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研究

在现代刑法中,没有刑事离婚制度。这在中国古代有规定。唐朝的法律、诉讼和其他条例都有规定。①这是指在对与婚姻相关的犯罪人适用刑罚时,附带执行离婚的制度。这是一种强制性离婚,不由犯罪人自主决定,而由法律明文规定,必须执行。这种离婚依附于刑法,如果不构成犯罪,不适用刑法,便不能适用这种强制离婚制度,其附带性很明显。本文集中对《唐律疏议》中的这一制度规定作些论述,发表个人之管见。一、适用的刑罚多为家庭暴力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唐律疏议》第一次对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共涉及十一个律条,都在《唐律疏议·户婚》中,其基本情况如下。从《唐律疏议》这些规定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刑事附带离婚制度适用于非法婚姻。这些婚姻都为唐朝所禁止,都属非法,不应该成立。即便事实上已造成了这一婚姻,也不能存续下去,必须离婚。这类婚姻的非法表现各不相同,共有十一种,每一种在《唐律疏议·户婚》中都由一个律条加以规定,十分清晰。只有通过附带离婚,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恢复正常的婚姻秩序。第二,刑事附带离婚制度适用于既遂婚姻。这些非法婚姻已经过结婚程序,是一种既遂婚姻。这种结婚程序即是“六礼”,早在西周时已开始执行,一直沿用至清末,唐朝在这时期之内。虽然这一婚姻已是既遂,但属于非法,不能再存在,必须回到原点,故需离婚。第三,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中适用的刑罚多是杖、徒刑。在这种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中,作为主刑的刑罚,多为杖、徒刑,基本不涉及流、死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非法婚姻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是很大;如果这一危害程度很大,应适用流、死重刑,而不是杖、徒刑。要附带强制离婚,是为了使这种非法婚姻不能再持续下去,必须加以纠正,不是加大刑罚的力度,给予犯罪人以更重的刑罚处罚。第四,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与“义绝”不一样。《唐律疏议·户婚》中还有“义绝”的规定。“义绝离之”条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此条中义绝的离婚不是一种刑事附带离婚,即不是一种处罚方式,而是罪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处罚的方式仅是“徒一年”,无附带离婚的内容。这里的“义绝”是指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亲属有侵害的行为。《唐律疏议·户婚》“妻无七出而出之”条“疏议”对“义绝”有明确界定。“义绝,谓‘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及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凡有义绝罪行的,意味着夫妻之间的情义已绝,婚姻不能再持续,必须离婚。不离婚的,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与“和离”也不一样。《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条对“和离”也有规定,内容是:“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可见,“和离”是允许离婚而不受刑罚处罚。它也是一种离婚,单独适用的离婚,不是刑事附带离婚,不具有强制性。只要夫妻双方都“不相安谐”,自愿离婚,法律是允许的。可见,“和离”与刑事附带离婚不同。第六,刑事附带离婚中有的还有“还正”的规定。在《唐律疏议·户婚》“奴娶良人为妻”和“杂户官户与良人为婚”条中,除要附带离婚外,还要附带“还正”。这是一种恢复婚前身份的制裁方式。这两条中规定的非法婚姻主体是良人与贱人,分属两个不同等级,身份差别很大,不能结婚。《唐律疏议·户婚》“奴娶良人为妻”条“疏议”专门对这种不同等级的人不可能结婚的理由作了说明。“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因此,不仅需要离婚,还要恢复各自的身份,回到结婚以前的状态,即“还正”。这与其它适用刑事附带离婚的律条不同,它们的犯罪主体身份一致,没有等级差别,尽管属于非法婚姻,也只要附带离婚即可,无需“还正”。综上所述可见,刑事附带离婚制度是《唐律疏议》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制度,值得引起关注。二、唐律蜀一确立了刑事配套离婚制度的主要原因《唐律疏议》确立刑事附带离婚制度有其一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个。(一)第一,“约”的内涵唐朝在结婚前有关于婚约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婚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比如,婚约的内容包括了男方的一些非正常情况。其中,包括了男方年老、疾病、残废、身份等一些情况。“约,谓是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②“为婚妄冒”条“疏议”也说:“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男女、嫡庶、长幼,当时理有契约”。