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_第1页
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_第2页
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_第3页
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_第4页
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I-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二〇一三年十月-PAGEI-目录一、学校概况……………1二、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31.质量工程建设步伐加快……………32.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33.学生技能竞赛捷报频传……………44.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45.科研促教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46.招生就业工作进出两旺…………5三、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做法……………51.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72.加强课程建设力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83.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8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双师”教学团队………………95.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9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10四、下一步努力方向…………………10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PAGE1-长江职业学院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状态平台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办[2013]3号),学校结2012-2013学年度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学校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第一部分学校概况长江职业学院于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国有公办全日制、多科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学校地处美丽的南湖之滨、“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段,已有29年的办学历史,在校生12000余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所入选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的学校。学校设有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典型教育科研基地”,率先在湖北高校中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和2011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两次通过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曾获三届“省级文明单位”、五届“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向,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动漫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三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汽车电控等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家。学校与浙江吉利集团、浙江海信电器、上海荣庆物流、武汉九州通集团、武汉烽火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保障了我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而且大大提高了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2012年,经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确认,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6.35%,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开设有艺术设计、财经、制造、电子信息、土建、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等七大类37个专业,拥有一支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238人。聘请了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行业背景的技术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双师”教师团队。学校拥有一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一批省级重点专业、教改试点专业、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多个“楚天技能名师”。近几年来,多次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和其他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奖。学校践行“铸人铸魂、笃学笃行”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过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根雕式教育艺术”,相信“人人有才”,致力“人人成才”,因时因势,突出个性,发掘潜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学校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艺术长职、人文长职、创新长职”。近两年,有100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走“内涵建设求质量、培育特色促发展”的办学道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质量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市场营销实训基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成装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市场营销实训基地省级验收自查工作;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筹建湖北省动漫职业教育集团;获批教育部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同水晶石公司、欧莎集团、长安汽车、大道物流、嘉年华装饰等单位深度合作,新增25个校外实习基地。如动漫专业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伦敦奥运会数字图像供应商—水晶石公司合作联合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汽车、机电、模具等专业将课堂搬到企业,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建立了“厂中校”;学校还与部分合作企业按照“四个合作”的基本精神就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学院达成了初步共识。三、学生技能竞赛捷报频传。截止到目前已取得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奖项52项。其中获得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数字艺术双年展数字绘画类特别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红旗Linux全国大学生开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校英语写作比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赛团体一等奖。四、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了教师顶岗锻炼、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及其他各类教师培训103人次,实施了专任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教学改革能力提升工程;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66.7%、22.8%。引进专业带头人2名,专职教师6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正逐步形成。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承诺”活动,共有64名教师进行了承诺。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五、科研促教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认真开展了湖北省“高职院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和“湖北技能型人才研究中心”两大省级重点项目研究;组织申报和承接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科研项目,获省级研究项目23个。学校服务社会能力近一步增强,学校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六、招生就业工作进出两旺。2013年,学校第一志愿人数近6000人,高职生到校4191人,到校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截止到今年9月1日,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96.03%,协议就业率70.5%。学生就业满意度为86.23%,企业满意度为89.35%。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毕业生创新能力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被相关机构评选成为“2013年度华中地区热门报考院校”。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做法2013年学校进一步夯实“教育质量年”建设成效,以“学风建设年”主题活动为抓手,根据新要求、新转变,尊重高职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质量工程,提高教学水平”的方针,避虚就实、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一、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立足武汉,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地区,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了“四重”,即“重调研、重跟踪、重企业、重调整”。(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布局学校坚持“特色、质量、结构、建设、效率”统筹兼顾的方针,瞄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尤其是紧密结合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葛店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进行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和微观实践。学校坚持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龙头,突出艺术专业特色,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类专业,促进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和旅游类专业的协调发展,打造艺术设计类、财经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类专业群。逐步形成“特色专业引领、传统专业支撑、一般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二)注重专业建设调研学校各专业高度重视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高度重视专业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组织37个专业到120余家企业进行了专业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全体校领导带队分4组对长三角、珠三角近15所院校和10余家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为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掌握了大量原始论证资料。(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改革,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竞争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方向,与合作企业紧密联系,校企双方分析职业岗位,提炼核心技能,开发核心课程,共同修订并完善了37个专业(59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四)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去年的基础上,在2011级学生中继续推行了“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截止到目前已有2106名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学校加强了组织和管理,全体校领导带队分5组对省内、外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从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很大作用。二、加强课程建设力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一)重构结构课程体系学校组织所有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融合、学做一体。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知识、能力、素质融合渗透,按照“分析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的路径,基于工作过程,融入职业标准,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系统地构建能力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力争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2013年修订了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150余门。(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在2013年教学工作安排中明确要求各专业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双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参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标准,突出职业岗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性、应用性,依托行业和企业开发课程8门,开发教材24本。(三)加强综合素质养成课程建设为探索高校课堂改革与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加强了选修课建设,围绕学生的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截止到目前共开设12门课程,学生普遍认为公选课的开设对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总结出了一条“项目切入,产学一体、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产学结合之路,实施了订单培养、项目合作、人才互通等合作内容。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选择项目,共同制定工作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办了“吉利班”、“苏宁班”、和“数虎班”等特色订单班,建立了电子产品生产线等校内生产性的“校中厂”和“吉利”、“TCL”等“厂中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学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基础,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2013年出台了《教师教学及其他工作量核算办法》;出台了《教研室主任管理办法》,明确了教研室工作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选聘了44个教研室负责人,各教研室积极开展课程教学设计交流会、课程开发研讨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专题活动。五、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制度建设,2013年共出台教学管理制度6项。结合教学常规管理、企业评价机制和“两级三层”的教学督导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积极选聘校级、院部级教学督导34名、学生教学信息员237名。狠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实抓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情况;严抓教研室教、科、研的落实情况;勤抓教学督导信息反馈情况。实行教学、督导分离,对校内教学质量开展阶段性、动态性评价。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组织开展了“长职好课堂”评选活动,初步评选出了一批教学设计良好,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明显的“好课堂”;严格考试组织和学生成绩管理,在2012级学生中开展了考风考纪承诺活动。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中心,以就业服务为导向,建立和健全校、系两级就业工作机构,切实贯彻与落实“一把手”工程,责任层层落实形成全程、全员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学校重视就业和创业氛围的培育工作,已形成“三个定期、两个必须”(定期举办校友专场招聘会,定期邀请就业、创业成功校友回母校演讲,校内宣传部门定期宣传校友成长经历和典型事例,新生入学教育必须有就业教育的内容,校内必须有陈列展览成功校友事迹的场所)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批白手起家、草根创业的优秀学子。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政治素质好,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过硬,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工作勤奋,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下一步努力方向一、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的整合与调整:对相近专业进行整合,对生源不足、就业率低、培养目标不明确的专业坚决予以取消,对长期未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也要坚决取消或更新,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发新专业,使我校专业总数控制在40个左右。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省教育厅有关工作安排,集中力量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切实加强校企共建专业力度,每个专业都要通过与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适当吸引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进入我校教育教学过程,实施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三、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继续鼓励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