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河中石兽的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师,寻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制定才适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的教案篇一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表达和探讨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表达和探讨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广泛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可以表达,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表达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表达相互交织,优势十明显显。
给以下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
啮沙()坎穴()溯流()臆断()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觅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过
人物
寻觅地点
原因
结果
第一种
其次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白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调。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1、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以下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觅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当到河的下游去寻觅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以下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一致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以下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日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的教案篇二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终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明了,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把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把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内在的条理,理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确凿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确凿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擅长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其次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探讨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计划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心,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番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其次步重点突破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复,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探讨,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假使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假使教师擅长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表达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依据这简单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透露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其次、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纪晓岚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擅长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透露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终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日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确凿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感谢!
河中石兽的教案篇三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重视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二课时
1.熟读课文,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棹(zho)柿(fi)湮(yān)啮(ni)溯(s)欤(y)
2.,看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解析: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需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探讨、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稳定、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探讨。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掩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假同癫,疯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觅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探讨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觅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探讨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觅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湮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中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当到上游去找。
(4)寺僧依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依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确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探讨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其次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依照他的话果真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探讨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其次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探讨并归纳,大量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繁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状况作出判断。
本文通过寻觅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白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日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愿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译文:赵孝成王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击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起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简单假使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复说:当时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对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珍藏起来,还每日访查低廉适合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假使他有不称职的状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允许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状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其次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究没有株连她
1、以下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赵军固壁不战壁:军营营垒
b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合变:兵法
c妾得无随坐乎随坐引别人犯法而被牵连获罪
d悉更约束约束规章制度
2、下面各项完全表现赵括纸上谈兵,自以为是的一组是()
①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②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③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④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⑤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⑥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赵奢死,蔺相如病重,赵王派廉颇攻打秦国,秦国几次击败赵军后来秦国几次挑战,廉颇都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秦军几次挑战都无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库买卖拆除合同范本
- 剪力墙和伸缩缝施工方案
- 亚马逊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分包电气合同范本
-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 中英文演出合同范本
- 农作物安全生产合同范本
- 加盟燕窝店合同范例
- 加工面店转让合同范本
- 出口篷布采购合同范本
- 2015-2022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保险第三方理赔调查服务方案
- 我爱运动手抄报电子小报模板(附A4线稿)可打印涂色
- 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彩色版)课件
- GB/T 9113-2010整体钢制管法兰
- GB/T 32722-2016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
- 2009数据结构英文试卷A及答案
- FZ/T 51010-2014纤维级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切片(PTT)
-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本表共收词2200个左右含
-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是独特的》教学课件【新部编版】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