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解读
世界上一切都有生死,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如何处理人的遗体,随着生产力及人类认知的发展,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古游牧时代,民智未开,不知丧葬,死则委之于壑。此一则由人类畏惧死亡之恐怖心理,二则亦由人类生活无定,家庭观念薄弱之故也。殆后农业渐兴,家庭制立,亲子感情,日渐亲密,生有敬爱之心,死有葬埋之礼。稽诸古史,尧时已知行考妣之丧,舜时有瓦罐之制,迄于成周,丧礼始备。”古人之所以制定丧礼,是生者为了表达对逝者的一种怀念之情。同时,在很多人眼中,丧礼也是衡量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如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死,祭之以礼。”(《论语·先进》)荀子也认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按照孔子与荀子的观点,父母活着要对其尽孝,死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为其办丧礼。应该说,从古到今,无论贫贱,丧礼的进行都是严格按照当地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进行的。但丧礼是否合乎程序,形式是否隆重,有时并不代表逝者生前是受子女赡养的。例如笔者家乡某人有五个儿子,其生时子女不孝顺,死后子女却为其大办丧礼,之所以这样,并不是证明其由于父母的逝世良心发现,以致想通过丧礼追悔曾经对父母的不好,而纯粹是面子在作怪。因为“面子不仅牵涉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的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他能享受到的特殊权力。因此,在中国社会中,顾面子便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密切关联的重要事情。”不过,这种父母生前不孝顺的人即便为父母举行的丧礼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仪式也很隆重,却不符合先人施行丧礼的本意。《孝经·丧亲章第十八》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就是说子女为逝去的父母举行丧礼是为了尽最后的孝道,但前提是父母生时也对其尽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对传统丧礼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从而在丧礼的具体操作形式方面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一些共同或独有的丧葬文化现象。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城东部55公里。东临日照市,南接江苏省赣榆县,西南连临沭县,西邻兰山区,西北依沂南县,北与莒县接壤。境域东西最长56公里,南北最长43公里。地表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4%。”从行政区划来讲,莒南县存在时间并不长,1941年才从莒县划出,但从历史角度来讲,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莒县同属莒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丧葬习俗方面,莒南县逐渐形成了既保留传统风俗又有所创新的风格,这可以从其具有的“烧汤的”“团圆饼”等丧葬文化词看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因此,通过丧葬民俗文化词可以更好地了解莒南人对丧葬文化的认知心理。【烧汤的,挑汤罐子的】在莒南,每个行政村里都有专门操持丧葬的人,由年龄较大配偶俱在的一男一女组成,女性称为“烧汤的”,男性称为“挑汤罐子的”,他们负责所在村的丧葬事宜,其报酬多少由丧家支付,近年也有当地村支部给报酬的。他们的名称之所以和“汤”有关,是因为从死者亲属心理角度来讲,送汤不但是让死者灵魂能顺利去往阴间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生者体现孝道并向外人展示其家庭人丁、财力的一种象征。