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第1页
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第2页
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第3页
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第4页
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荒漠化已成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严重的喀斯特石漠化,以及喀斯特地区的环境和消除贫困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南岩溶地区开展了很多项目,如退耕还林工程、“长防”和“长治”工程、“珠治”试点工程,国家科技攻关等。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尝试研究和探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措施,长期、持久的研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支撑,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治理模式,但这些石漠化治理模式的内涵、外延及技术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再则模式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验证,且一些模式存在因地制宜的问题,另外,也非常需增加不同岩溶类型、喀斯特发育条件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与示范。通过对收集到的4本专著和检索到的124篇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从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不同等级石漠化,不同石漠化类型,不同立地条件等方面探索研究石漠化的治理模式。以治理模式重点解决石漠化关键问题和采取的技术措施为依据,可将研究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分为七大类:林草植被恢复模式、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水土保持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发旅游模式、综合治理模式。1主要学术文献发表期刊分布和研究类型专著和文献获取方法和过程:通过咨询专家意见,收集4部专著,同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电子版为基础,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检索项为“题名或关键词”和检索词为“模式”进行初次检索,在此结果中再以“石漠化”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最后以“治理”为检索词筛选检索结果。检索截止时间为2011年3月27日上午8:00。共获取硕士论文9篇,期刊文献104篇,会议论文11篇。专著和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分析:通过对专著和研究文献年度分布的数量分析发现,4部专著分别发表于2002、2003、2009和2011年;从2002-2007年,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上下波动,表明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还处在一个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2009年的研究文献数量到达顶峰,表明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0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有所减少,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相对稳定。总体上看,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数量不太稳定,表明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专著和文献发表期刊与文献研究类型分析:通过对文献发表期刊类型分析发现,目前相关研究文献在农业类学术期刊上发表26篇,占全部期刊文献的25.00%,林业类学术期刊上发表18篇,高校学报类期刊上发表12篇,分别占全部研究文献的17.31%和11.54%。地质类、环境类、畜牧业类、社会类、经济类、水利工程类上发表文献篇数相对较少。通过对文献研究的治理模式类型分析发现,对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有31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25.00%,研究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的文献数量也较多,分别有21篇和18篇。有20篇文献对多种治理模式都有关注,其余文献研究了水土保持模式,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发旅游模式。同时,研究所涉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南部地区的贵州、广西、重庆、云南,这与我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石漠化分布密切相关。2主要进展和评论2.1治理模式研究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是石漠化地区最直观现象,所以林草植被恢复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苏维词等认为恢复植被是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4种不同岩溶石漠化地区治理模式:1岩溶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2岩溶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3岩溶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建植模式;4岩溶半石山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1]。林风华在其基础上提出岩溶半石山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和岩溶山地生态薪炭林型治理模式,来解决岩溶山区的能源问题[2]。还有学者根据不同岩性、地貌和岩石裸露率,分别提出了各种类型区林草植被恢复治理模式。熊康宁认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必须与发展高效林业有机结合,林草结合,因地制宜,坚持长、中、短结合的原则,以短促中,以中保长[3]。张喜等根据贵州喀斯特山地环境特点将其划分为3区10亚区16小区,并针对各区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治理模式研究的尺度范围[4]。覃勇荣等提出自然封育模式中形成的杂木林,有较大的凋落量和较强持水能力,且模式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值得倡导[5]。曾馥平等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为例,分析评价5种人工造林(草)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寻求经济与生态的结合点[6]。