在有婚约前提下,结婚双方都已了解对方的情况,还有约定,就应恪守此约,不应违约。在唐朝,违反了婚约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唐律疏议》不仅要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还要附带离婚,不让这种违约婚约招摇过市,败坏婚姻风气。“为婚妄冒”就是一种违反婚约的婚姻,用“妄冒”的手段,替换婚约所确定的婚姻当事人。因此,不论是男家还是女家,只要有这种犯罪行为,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并附带离婚。(二)违犯家庭伦理的行为唐朝与中国古代的其他朝代一样,具有家庭、家族伦理。这种伦理以礼为依据。家庭伦理涉及到家庭中的夫妻、父子等成员,家族伦理则涉及到了同宗成员。这种伦理维系着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正常、和睦关系。因此,家庭、家族成员都应遵循这一伦理,大家相互尊重,循规蹈矩,相安无事。触犯了伦理,家庭、家族成员就会行为失范,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唐律疏议》不允许触犯家庭、家族伦理的犯罪行为存在,不仅要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还要强制离婚,不让这种既遂婚姻制度再维持下去。《唐律疏议》把违犯家庭伦理的范围定在夫妻、父子之间。他们之间发生有触犯家庭伦理的行为,就用刑事附带离婚的方式来处理。“有妻更娶”是一种触犯夫妻间家庭伦理的犯罪行为。“有妻更娶”条“疏议”引用礼来说明夫妻伦理。“依礼,日见于甲,月见于庚,象夫妇之义。一与之齐,中馈斯重。”如有违犯,无论男、女家,都要受罚,而且还要离婚。“居父母夫丧嫁娶”则是一种触犯父子、夫妻家庭伦理的犯罪行为。“居父母夫丧嫁娶”条“疏议”也从礼的角度来作解释。“父母之丧,终身忧戚,三年从吉,自为达礼。夫为妇天,尚无再醀。”触犯此礼,也就触犯了父子、夫妻间的伦理,罪入“十恶”中的不孝、不义,不仅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还要附带离婚。③“同姓为婚”和“尝为袒免妻而嫁娶”则是触犯家族伦理的犯罪行为。“同姓为婚”被认为是同家族成员的婚姻,明显触犯家族伦理,也不可能成立。此条“疏议”对此作了说明。“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若同姓缌麻以上为婚者,各依《杂律》奸条科罪。”因此,凡是同姓为婚者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另附带离婚。在触犯家族伦理的婚姻中,还有一种是“尝为袒免妻而嫁娶”的犯罪行为。“袒免”是一种五服以外的家族成员。其范围是指:“高祖亲兄弟,曾祖堂兄弟,祖再从兄弟,父三从兄弟,身四从兄弟、三从姪、再从姪孙,并缌麻绝服之外,即是‘袒免’。”这种袒免亲虽不在五服亲之内,但也不可为婚,即“不合复相嫁娶”。④因为,它有违家族伦理。凡是此类婚姻的犯罪人也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强制离婚。(三)违反被害人之意志中国古代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尊重妇女的意志,包括寡妇的意志。死了丈夫以后,寡妇有不愿再嫁即守寡的意志。这一意志得到社会认可,守寡之人还往往受到好评。除了祖父母、父母以外,其他人都不可违反寡妇的这一意志而强迫其结婚。“夫丧守志而强嫁”条“疏议”专门对寡妇守志与再嫁问题作了如下解释:“妇人夫丧服除,誓心守志,唯祖父母、父母得夺而嫁之。”祖父母、父母作为妇女的家长,本身就有权决定子女的婚姻,即父母之命,因此他们有决定妇女再婚的权利,其他人就没有这种权利。如果非祖父母、父母而强迫其出嫁,就属于违反了妇女的意志,他们就构成了犯罪。不仅犯罪人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妇女还要被附带离婚,终结违反其意志的状态,尊重其原来的守寡意志,继续守寡。(四)附带离婚的限制唐朝也是一个等级社会,存在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特别是良、贱之间。良人与贱人是两个不同等级的群体,地位不同,也不能为婚,即使已经成婚,也必须离婚,不能维持下去,故除了用刑法处罚以外,还需附带离婚。贱人有一定范围,奴婢、杂户、官户等都在这一范围之中。“杂户官户与良人为婚”条“疏议”专门对他们之间不能成婚的理由作了表述。“杂户配属诸司,不与良人同类,止可当色相娶,不合与良人为婚。”因此,不论是“奴娶良为妻”,还是“杂户官户与良人为婚”,都属于良、贱为婚,都有违等级制度,不能成立。已经成婚,造成既遂事实者,也需离婚,并用刑事附带离婚的方式加以处理。(五)针对监临之官的不同规定,建议设立刑事附带离婚制度,加强监督《唐律疏议》把另外一些与婚姻有关的犯罪行为也适用刑事附带离婚制度。这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娶逃亡妇女”,另一种是“监临娶所监临女”。“娶逃亡妇女”有特定的含意,是指娶了因犯罪而逃亡的妇女,即逃犯。此条“疏议”对此作了专门说明,明确指出:“妇女犯罪逃亡”。这种妇女应及时归案,受到审判与处罚,绝不能让其逍遥法外。娶了逃亡妇女易使其隐匿身份,增加破案、抓捕难度。所以,要对这类犯罪者适用刑事附带离婚,阻断其侥幸心理,与其他犯罪人一样被追究法律责任。“监临娶所监临女”是另一种犯罪行为。监临之官是负责一个地区、领域的官员。此条“疏议”明确指出:“‘监临之官’,谓职当临统案验者。”他们手握管理权力,应该办事公正,取信于民,平安一方。从廉政出发,《唐律疏议》对监临之官的婚姻作出了特殊的规定,不让他们娶监临女,以防她们“求监临官司曲法判事”。⑤如果监临官违反了这一规定而构成犯罪的,不仅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还要附带离婚,不让这种犯罪婚姻继续下去,堵住可能影响廉政的道路。