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_第1页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_第2页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_第3页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_第4页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性质差异,以及空隙结构的复杂性,这一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中国科学家从沉积和岩石形成的宏观角度出发,关注不同沉积和岩石形成对储层性质的影响[6、7、8、9、10、11、12和13]。同时,一些科学家研究了空隙结构和储层官僚之间的变化关系。例如,孙伟等人讨论了溶孔粒度孔的组合对短期渗透存储层的物理影响。姜洪福等人讨论了间隙度和间隙结构的微观特性对渗透率的影响。王瑞飞等人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伸组不同区域的超越孔及其微结构特征对物质的影响,杨县长等人研究了不同穿孔组合的性质对低渗砂岩储层的影响。然而由于研究目标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将前人的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研究区似乎并不适合,而系统分析微观孔喉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又决定着后期开发政策的制定。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综合运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常规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三个区块的特低-超低渗砂岩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从微观上剖析了孔喉特征对物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对于从本质上了解制约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筛选有利目标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三个研究区为西峰油田合水区的长8储层、盘古梁的长6储层和姬塬的长4+5储层,分别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部和中西部(图1),三个区块构造平缓,西倾单斜背景上局部发育小型鼻状隆起。1储层物性参数分析通过分析储层物性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微观孔喉的变化特征。根据物性统计结果,盘古梁长6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最高,分别为13.94%和1.70×10-3μm2,属于特低渗储层。合水区长8储层和姬塬长4+5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1.54%和11.31%,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84×10-3μm2和0.59×10-3μm2,属于超低渗储层。物性参数分析(表1)表明,姬塬长4+5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级差最小,盘古梁长6储层的渗透率级差最大,合水区长8储层的孔隙度级差最大。在3个区块中,姬塬长4+5储层的非均质程度相对较弱(孔隙度和渗透率级差最小),综合来看,三个区块的孔隙度级差变化不大,但渗透率级差变化却非常大,作者认为这正是特低-超低渗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差异性的一种表现。为了进一步比较,对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孔隙度反映储层的储集性能,而渗透率反映储层的渗流能力,这两个参数的相关性就可以直观反映孔隙与喉道之间的配置关系。从结果来看(见图2),渗透率与孔隙度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盘古梁长6储层的相关性最好,合水区长8储层最差。由此可见特低渗透储层孔隙、喉道的形状、大小、连通情况等对物性的影响较大,孔喉结构越复杂,其物性影响因素就越多,物性的不同正是微观孔喉特征差异性的一种具体表现。2选择狭窄的喉咙类型对物理差异的影响2.1主要类型2.1.1储层结构以粒间孔为主根据铸体薄片镜下统计,合水地区长8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岩屑溶蚀孔为主,晶间孔、微裂孔分布较少(表2、图3-A~E)。盘古梁长6储层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蚀孔和岩屑溶蚀孔次之(表2、图3-F~H)。姬塬长4+5储层以粒间孔、粒间溶蚀孔、长石溶蚀孔为主,岩屑溶蚀孔和晶间孔较少(表2、图3-I~L)。相对而言,盘古梁长6储层粒间孔相对含量最高,达到了86.68%,合水区长8储层相对含量最小,为54.14%。姬塬长4+5储层溶蚀孔相对含量最高,为37.63%,其次为合水区长8储层,达到了32.88%,盘古梁长6储层最少,仅为13.32%。2.1.2储层岩石颗粒及接触类型126块样品高压压汞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整体细小,分选系数、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大(表3)。依据铸体薄片和电镜扫描镜下观察,三个研究区块储层岩石颗粒分选中等,磨圆度多为次棱角-次圆状,接触类型以点-线状、线-线状、缝合线状接触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及管束状喉道居多,缩颈型喉道和孔隙缩小型喉道相对较少。片状、弯片状、管束状喉道细小,形状不规则,边界层影响较大,原油容易滞留于角隅和“死孔”中,油水驱替过程中容易发生卡断和绕流。2.2间孔与溶蚀孔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孔隙、喉道所组成的储集空间,其物性(尤其是渗透性)存在较大差异。以粒间孔为主的储层渗透性好,粒间孔发育,喉道粗,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度大、渗透性好,如盘古梁长6储层。溶蚀孔是成岩作用的产物,若其与粒间孔之间连通较好,则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表现出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好的特点,如合水区长8储层。而对于粒间孔和溶蚀孔相对都比较发育的储层,若连通孔隙的喉道类型多为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喉道整体细小),虽然渗透率之间差距不大,但渗透率值整体较小,如姬塬长4+5储层。3孔内变化特征对物理差异的影响3.1影响喉咙分布形式的决定3.1.1喉道分布特征三个研究区块喉道半径主要呈单峰、双峰和多峰状态分布,单峰喉道半径分布集中,双峰次之,多峰最分散(这主要是由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复杂的孔喉结构类型造成)。