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7讲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课时风沙地貌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7讲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课时风沙地貌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7讲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课时风沙地貌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7讲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课时风沙地貌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7讲外力作用与地貌第3课时风沙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时风沙地貌1.成因: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2.分类: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地貌类型地质过程地貌特征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雅丹地貌等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形成高低突兀,相对高度不大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长垄状沙丘、蜂窝状沙丘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弧形凸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真题研析】[例]

(2021·辽宁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沙丘编号测量时间长度/m宽度/m高度/m①3月52.218.21.66月53.818.51.89月53.215.91.4②3月80.014.72.36月80.015.62.89月53.213.41.5③3月52.113.23.16月54.314.03.59月49.315.62.8(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答案

(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解析第(1)题,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3~6月,多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和宽度及高度变小。第(2)题,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素能升华】1.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2.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3.雅丹地貌(风蚀地貌) (1)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2)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4.移动沙丘(风积地貌) (1)沙丘移动的机制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向上滚动,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一层一层地向前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2)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对点精练】(2021·泉州质检二)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图1示意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图2示意②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据此完成1~3题。B1.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解析雅丹地貌通常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表现为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读图可知,罗布泊地区长条形土墩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并且西北和东南侧有山地阻挡风力,因此排除西北风和东南风,A、C错误;该地位于新疆地区,南部有青藏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对该地的影响,西南季风对该地影响小,D错误;在罗布泊东北地区山地有缺口,东北风经过狭小山口吹入,由于两侧山地影响,狭管效应,使东北风力加大,岩石遭长期侵蚀,B正确。2.图1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点开始发育雅丹地貌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

罗布泊当地沉积物主要是由西侧的塔里木河携

带泥沙沉积形成的,由图可看出,罗布泊最大

范围能够覆盖①观测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来水减少,导致罗布泊面积逐渐变小,向西萎缩。①观测点最先出露地表受到风蚀,然后是②观测点,而③观测点离缩小的罗布泊最近,最后出露接受风蚀,形成雅丹,故A正确。A3.研究发现,河流在罗布泊②地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中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A.河流堆积扩大雅丹总体面积 B.河流堆积减小雅丹相对高度 C.河流侵蚀削低雅丹单体顶部 D.河流侵蚀拓宽雅丹单体范围

解析读图可知,②观测点的位置最靠西,离塔里木河最近,因此河流带来泥沙形成的堆积物使地势逐渐升高,从而减小了该地雅丹的相对高度,故B正确。B4.(2022·深圳一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内有呈新月形、线形以及星形的高大沙丘,其中星形沙丘“随风摆动”并不断长高。右图示意星形沙丘景观及风向。推测沙丘在“随风摆动”过程中形成星形并长高的原因。答案当地盛行多种风向;沙丘在多风向影响下形成多条沙脊,并组合成星形;星形沙丘在摆动过程中,风从多个方向搬运沙子向沙丘中部堆积,并不断向上推移,沙丘逐渐长高。解析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沙丘呈星形,说明当地具有多个风向,沙丘在多个风向的风力作用下,形成多条沙脊,组合到一起,形成星形;沙丘在随风摆动的过程中,沙子在风力的作用下,沿着沙脊不断向星形的中部推移,逐渐爬高,沙丘逐渐长高,星形沙丘逐渐发育。B(2022·河北模拟预测)风蚀壁龛(如下图)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上经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多呈蜂窝状,其成因主要是阳光晒热岩壁,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蚀壁龛一般在砂岩和花岗岩较低海拔处发育最好。据此完成1~2题。[模拟应考]1.形成风蚀壁龛的砂岩和花岗岩(

) A.成分单一,无其他杂质

B.质地变得脆弱 C.布满条状裂隙

D.内部富含盐液解析从风蚀壁龛的成因中可知,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混入其他杂质,A错误;风蚀壁龛的形成需经过风化侵蚀,砂岩和花岗岩变薄、中间孔隙较多,质地变得脆弱,B正确;岩壁表面无明显的条状裂隙,其凹坑是外力所致,并非岩石原有,C错误;岩层内部盐溶液顺毛细管流动到表面过程中,盐液会因表层裸露面增大、孔隙增多而析出,岩石内部盐液较少,D错误。B2.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多生物风化

