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适应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适应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适应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适应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适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灵导读无论什么人,当他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时,都要对新环境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并根据新环境的要求调整其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新环境。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面临身心成长、环境改变与社会转型等诸多变化的问题,学会积极地适应客观环境,调适身心状态,调整自身与环境不适应的行为,达到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同时也关系到他们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能否继续发展、人生目标能否实现。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了解适应的内涵、标准和分类,理解大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调适。第一节心理适应概述案例导入大一新生周某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他多年来为能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寒窗苦读,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但入学以后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很大差距,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学明显不同,集体宿舍的生活和过去的家庭生活大不一样,各方面都感到很不适应……这一切使他的情绪变得低落,不知道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案例评析周某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刚入学的新同学中同样存在,这是一个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大学的路虽不算漫长,但却是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这段路,有人走得稳健,有人踉跄而行,有人甚至还会跌倒……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一新同学面临的一个成长课题,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大学不是天堂,不是宾馆,不是饭店,也不是自己那个温馨的家。大学是独立人生的开始,是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中学时,多数同学吃住在家,生活由父母安排,学习由老师规划,自己只要按他们的安排行动就行了。进入大学以后,离开了父母和家乡,生活要由自己安排,学习要由自己规划,一开始总是很难适应。例如,晚上宿舍里的同学高谈阔论,早晨困倦难起,只好挤掉早餐时间;中午不能抓紧时间休息,下午上课时没精打采;不重视体育锻炼,体质容易下降;不会理财,钱花不到刀刃上,经济拮据;对大学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很不适应,学习成绩容易滑坡……这些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没有适应的问题。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一、适应的内涵(一)适应的含义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的能动反应,这种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个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二)适应的基本环节1.个体对环境的认知2.

个体对环境的接纳3.个体对自身的改变4.保持积极心态,保证自身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二、适应的标准(一)社会适应的标准

社会适应的标准就是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用社会常规来衡量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完善。

社会适应标准是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文化差别的。(二)生活适应的标准

生活适应的标准是用社会生活的常规来衡量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看其是否符合社会生活的公共规范和准则。

它要求个体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环境中的某些变革,或者某种程度地改造环境,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个标准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个体对环境有一定的畏惧感,对外在事物毫无兴趣,言语行为迟钝,虽然他遵守社会生活的公共规范和准则,但不能算是适应。(三)经验的标准(1)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3)通过学习,能够确立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通过学习,能够对身体的发育及变化充分理解,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5)通过学习,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能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6)通过学习,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7)通过学习,有较充分的心理能力做好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8)通过学习,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准备结婚和过家庭生活。三、适应的分类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第二节大学生适应方面的主要问题案例导入大学一年级新生王某,在进大学前,幻想着大学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和教室;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老师知识渊博;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活是那么浪漫和幸福。可是来到大学后他却觉得不适应,生活不习惯,老师讲课跟不上,业余时间不知道干什么,特别是到了周末、假日,看到当地同学陆续回家或与老同学团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甚至后悔不该报考外地的大学。他现在学习没劲头,活动不参与,回避与同学的交往,甚至常常失眠。案例评析案例中王某的心理困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回归心理”。王某之所以会产生回归心理是由于他对周围新环境不熟悉和不适应,转而对旧环境十分的留恋。其实“回归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就会造成学习不安心,甚至夜不成寐,形成影响生活的心理压力。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方法交往方式与对象交往所处的地位交往的要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生活条件一、大学生活的新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生活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离开家乡和父母带来的孤独人际关系复杂带来的孤独新集体的出现带来的自卑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学习目标理想大学专业理想二、大学生适应中的心理问题环境适应的困惑感幻想破灭的迷失感知音难觅的孤独感相形见绌的自卑感竞争压力的恐惧感学习压力带来的恐惧感经济压力带来的恐惧感就业压力带来的恐惧感第三节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例导入李同学,某重点大学大一学生。她从小学至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学校一直把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亲戚们把她看作同辈孩子的榜样;她自己更是精神百倍、信心满满。进入大学后,李同学担任了班委和团委干部。但她渐渐感到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不像高中时那样突出。而且她还发现,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在知识面、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要比她强。宿舍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谈天说地,她插不上嘴,心里开始有某种失落感,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威胁。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些同学的成绩与她的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她觉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一位女同学,总分才比她低1分。李同学感到很不是滋味,心中觉得没劲,书看不下去,行动懒散。大一下学期开学后,她十分注意那位女同学,人家干什么,她就干什么;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停顿,老是不由自主地注视那位同学;继而产生失眠,不想住学生宿舍,渐渐又产生恐惧感,怕见校门、宿舍的床、课桌;更不敢提那位女同学的名字。在服了校医给的安定类药物后,她的睡眠有所好转,但情绪问题仍未解决,成绩开始下降,测验中出现几门不及格。于是她丧失信心,十分想念过去,总想找回以前自信且优越的感觉,又觉得再也不可能了。她不敢参加期中考试,认为肯定会失败;老想大哭一场,又不敢;书看不进,作业做不下去,常坐在书桌前发呆或莫名其妙地流泪。学校认为她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提出暂时休学,李同学父母十分焦急,带着她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案例评析