以上五个原因是《唐律疏议》确立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的主要原因。它们从不同侧面决定了《唐律疏议》建立这一制度,并使其成为整个法典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世封建南北朝立法的影响《唐律疏议》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对后世封建朝代的立法产生了影响。《宋刑统》、《大明律》与《大清律例》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一制度,并有一些变化。(一)《唐律疏议》大律条《婚姻法》有两个含义,这也是两个门《宋刑统》全盘接受《唐律疏议》规定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有变化的是在内容的排列上。由于《宋刑统》在律下设门,门下再设条;而《唐律疏议》仅有律、条,不设门。所以,《宋刑统》就把《唐律疏议》中有的律条归在门下,一个门中也就有了两个律条以上的内容。“婚嫁妄冒”门含有“为婚妄冒”和“有妻更娶”的两条内容;“同姓及外姻有服共为婚姻”门含了“同姓为婚”、“尝为袒免妻而嫁娶”和“夫丧守志而强嫁”3条的内容;“主与奴娶良人”门包括了“奴娶良人为妻”和“杂户官户与良人为婚”两条的内容等。律条的内容在门中则无改变而与《唐律疏议》的规定一致。(二)《大夏律》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的改变《大明律》与《宋刑统》不同,对《唐律疏议》中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作了较大变动。这种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增加了一些内容。《唐律疏议》规定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共涉及十一条律条,《大明律》则涉及十三条律条,其中就有新增加的内容。“典雇妻女”、“逐婿嫁女”和“僧道娶妻”条及其内容均在新增加之列。这些律条把“将妻妾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逐婿嫁女,或再抬婿者”、“僧道娶妻妾”行为都认定为犯罪行为,并适用刑事附带离婚。⑥这些内容在《唐律疏议》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中都不存在,都是新增的内容。第二,调整了一些内容。这是指把《唐律疏议》中有关刑事附带离婚的内容基本保存下来,并作了些调整。《大明律·户律·婚姻》“妻妾失序”条把《唐律疏议·户婚》“有妻更娶”条的内容归入其中,不再单独设立“有妻更娶”条及其内容。还有,《大明律·户律·婚姻》用“娶部民妇女为妻妾”条来取代《唐律疏议·户婚》的“监临娶所监临女”条的内容,把“监临”的范围调整为“部”的范围。第三,改变了一些用刑。《大明律》改变了《唐律疏议》刑事附带离婚中用刑的规定,使其更轻,多为杖刑,几乎不用徒刑。《唐律疏议·户婚》的“有妻更娶”条规定“有妻更娶者,徒一年”。但是,《大明律·户律·婚姻》“妻妾失序”条则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即把“徒一年”改变为“杖九十”了。其它一些律条的规定也都如此。用刑轻意味着处罚力度减弱。《大明律》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中的用刑比《唐律疏议》中的这一制度的用刑轻,用刑力度较弱。第四,修改了一些用语。《大明律》修改了《唐律疏议》刑事附带离婚制度中的一些用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把“离之”改为“离异”。《唐律疏议·户婚》“同姓为婚”条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并离之”。《大明律·户律·婚姻》“同姓为婚”条则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即把“离之”改为“离异”。它们的内涵一致,都是指离婚,但用语上不完全一样。《大明律》这些改变背后有其一定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社会情况变化了。明朝要比唐朝晚几个世纪,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没有表现或表现不明显的一些情况在明朝凸现了。它们需要进行规制,需要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典雇妻女”和“僧道娶妻”就是如此。如果不打击这些犯罪,不推行刑事附带离婚制度,婚姻秩序就得不到保证,社会就会失控。另一个原因是《大明律》的立法精神与《唐律疏议》不一样。《唐律疏议》的立法精神是用刑平缓,轻重平衡;《大明律》的立法精神和《唐律疏议》相比,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其中,对直接、严重危害专制统治的犯罪,用刑是重其所重;对危害一般伦理纲常的犯罪,用刑则是轻其所轻。关于婚姻的犯罪属于危害一般伦理纲常的犯罪,故《大明律》用刑便轻于《唐律疏议》的用刑了。(三)《唐律疏议》刑事附带离婚制度的改革之处不多,在一些律条之间保《大清律例》对《大明律》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既沿用又改革。在沿用方面,《大清律例·户律·婚姻》沿用了《大明律·户律·婚姻》中的相关的条标名、律条的罪状和法定刑、附带离婚等一系列内容。可以说,《大清律例》的这些内容就是《大明律》的翻版。《大明律》的刑事附带离婚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