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_第1页
《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_第2页
《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_第3页
《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_第4页
《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色暴风雨》的道德模糊性

自然主义与军事菲尔斯特彻的红色勇敢篇章是美国文学史上首次关于战争的小说,影响深远。美国内战之后,大多数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都致力于标榜英雄主义,讲述爱情故事或间谍故事,或多或少美化战争。然而,克莱恩却摆脱了这些浪漫幻想,用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进行创作,这种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全新角度将世人的目光聚焦于《红色英勇勋章》上。小说精细的画面感、道德上的模糊感、简洁的心理刻画,共同造就了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朱刚教授指出,“克莱恩不仅在描写战争,更准确地说,他想要质疑战争”(2002:139)。厄纳斯特·海明威认为,《红色英勇勋章》是一部经典之作;克莱恩的天才不仅体现于犀利多彩的文笔,也表现在他对战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描绘上,读者仿佛感受到强烈、直接与真实的战争体验。首先,在克莱恩眼中,战争是恐惧的象征、兽性的宣泄以及不公的等级制度的维护工具。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丧失了自尊和自我价值,表面上的“勇气”也仅是为了保全性命,所以他们必然得不到精神上的提升,战争教化也是空谈。此外,《红色英勇勋章》表明,英雄主义这一概念似乎与“战斗中的进退之道关联甚微”(Mitchell,1988:536)。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对于历经征战的那代人,最崇高的“勇气”已变得荒谬空洞、微不足道。总之,这个漠视人类存在、自由意志不存的世界使道德抉择成为幻想。因此,正如童明教授所言,“自然主义排除了处于现实主义小说核心的道德问题。既然人类行为是命中注定,它就不能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来加以评判了”(2002:164)。1战争的人性—粉碎战争神话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大多数内战作品都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把战争描述为对立理想之间的大冲突。然而《红色英勇勋章》摧毁了传统的战争神话,摘掉了战争的光环,粉碎了美国人关于战争小说的先入之见。他笔下的战争混乱无序、失去控制;上级的指令武断专制;死亡频仍、随意而丑陋,这些都为了让读者看清战争的空洞与荒谬。战争不再是英雄肝胆的代名词,它沦为人类相互残杀的工具,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它只能制造毁灭和死亡。这才是战争的本质特点。尽管克莱恩之前的作家都采用广阔宏大的视角创作,但他关注的只是一个普通战士——亨利·弗莱明——第一次经历战争时的心理发展过程。克莱恩缩小范围,试图展现出亨利面对严酷战争时的心理及想法——充满幻想、迷惑、虚荣及浪漫的天真。克莱恩反复把亨利对战争的浪漫期待与他遇到的冷酷事实作对照,借以突出战争的恐怖与虚幻本质。第一次明显的对比就在小说开头,亨利正要出门加入到出征的行列中。他的母亲得知他入伍的消息后,只是冷冰冰地说了句“上帝会决断的!”(Crane,2000:6),随后继续挤牛奶,丝毫没有迎合他的浪漫幻想,而是试图泼他冷水、使他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在这个青年真正经历过战争、与死亡近距离接触后,才知道眼前不是期盼已久的“模糊而血淋淋的冲突”(Crane,2002:5),而是战争“丑恶的氛围”(Crane,2002:34);令人窒息的烟雾和震耳欲聋的枪声使他透不过气来,一次次“因精疲力竭而头晕目眩”(Crane,2002:37)。他发现战争中“全然没有英雄的姿态”(Crane,2002:32),有的只是旷日持久的考验与折磨,与他的浪漫幻想相去甚远,令他大失所望。同时,克莱恩笔下的死亡夸张但又不失真实——“恐怖的尸体”(Crane,2002:34)纹丝不动地瘫在地上,“扭曲得不成人形”(Crane,2002:34)。克莱恩笔下的战场没有任何荣耀可言,因为在死亡的逼迫下,亨利想当然的崇高场景显得尤其微不足道。战争是恐怖荒谬的噩梦,它逼迫人们失去理智,丧失人性。战场上既没有人性更没有自由,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出于貌似有意义的借口,战争可以恣意毁灭有意义的生命。所以,克莱恩通过《红色英勇勋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非道德的、无可救赎的世界。