双峰、多峰态的喉道半径分布要宽于单峰,渗透率明显较大。三个区块中,盘古梁长6储层喉道分选最差,分布形态以双峰和多峰为主,进汞曲线平缓段所占比例小(图4-a、图4-b),孔喉结构复杂,喉道分布范围宽,大喉道所占比例大,渗透率大,这与其粒间孔的绝对和相对含量高有关,粒间孔作为特低渗透储层中最好的孔隙类型,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合水区长8储层喉道分选相对较差,分布以单峰和双峰态为主,喉道分布范围相对较宽,渗透率相对较大。而姬塬长4+5储层的喉道分选最好,主要呈单峰态分布(图4-c、d),喉道分布范围最窄,进汞曲线平缓段所占比例最大,渗透性最差,这也说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的喉道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对渗流不起作用或起极小作用的微细喉道所占比例就越大,渗透率越低。3.1.2储层材料构成对渗透率的影响根据喉道对渗透率的贡献曲线(图4),进汞饱和度差及峰值总是滞后于渗透率贡献和峰值,且对渗透率贡献最大的喉道半径对应的进汞量却不是最大。说明渗透率是一系列较大喉道的总体贡献,且对渗透率贡献较大的喉道却占据着较小的体积。根据恒速压汞实验结果,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而该类储层喉道整体细小,小喉道含量高,较小的喉道控制着大部分储集空间,但基本没有渗流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孔隙度变化小而渗透率变化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比较发现,随着样品渗透率的增大,渗透率贡献峰值所对应的喉道半径明显增大,而且小于该峰值的所有喉道对渗透率的总体贡献逐渐减小,说明较大喉道分布越多,渗透率就越大,反映出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主要由含量较少的较大喉道所贡献的特点。图5为最大孔喉半径与物性相关性分析曲线,可以看出,最大孔喉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与孔隙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当最大孔喉半径大于1μm时,渗透率明显增大,这也是对上述分析的一个验证。3.2孔本特征参数的影响3.2.1中值半径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中值半径是孔喉大小、分布趋势的度量,该值越大,储层孔喉结构越好。中值半径与孔隙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与渗透率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值半径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当中值半径小于0.1μm时,样品渗透率大部分集中在0.1×10-3~0.5×10-3μm2,当中值半径大于0.1μm时,样品渗透率明显增大(图6)。3.2.2基于形貌上的孔喉退汞效率渗透率与孔喉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孔隙度与分选系数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随着分选系数的增大,数据点“变散”,说明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变差”,孔喉分选系数为2.0~3.0,渗透率较大(图7)。这是因为,虽然此时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增强,但大喉道数量增多,退汞主要由这些较大喉道来贡献,致使大量的汞滞留于连通性较差的细小孔喉中,退汞效率较低。同样,在水驱油时,将会有大量的剩余油被连通较差的孔喉所束缚,难以被驱替流出,水驱效果较差。3.2.3渗透率与变异系数随着孔喉变异系数增大,孔喉非均质性增强;但渗透率参数增大。变异系数与孔隙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与分选系数一致,随着变异系数增大,渗透率数据点“变散”,相关性变差。变异系数为0.15~0.3,渗透率较大(图8),可见变异系数太小或太大对储层物性都不利,分选系数亦是如此。变异系数太小,喉道过于细小,小喉道所占比例较高,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较大喉道相对较少,渗透率较小;变异系数太大又会增加孔喉非均质程度。3.2.4大喉道在孔喉中所占比例均值系数表示孔喉分布的平均位置,均值越小,总孔喉的平均值越大,大喉道在整个孔喉中越占优势。一般来讲,对于中、高渗储层,均值系数与物性之间的相关性较好,但由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均值系数与物性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图9)。3.3片计点分布结果微裂缝虽然不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但可以改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性能,而且还可以控制次生孔隙空间的形成和分布,与此同时也加剧了物性(尤其是渗透率)之间的差异,微裂缝的孔隙度一般都非常小,但渗透率却都比较高。以姬塬长4+5储层为例,岩石薄片计点统计结果发现微裂缝发育的样品其基岩孔隙度平均为10.64%,裂缝孔隙度平均为0.21%,仅为基质孔隙度的1.97%;这些样品的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31×10-3μm2,裂缝渗透率平均为1.47×10-3μm2,为基质渗透率的4.74倍(表4)。可见微裂缝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作用不大,但微裂缝的发育对于渗透率的提高产生较大的贡献作用。微裂缝的发育在毛细管曲线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据统计微裂缝样品的排驱压力一般都比较低,而分选系数都比较大,曲线平缓段不明显或有波动变化,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均比较高。综合3个区块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的相关性分析来看,相对而言,分选系数、变异系数、中值压力、中值半径、排驱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对储层物性(尤其是渗透率)的影响较大,储层物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反映,不同地区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4储层物性基因分析(1)不同类型孔隙、喉道所组成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尤其是渗透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物性差异正是孔喉特征差异性的一种具体表现。(2)喉道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