李同学的症状是典型的适应不良综合征。她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郁状态,无法自控地注意他人的强迫状态,对学校、对同学的恐惧状态等;同时,又表现出学习时无法调动积极思维、课听不进、作业做不下去等能力抑制障碍。不难看出,进入大学后,她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刺激源。在自己成绩不能遥遥领先时,她不能正确应对,导致症状出现。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李同学的症状起因于进入大学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原因,是她对这一情况缺乏客观的认识,没有思想准备,产生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咨询中发现,她考取大学时十分乐观,信心十足,但这种乐观与自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她对新情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缺乏认识:第一,该大学是尖子学生集中之地,同学之间的差异缩小了,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自己原有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优越感丧失了原有的基础;第二,她是考试型的学生,靠勤奋刻苦和大量训练才能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但由于条件限制,在课外知识和能力方面发展不够;第三,大学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控能力要求很高,学校和老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特别关注她;第四,由于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后成绩波动和地位改变是正常的,应根据新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新的环境。由于李同学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仍用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应对新环境,当优越地位开始动摇时,不能客观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是盲目自卑,产生种种不良的适应行为;除此之外,她人格发展上的弱点,如长期顺境下形成的挫折耐受力低、虚荣心强、偏执刻板等也暴露出来。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这种错误的引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当这些新生来到高校这个新环境时,角色要求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二、家庭造成的心理定势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由于独生子女长期缺乏兄弟姐妹等“儿童伙伴”关系,离群索居,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同时,由于“独生”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养成了爱听“顺耳言”的习惯,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此外,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起着消极作用。例如家庭的变故与离异,父母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不当的言行等都可能使他们形成不良心理定势。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他们缺乏对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而导致认知障碍。他们从感性认识和经验直觉出发判断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导致情感障碍。他们在顺境中长大,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而产生挫折感。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但当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途径和表现方式时,则会用到有害的事情上去。他们富于理想,憧憬未来,但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矛盾时,又会发泄不满,悲观丧志。他们渴望掌握知识,但又不善于辨别真伪是非。他们情感丰富,但又难以控制自己,易成为感情的奴隶。他们自尊心强,但一经受挫,便牢骚满腹,灰心丧气。他们有时表现出见义勇为的英勇气概,有时又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的莽撞举止。

大学生个体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是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关键因素。大学新生的生理发展相对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尚未成熟。第四节大学生心理适应辅导案例导入进入大学后,A发现课后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中学那么多写不完的作业,也没有中学那么多的考试了。但A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做什么,心里有点慌,于是他找了一位大四的学长诉说自己的困惑,希望学长给些建议。S来自北方,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学习数学专业。她形容自己初到大学时“像自由的小鸟,时间自由、财务自由”,于是整天玩耍。结果,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红灯高挂”后她才意识到再优秀的学生,只要不努力就学不好。于是,第二个学期开始努力学习。但是,第一个学期的松懈很难使她恢复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加之第一个学期专业课学得不好,第二个学期的专业课也听不太懂。结果,第二个学期考试又出现了不及格。按学校的规定,她已拿不到学位证了……案例评析上述案例中,A属于主动适应型,有困惑主动寻求帮助,其做法值得称赞。“过来人”会给A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A度过茫然、不知所措的第一个学期。S的做法与A刚好相反,属于被动适应型。她恣意挥霍大学时光,结果提前出局。如果S能像A那样,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或者与学长做些交流,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了。一、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基本要素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二、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明确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任务与要求(1)发展能力:包括智力、体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2)管理情绪: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3)由自主迈向互相帮助:在学习独立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互相帮助、互相包容。(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有能力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6)发展目的:不断增强能力,做出计划,定出方向和目标。(7)发展整合:包括行为与价值的一致、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