2值结合性的英雄《红色英勇勋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对战争充满幻想的农村男孩,在美国内战中找到勇气,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英雄”的故事。然而,这个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亨利·弗莱明不顾母亲的反对,参军入伍。起初他对战争与荣耀充满了幻想,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英雄,驰骋沙场。但他越期盼,就越没有信心,因为他的梦想逐渐被自我怀疑所取代。美好而浪漫的幻想与战争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主人公一步步引向幻灭感。克莱恩通过勇气与懦弱、责任与自保以及成长与幻灭三组悖论,把主人公刻画成一个非传统式英雄,这对表达《红色英勇勋章》的道德模糊性主题至关重要。2.1克莱恩—勇气与懦弱倘若以传统英雄的标准来衡量亨利这个角色,似乎显得矛盾又牵强,因为勇气和懦弱两个特点同时出现在主人公身上。然而,克莱恩正是通过矛盾手法来刻画主人公的非传统式英雄的特点,来突出小说的道德模糊性主题。在《红色英勇勋章》中,克莱恩把勇气定义为“遭遇绝望和死亡时出现的谵妄,将生死茫然抛诸脑后”,也是“一种短暂但崇高的无私表现”(Crane,2002:94)。在第二场战斗中,烟雾呛人,枪炮声震耳欲聋,亨利吓得不知所措,选择逃跑。陌生而恐怖的战争环境迫使他成为一个懦夫。在重返战场的途中,亨利发现了自己的勇气,但这种勇气应该从反讽的角度来看。克莱恩的意图在于显示亨利的勇气源于盲目的本能、一时的疯狂或害怕被别人视为懦夫。他额头上的伤口(“红色英勇勋章”)是一次偶然事故造成的,但它却使亨利能够躲在“勋章”之后,并激励促使他在下一场战斗中像“英雄”一样去作战。亨利的勇气只是对敌人的盲目仇恨,克莱恩没有把它描绘成一种美德,而是在紧张情形下的一种未经思索的反应,就像他当时因害怕而逃离战场一样。正如杨琪所说,“战争激发出的勇气与怯懦宛如两条平行的反向轨线,而环境则是决定人究竟屈从于哪一边的强有力因素”(2000:134)。总之,主人公身上体现出勇气与懦弱的矛盾结合,使得人们很难从道德水平评判他的行为。如果从理想主义或是从战争的政治利益出发,亨利的英勇之举应得到肯定和鼓励;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看,亨利在战斗中越是勇猛,他就越发丧失人性。2.2《红色英魂》中的责任和参保自从美国自然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道德责任来评判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已不再合适,因为自然主义作家所创造的环境和特征剥夺了个体的责任”(Mitchell,1988:525)。《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亨利就是其中之一。自始至终,主人公的内心都在责任与自保之间挣扎。他试图为自己的懦弱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只有活命,才能为部队效力。他觉得自保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就如同一只松鼠躲避追打它的松果一样理所当然。战场上尸横遍野,这不禁让亨利想起他母亲的告诫,重新掂量自保的分量。他母亲所在意的不是亨利是否可以驰骋沙场,功名远扬,而是他是否能够不顾安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极其不负责任,倍感耻辱。他体会到,战士对于军队,就像螺钉对于机器一样,只有成为其中一分子,才能拯救自己。灵魂深处的觉醒大大刺激了这个青年的勇气和胆量,促使他冲锋上阵,诚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亨利的勇气像是在舞台上做秀,始终需要看客的欢呼叫好”(Elliott,2005:249)。通过《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责任与自保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在血腥无情的战争背景下,无论责任还是自保都不能用道德来衡量。懦弱的自保,特别是以牺牲他人的性命为代价,是卑鄙可耻的;但如果考虑到战争的虚无性和反人类性,把保全性命放到第一位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履行职责值得称赞,但它同时也是自保的最佳途径,自保与职责相互依存,很难说孰对孰错。用左拉的话说,“(自然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完全受制于神经和血液,丧失了自由意志,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肉体的天命驱使”(引自Michell,1988:525)。克莱恩把青年亨利放置在责任与自保的悖论中,有意留下一片道德上的模糊空间,启发读者反思战争之虚无荒谬的本质。2.3影片中情境的转变“亨利与死亡擦肩而过,体会了从人类无法逃避的严酷现实中幸存的复杂情感,可以说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成长”(Pizer,2001:6-7)。