盗墓者都弃而不取。又在介绍“瓦当”时说,瓦当以有字者为贵,无字者不为学人所重。可见文字铭刻对器物价值之重要。郑沅《吉金馀录》说,“古器之所以可贵者,大抵诸侯世卿有大勋于王室,其子孙复能守其业以祀其先。而为之铭者,又皆出于一时之贤人君子,非才艺优美,不敢与于其选。”7最初在钟鼎彝器上铭刻文字的,不但身份必然不同寻常,而且需要有“大勋”于王室,才会有此荣耀。而文字上铭刻的,多以矜功述德为主。再加上铭刻者的才艺双绝,因此,带有文字铭刻的金石器物,多是两者兼美的结合。故而,不论是这一行为,还是行为导致的结果,对历史而言,其态度都是严肃认真,郑重其事的。在此,《红楼梦》显示出的却是一种玩笑中又十分严肃,戏谑中带有几分认真,糊涂中透着洞察世事的精明态度。正像作者在小说中叙述的那样,他承认并预见到“在石头上镌刻数字”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