因此,“烧汤的”、“挑汤罐子的”的作用非常大,整个丧葬过程都由其主持,一直到五七坟之后,其任务算圆满完成。【寿衣】人死之后,根据亡者性别,决定是由“烧汤的”还是由“挑汤罐子的”协助死者子女为其净面。所谓净面,是用毛巾蘸水,象征性地擦拭亡者的面部、手脚。如果亡者为男性,还需要为其理发,之后为亡者穿送老衣服。寿衣颜色为蓝色,男性亡者寿衣一般为长棉袍、棉裤、棉鞋、单袜;女性亡者穿棉袄、棉裤、外罩对襟的大衣,寿衣上不用任何纽扣,钉布带子。寿衣不能为皮衣或带毛的衣服,寿鞋鞋底不能是皮底。按照《仪礼·士丧礼》中的规定,要给亡者穿上三套全新的衣服,即为“三称”。莒南的寿衣有所改变,女性上衣为两件衬衣(一件贴身,一件套在夹袄外面)、夹袄、棉袄、褂子、五件带领子的衣服,外加一件不带领子的五分袖敞衣。下衣是三件,为衬衣、棉裤、裤子。男性上衣则为四件:衬衣、夹袄、棉袄、褂子,外加一件五分袖敞衣,下衣与女性一样。男女亡者衣服数量不一样,在于取男单女双之意。这与古代亡者穿的寿衣数量是不同的。在古代汉族人眼里,单数是阴间的吉数,双数是阴间的凶数,如果给死者穿的寿衣为双数,死亡会很快降临该家。除汉族之外,满族寿衣的数量也为单数。如《清稗类钞·八旗丧葬》中记载:“八旗人死,停尸于正屋之木架,曰太平床,不在炕。所衣必棉,其数或七或九,盖凶事尚单,故皆用单数也。”在现代社会,却不尽然,如莒南一样,连山的壮族和瑶族的寿衣数量也是男单女双,体现了其对“单数为阴间吉数”的传统观点没有接纳,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将性别之分纳入其中,形成自己的寿衣穿戴习俗,同时也打破“若寿衣的数量为双数,死亡将很快降临该家”的说法。由此证明,所谓“单数为阴间吉数”的观点纯粹是迷信之说。【打狗饼】在为亡者穿寿衣之前,要由“烧汤的”烙打狗饼,按照亡者年龄,一岁一个,用棉线穿好,按照男左女右的习俗,带在亡者胳膊上。打狗饼的数量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人死时,以烧饼七枚,贯以柳条,名曰‘打狗饼’,葬时以食狗。”即在江苏地区,打狗饼的数量为七个。传说亡者在去往阴间的路上,会经过恶狗村阻挡亡者进入阎王殿,到达此村时,亡者将打狗饼喂食恶狗,可以顺利通过恶狗村。【指路】穿完寿衣后,“挑汤罐子的”会给土地爷做一个牌位。如果村里有土地庙,就放在庙前,如果没有,就在村子西边象征性地找个地方,放上土地爷牌位。旧时,牌位是插在一块用黄纸包好的豆腐或一个馒头上,因豆腐或馒头常被狗等动物吃掉,故近年来,土地爷的牌位多是插在一块用黄纸包好的泥块上。亡者长子头发剃光(百日之后才能理发,郯城则为五七之后理发),赤脚站在一条大凳子上,手拿一条绑着香的扁担,对着西方喊:“称谓+安,西方明路啊,早早下店,晚晚起身,苦处施钱,甜处安身。”支路时喊的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如沂南的为“称谓+向西方大路。早早下店,晚晚起身,苦处施钱,甜处安身。”莒县的为“我的娘(爷)哎!西方明路,苦处使钱,甜处安身!”青州的则为“称谓+啊,你别害怕,送你上西方大路啊!”不论喊的内容是什么,但都是连喊三遍。然后,下凳子(有的地区为杌子),冲土地爷牌位磕头回家。各地指路时喊的内容实质一样,即希望死去的爹娘在去往阴间的路上不要害怕,要注意休息,体现了子女对逝去父母的挂念、孝顺之情;同时也体现生者认为亡者灵魂不死。人类认为亡者灵魂不死的观念不是一时一地而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也就是说,生者为亡者举行丧礼不单单体现了其对亡者的孝心及哀痛之情,也体现了生者认为亡者灵魂不死的意识。【送汤】在整个丧葬过程中,送汤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这里的汤指的是由“烧汤的”做的小米汤,一般送五到七次汤。之所以死后三天才出殡,《礼记·问丧》中说的很明白:“三日而后敛者,以侯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指路后,举行第一次送汤,亡者儿子赤脚,或穿草鞋,女儿不能穿皮底鞋,剩下的几次送汤基本是重复首次送汤的程序。送汤时,由“挑汤罐子的”挑担子,前面一个箢子,盛冥纸,后面一个罐子盛小米汤,手中拿着盛好汤的小壶。小壶中米汤给亡者喝,汤罐中的则给土地爷喝。土地爷也称土地神。土地神作为一个名称,首次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五:“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缚之,有顷遂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洞,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从此之后,土地庙供奉的不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是有功于当地的人都可以奉为土地爷。