B.磨蚀作用强 C.水流速度快

D.流水速度慢

解析风蚀壁龛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其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海拔较低处,风挟带的大颗粒的砂砾物质较多,磨蚀作用强,故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A(2022·辽宁铁岭期末)宁夏河东地区多流动和固定沙丘,沙丘年内冻融变化明显(在不受外力影响下,沙丘表层为未冻结层,底部一定范围内为冻结层)。研究发现,两类沙丘在不同部位的冻结层厚度和未冻结层厚度差异明显(右图),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表现为不同的风力作用,并造成沙丘表层厚度变化明显。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风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层变化不明显。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固定沙丘冻结层厚度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流动沙丘迎风坡坡脚冻结厚度相等 ②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厚度大于流动沙丘 ③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大于流动沙丘 ④与流动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厚度相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在迎风坡坡脚的冻结厚度都是60cm,冻结厚度相等,①正确;固定沙丘迎风坡坡中的冻结厚度约为88cm、丘顶的冻结厚度约为57cm,流动沙丘迎风坡坡中为45cm左右,丘顶的冻结厚度约为50cm左右,因此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厚度大于流动沙丘,②正确;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为43cm,流动沙丘为70cm,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小于流动沙丘,③错误;固定沙丘冻结层厚度与流动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厚度不相等,④错误。C4.相比于背风坡脚,流动沙丘迎风坡中未冻结层消失的原因是(

) ①迎风坡中风蚀强,未冻结层被搬运至背风坡堆积 ②迎风坡中风力强,未冻结层易升温融化消失 ③背风坡以风力堆积为主,未冻结层较厚 ④背风坡风力弱,温度高,未冻结层较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于流动沙丘迎风坡坡中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较强,未冻结层的部分会被风力侵蚀搬运到背风坡堆积,因此未冻结层会在迎风坡消失,①正确;迎风坡风力较强,但风力作用不会使温度升高导致未冻结层消失,②错误;背风坡有大量的细沙在此处沉积,因此积累较厚,③正确;背风坡未冻结层较厚的原因主要是堆积作用强,不是风力弱,温度高,④错误。B图1图25.推测粗沙与极粗沙占比最大的区域在(

) A.迎风坡中

B.丘间地

C.背风坡中

D.坡顶解析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粗沙与极粗沙平均粒径较大,在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底部分布较多。由图2可知,海拔较低的丘间地对应的分选系数最高,粗沙与极粗沙占比最大。A6.该区域蔓荆灌丛沙堆坡度较缓,其沙堆形态最

可能为(

) A.盾形

B.月牙形 C.线形

D.金字塔形

图1图2解析蔓荆是厚田沙地的主要灌丛,具有植株分枝多、匍匐生长的特征,常形成盾状或半球形的沙堆,A正确;月形沙堆是在单一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该地季风盛行,B错误;线形沙堆是在两个锐角相交的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C错误;金字塔沙堆是在多风向,且在风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的一种沙堆,D错误。D7.预测该区域沙堆未来的变化(

) A.总体高度下降

B.总体保持不变 C.转变为月牙形

D.总体高度上升

解析亚热带湿润环境下沙粒贴近地表以蠕动或

跃移为主,蔓荆匍匐生长、直立枝条稀疏的构造

更利于沙堆形成,该区域沙堆未来总体高度上升。图1图2A(2022·广州一模)右图示意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750米处沉积剖面位置和土壤平均粒径。该剖面的黄土是北侧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物,风力强弱影响沙漠进退和沉积物粒径大小,剖面所在地干湿状况与沙漠南缘几乎相反。据此完成8~10题。8.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750米处沉积的黄土主要来源于(

) A.塔里木盆地

B.青藏高原 C.准噶尔盆地

D.黄土高原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750米处沉积的黄土与北侧沙漠是同源异相沉积物,故与北侧沙漠有共同源头,皆为风力搬运沉积的产物。克里雅河位于昆仑山北部,其北部的沙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故其黄土的来源是塔里木盆地,A正确。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南部,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部,黄土高原位于此地更远的东部,与这三地关联不大。D9.根据沉积物粒径大小,可推测剖面所在地距今3050~2600年间(