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亨利,他只是一个收获了平凡勇气的普通士兵,并没有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充分认识。一方面,战争迫使年轻人迅速成长,在经历了数次战斗之后,亨利对战争的残酷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的经历也彻底击碎了那些浪漫的幻想。但是他的这些改变很有限,谈不上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亨利未能达到对自我的完全认识,也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气概,因为他对自己的了解局限于自我辩解和自我欺骗。他之所以能够为自己的英勇行为感到骄傲,只是因为他过滤了先前的懦弱之举,并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找借口。在小说最后,亨利梦想着“平静的天空、新鲜的草坪、清澈的小溪——温柔永恒的和平景象”(Crane,2000:120),可见他仍然像当初一样,只热衷于自己的想法和幻想。他没有意识到,要想创造并维持和平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需要充满梦想的人们,但是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人们。战争结束,在回家的路上,亨利得知他的一名战友吉米·罗杰斯牺牲了,他没想太多,而是继续回顾“他的英勇事迹如何广受瞩目”(Crane,2000:118)。当想到那个衣衫褴褛的战士时,他的思绪只有短暂的停顿,但“他奋力把自己的过失抛向远方”(Crane,2000:119),再次用自我辩解宽恕了自己,认为他是用那个过失来防止下一个过错。因此,亨利并未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只是某种程度的改变。无论是从道德上、情感上还是思想上,他都没有真正成长。战争如同一台食人机器,无情吞噬着士兵的身躯和灵魂;它带走了原来的亨利,也带走了他的人性和自由意志,留下的只是一个机械化的躯壳,充满了残忍和幻灭感。通过成长与幻灭的悖论,克莱恩揭示了“传统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虚伪、荒唐和残暴”(Shaw,1990:423),进一步证实了主人公亨利是一个非传统式“英雄”。3对人类痛苦不闻不问的宇宙作为一个自然主义作家,克莱恩眼中的宇宙是冷漠无情的,人类被他们无法掌握的事情控制着。克莱恩在铺展故事情节时,只字未提道德评判和人物意志。当亨利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和熠熠发光的太阳时,他很是惊讶——“在如此残暴的战争中,宇宙依然平静地延续着它金色的进程”(Crane,2000:35)。腐烂的士兵尸体、爬满蚂蚁的面颊、粉碎的膝盖、痛苦的死亡——所有这些都迫使亨利意识到死亡只是大自然必不可少的平凡的一部分。“高个子战士”吉姆·康克林虽然勇猛顽强,却不受命运之神的眷顾,只能在荒野中悲剧地死去。那个“衣衫褴褛”的士兵的命运也很相似——他慷慨善良,却不能摆脱遭朋友抛弃的命运。故事主人公亨利没有因逃离战场和抛弃战友受到惩罚,却反而因为意外受伤而获得赞赏与荣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对人世漠不关心的宇宙、一个道德模糊的世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印象派作家,克莱恩在描绘战争和宇宙时,有意使用了相近的颜色,来突出两者的强烈反差。描写前者时,用红色代表战争,灰色代表死亡和恐惧,绿色代表幼稚无知,从而突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难;而在描写宇宙时,用红色表示太阳,灰色表示大地,绿色表示生机勃勃,用相似颜色把大自然的美丽与战争的残暴进行对照,暗示宇宙对人类苦难不闻不问。在残暴荒唐的战争背景下,人类被剥夺了了主观意志,他们无力、被动且不堪一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宇宙冷漠无情,对人世漠不关心。通过这种强烈对比,克莱恩意在表现战争是一台丑恶和毫无意义的死亡机器,它在一个冷漠和没有道德中心的世界中一次次地复制着自己。4战争讽刺诗:英雄主义与公平正义《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战争小说的先驱,克莱恩之后的许多战争小说家都深受其影响,如厄内斯特·海明威和诺曼·梅勒。克莱恩创作这部小说意在暗讽传统的战争观,揭示战争本身的荒诞可笑、毫无意义。战争是一股无情的力量,迫使人们思考和领悟它的本质——血与火、死亡与恐惧。克莱恩的战争讽刺诗《战争是友善的》(1899)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母亲的心儿像一粒纽扣卑微地挂在你儿子新鲜辉煌的裹尸布上。不要流泪哭泣。战争是友善的。克莱恩用辛辣讽刺的笔触,道出了战争的恐怖:正是恐惧感驱使主人公亨利煞费苦心地“逃离战场和部队,到头来却被一种更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