如陈确庵在《尉迟土地庙序》中写道:“社以祀山林川泽原隰之神,谓之地祗庙;以祀先代之有功德者,谓之人鬼。今土地庙乃有陆宣公、子胥、武侯、卫公之称,则合地祗人鬼而一也。”这种将人鬼合一的行为,虚虚实实,让人们对神的看法有所改变,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他们所说的史固决不是信史,但他们有如是的想象,有如是的祭祀,却不能不说为有信史的可能。自春秋末期以后,诸子奋兴,人性发达,于是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这种“人化”,使人们从心理上更易接受高高在上的神仙形象,以致不是那么毕恭毕敬地礼遇土地爷,因此才有俗谚谓“土地老爷本姓张,有钱住瓦房,无钱顶破缸”。这也是莒南很多村没有土地庙,但在进行丧葬时,仍然祭奉土地爷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爷只管所在村的事务,如郑燮《题如皋土地庙》:“乡里鼓儿乡里打,当坊土地当坊灵。”给亡者和土地爷喝小米汤,在于生者希望亡者喝了小米汤后不迷糊,从而不去喝迷魂汤,给土地爷喝,是期望其提醒亡者不要去喝迷魂汤;暗含贿赂土地爷之义。这种送汤习俗在它地也多有存在,但略有差异,如《青稗类钞·丧祭类》:“淮安丧礼,与他处不同者有三:……二,送饭。俗传人死之后,三日内不能即达阎王处所,则暂驻于本坊之土地庙中,此三日间,每夜必往土地庙送饭一次,并多焚纸帛,意似贿嘱土地照应着。”即淮安是夜间往土地庙送饭,而莒南则是白天送汤,其送汤时间为早中晚各一次。【破孝】第一次送汤完回家后,换孝服,亡者的男性亲属一般戴用白布缝好的帽子,亡者的儿子则还要勒白头带子,如果亡者是其父亲,则在白头带子的左侧结一个疙瘩,如是母亲,则在右侧结一个疙瘩,如果父母都已逝世,则需要在左右两侧各结一个疙瘩,除此之外,在围腰的白布上也要结疙瘩,疙瘩的位置和数量与头带子上的疙瘩是一样的。亡者闺女婿的孝帽上不结疙瘩,在腰间的白布带上结一个疙瘩,不论亡者配偶逝世与否。如果是亡者的侄女婿或孙女婿,除戴孝帽之外,还要按照亡者性别,根据男左女右原则,用一条白布从左肩或右肩斜挂到腰并固定住。亡者的女性亲属一般顶白布(称手巾),手巾的长度一般到腰部。亡者的闺女、儿媳妇则需要用白布把头包起来,然后在头的两边各垂下长长的带子,按照亡者性别在包头的白布两侧结疙瘩,除此之外,还要穿白裤子。如果出了五服之内的亲属,只需要穿素衣即可。《司马氏书仪》载:“既复,妻子妇妾‘皆去冠及上服,被发。男子报上衽,徒跣。妇人不徒跣。……凡齐衰以下内外有服亲,及在丧侧给事者,皆释去华盛之服,著素淡之衣。”众所周知,“丧服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它利用宗族合宗收族的凝聚力,企图将其完全纳入封建官僚体制的轨道,使之成为统治社会的重要支柱,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土大夫设计周礼和丧服制度的真谛所在。”封建制度不复存在,丧服与宗法制度的密切关系不复存在,今天的人们穿丧服,仅是为了表示心中的哀恸之情,和封建社会所谓的宗法制度没有挂碍。【摔老盆】出殡时,一般用八个人抬棺材。如果亡者家门前宽阔,则将棺材放在亡者家门外,如其门前狭窄,则将棺材放在村中大街上,在棺材的四个角各放一个砖块将棺材垫起来。“烧汤的”事先将高粱、谷子、黄豆、玉米、大米等五种粮食放在升中,届时抓一把粮食撒在棺材盖上,亡者儿媳妇用一把新笤帚扫到簸簯中,撒三次,扫三次。亡者子女的舅父拿着放在棺材前面烧纸用的陶盆即老盆,对着亡者儿子的头上比划一下,然后摔在棺材顶上,其他跪在棺材前的送葬者磕头完,需要赶紧站起,抬棺材者则抬着棺材去事先选好的埋葬亡者之所,棺材经过之地,各家门前会点一堆火,防止亡者魂魄进入自己家中。【路引】路引是请地理先生即阴阳先生开的,是亡者通往阴间的通行证。此习俗古已有之,如徐珂《青稗类钞·丧祭类》:“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生至,令书榜书。盖为将来尸柩出城之证也。”路引的内容一般为“兹有××省××县××乡(镇)××村亡人××,享年××岁,于××年××月×日×时寿终。孝子心下不忍,凭钱买到轿×乘、杠×抬,轿夫×名,杠夫×名,勤仆×名。所有金银财宝尽在杠内。路过关津渡口,不准强神恶鬼阻拦。如有不遵者,以路引为凭。×年×月×日,孝儿×××叩。”在送盘缠时,由亡者长子面对西方喊着“指路词”再次指路,由亡者闺女婿念该通行证中的内容,然后,将路引与纸草一起焚烧。