) A.降水偏少

B.夏季风偏强 C.风力偏弱 D.地形雨偏多

解析从该地黄土与北侧沙漠是同源异相沉积物来看,皆为风力搬运沉积的产物。从剖面所在地距今3050~2600年间来看,其平均粒径较大,风力的强弱影响着沉积物粒径的大小,沉积物粒径大,说明此时风力的搬运更强,风力更大,沉积物的来源是北部沙漠,故其风向为由北向南吹动,受昆仑山地形阻挡的影响,北部风在此处易形成地形雨,D正确,A、C错误。此地位于昆仑山北麓,受夏季风即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B错误。A10.从沉积剖面64cm深处至剖面顶部,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始终稳定在平均值以上,主要是因为(

) A.农业活动

B.聚落分布 C.河流沉积

D.寒冻风化解析从地表到64厘米深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始终稳定在平均值以上,这说明此处受某种稳定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农业活动受人类干预的影响,其地表及地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保持较为稳定,A正确。此地仍位于山地地区,该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出山口的绿洲地区,与此地位置不符,B错误。河流沉积受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影响,其沉积颗粒的大小粒径以及有机质的含量变化较大,并不能始终稳定,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位于寒冻风化山地与干燥剥蚀山地之间,受寒冻风化的影响较小,D错误。C(2022·邯郸三模)我国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中建盆地北部西沙隆起区,大多数岛屿为生物礁砂岛。研究表明,在海水和季风的共同影响下,海滩沙、沿岸沙丘与植物相互作用不断促使砂岛扩张和增高,右图示意七连屿海滩沙—沿岸沙丘—植被—砂岛形成演变模式。据此完成11~13题。(a)潮间带沙丘;(b)初始砂岛;(c)中期砂岛;(d)成熟砂岛。11.初始砂岛至中期砂岛阶段,沿岸沙丘多分布在砂岛的(

) ①西北部②西南部③东北部④东南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初始砂岛至中期砂岛阶段,沿岸沙丘主要受风力搬运堆积形成,该地地处我国南海海域,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沿岸沙丘多分布在砂岛的迎风一侧,即西南部和东北部,②③正确,C正确。D12.沿岸沙丘在地势较高处有粒径较大的生物骨骼

碎屑混杂其中是由于(

) A.风力堆积

B.生物堆积

C.流水堆积

D.海水堆积(a)潮间带沙丘;(b)初始砂岛;(c)中期砂岛;(d)成熟砂岛。解析沿岸沙丘的增高增大还受到风暴潮影响,风暴潮能量巨大,搬运能力强,将粒径较大的珊瑚碎屑搬运至沙丘地势较高处堆积,D正确;地势较高处对风力削弱作用较高,大颗粒物沉积较小,A错误;生物礁岛的礁盘多为碳酸盐沉积而成,但沙丘远高于低潮线,不适宜珊瑚生长,生物堆积较少,B错误;沙丘地势较高处受流水沉积作用小,C错误。D13.在砂岛的形成过程中,有关植被演变及其作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沿岸沙丘捕获并保护植物种子发育形成簇状植被 B.植被根系固定沙丘,大幅减弱风力对沙丘的侵蚀 C.植被能耗散风暴潮能量,协助沙丘持续增高增大 D.随着砂岛扩大,植被由岛屿中心向岛屿外部扩张(a)潮间带沙丘;(b)初始砂岛;(c)中期砂岛;(d)成熟砂岛。解析由图可知,在岛屿形成一定规模后,植物以沿岸沙丘为基础逐渐向岛屿内外扩张,并最终覆盖全岛,形成成熟砂岛,D正确。因海平面下降等各种原因,不受潮水影响的潮上带地区形成了初始砂岛;海滩沙受季风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沿岸沙丘,它不仅捕获风成砂屑,同时捕获并保护植物种子发育形成植被,从而形成中期砂岛,A错误;而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导致海岛稳定性增加,提供了海岛海拔高度稳固增高的条件,如植被根系固定沙丘,大幅减弱风力对沙丘的侵蚀,B错误;植被能耗散风暴潮能量,协助沙丘持续增高增大,C错误。14.(2022·湖北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下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1)简述阶段Ⅰ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2)推测阶段Ⅱ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答案

(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2)从坑底到丘顶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粒径变大。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