【圆坟】送完盘缠后,送丧者返回家中,携带供品、纸草等前往坟墓之所圆坟。圆坟时,亡者长子抱着团圆饼,领着其他亲属围着坟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三日圆坟在各种都有,具体实施的时间及方法不同。如万历《顺天府志》:“京师丧礼,殡不逾时,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礼》虞祭之遗意也。”清道光山东《章邱县志》卷六:“既葬,三日丧日,修墓祭奠,家人哭绕(新坟)三匝,谓之圆坟。”青岛的三日圆坟则是在埋葬亡者的第二天上午,“丧者亲属带高粱、谷子等种子来到坟地,将种子与土搅拌后,绕坟正、反向各转3圈,边撒种子边念道:“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光要做官为官的,不要喝酒赌钱的。”河北的则是在下葬当时就圆坟,由“孝子围坑转一圈,用手把土推进坑里”。不过也不尽然,如深县的则是在“出殡的次日早晨,亲戚们去添土圆坟”。湖北的则是在安葬三日后,“家人及至亲必上坟祭奠,培土、立碑、开沟、植树”,也有“于安葬日下午圆坟者,俗称‘复土’”。【团圆饼】亡者死后,即请地理先生看林地,找泥瓦匠打圹,完后,亡者儿女去看圹,往圹里扔钱,由泥瓦匠所得。亡者儿子买一大饼,用包袱包起,围着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三日圆坟后,亡者家属在饼的中央扣一个碗,把此部分抠掉,有几个儿子分几部分,其它部分由亡者近门和闺女一人分一块,意为合家团圆。【五七坟】五七坟是有关“七七”丧葬之说中最重要的一次上坟祭祀活动,“七七”之说由来已久,其最后完善形成也应经历了很长时间。如明代张萱《疑耀》卷三《七七》:“里俗人死,每遇七日辄设奠,七七四十九日乃已。今国朝大臣谕祭,亦有七七,虽非通行古礼,但礼亦有之。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死十九日而后七魄散也。七七之说盖本于此。”通过张萱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在明代的时候,“七七”丧葬活动已经很盛行,并且在上古的时候“礼亦有之”。莒南民间的“七七”丧葬活动即是对古代丧葬礼仪的继承之举,只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所变化。如,“一个儿子的不能上一七,两个儿不能上二七,依次类推,七个儿子不能上七七。”但“五七”非常重要,传说阎王在这一天会盘查、拷问亡者,亡者的日子非常难过,因此即便亡者有五个儿子,也要在提前一天给亡者上五七坟,给亡者送去钱财,以便贿赂阎王爷,使亡者的灵魂减少痛苦。五七坟的仪式非常隆重也比较繁琐,此仪式由“挑汤罐子的”主持,来祭拜的亲戚都是曾参加亡者出殡时的人。五七坟时要举行路祭,地点一般选在村子西边。在一块包有黄纸的木板上写上亡者名字,如果亡者其配偶也已死,则需要为其配偶也制作一个牌位,牌位插在馒头上,由亡者女婿用托盘托着。到祭拜地点后,将亡者牌位放在桌子上,摆上祭品,然后开始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采购合同的价款支付方式3篇
- 子公司创建与员工激励3篇
- 入股协议书模板3篇
- 合同补充协议的签订流程详解3篇
- 工地临时围墙施工合同3篇
- 员工借调协议3篇
- 代签委托书在融资租赁中的应用3篇
- 种子种苗繁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考核试卷
- 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法考核试卷
- 批发业基础知识考核试卷
-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一例盆腔脏器脱垂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护理
- 快手账号转让合同范例
- 2022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年产11万吨聚丙烯合成工艺设计
- 幼儿园教学课件《神奇的色彩女王 》课件
- 信息不对称论文
- 话剧《林黛玉进贾府》
-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pt课件
- 《电力工程》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 高强螺栓螺母垫圈重量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