研究从不同石漠化类型、不同地貌类型谈植被恢复模式,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但存在因地制宜的问题,不同环境先锋物种选择,植物群落配置,喀斯特地区的造林技术亟待深入研究。2.2草地资源增产低产草地模式以草带林带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内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利用种草来发展畜牧业,并结合农作物秸秆和饲料,对牛马改放养为舍养,形成畜多—肥料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大有帮助[3]。高贵龙等提出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组装配套草地畜牧业,劣质、低产草地进行草地改良;山顶种植优良牧草和水土保持林;山腰进行林下种草;山脚平地采用粮(油菜)草套种或果草套种,围栏划区轮牧+控制放牧强度+适当施用维持肥模式实现了草地的可持续利用[7]。这一模式在贵州清镇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金深逊等提出粮草间作能提高农田的综合产出率,经济收入比单种粮食作物增加84.06%[8]。覃宗泉等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通过草地建设与养畜相结合,使草转化成畜产品,增加养殖户收入,再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草+畜+沼模式[9]。杨振海将贵州省晴隆县种草养畜扶贫开发模式归纳为“四统一”、“三结合”和“四配套”的运行机制[10],总结了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理论基础。从研究文献数量上看,对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文献较少。发展草食畜牧业可有效调整石漠化地区单一的农业结构,减轻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推广,加强研究牧草种植、本地良种改良培育、草地围栏区划轮牧等关键技术。2.3治理技术方面的问题喀斯特山区土层普遍较薄,岩石的裂隙发育,在降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降水下渗,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地表严重干旱,所以必须强化水土保持。熊康宁等提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科学统一规划,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3]。高贵龙等提出“三改一配套”工程,即坡改平、薄改厚、瘦改肥,配套拦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相结合的排、蓄、灌功能齐全的坡面水系治理工程[7],丰富了水土保持模式的治理技术。白晓永等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提出水土保持模式的原则[11]。罗林等研究发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中的梯田建设技术指标不符合石漠化地区的要求,并对其进行修改[12-13]。胡宝清等将水土保持模式总结为,地头水柜、砌墙保土、坡改梯模式[14]。苏维词以德江县为例,提出喀斯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重点解决了喀斯特地区人畜用水问题[1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水土保持模式理论和水土保持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如:钟爱平[16]等。水土保持模式研究比较深入,以“三改一配套”为典型代表,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撑,得到普遍推广。2.4生态经济型2000年杨明德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专题“典型喀斯特石山脆弱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通过示范研究最先建立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椒(经果林)“三位一体”治理模式[3]。韦茂繁(2002)也提出石漠化治理要推行“种一片山,种一园果,养一栏猪”的模式[17]。“猪—沼—椒”模式是将传统旱作玉米改种花椒,利用花椒的收入购进粮食和饲料养猪,猪粪制沼气,废渣还土,保证有足够有机肥回归土壤,形成植物—动物—土壤循环系统[18]。苏维词等分析了此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9]。罗娅将“猪-沼-椒”模式理论提升为“种植—养殖—农村能源建设”石漠化治理模式,涵盖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替代等多种治理方式[20]。王家录等在其理论基础上提出以沼气为纽带的庭园生态经济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充分尊重农户的发展意愿,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组装、集成现有的成熟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技术[21]。熊康宁提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陡坡土种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种谷子,即“五子登科”治理技术模式[3]。此模式以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带采取不同的生态工程治理,构造与自然带规律相适应的坡面生态经济系统。张菁等也总结了广西岩溶地区适合的立体生态开发模式,按照“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立体布局,既治理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又增加经济收入,具有良好可行性[22]。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文献数量最多,且树立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治理的先进典范如: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实施的“五子登科”治理技术模式,贵州花江实施的种植—养殖—农村能源建设“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广西恭城“四位一体”治理模式,但这些模式的内涵、外延及技术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5对民地区的影响环境移民是指由于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不具备现有生产力诸要素合理结合的强度石漠化地区,无法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引发的人口迁移[23]。环境移民的实质是人口分布结构的调整和环境资源的再分配,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喀斯特移民地区改善生态和解决贫苦问题的关键[24]。陈永毕提出对迁出区进行封山育林,自然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在迁入地区,依照生态环境的自然结构情况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及生产生活布局[25]。吕大明等总结了荔波、平塘移民模式,即在县内条件较好的乡镇修建移民新村,由移入地村组无偿划出部分耕地分发给移民耕种。平塘县将移民与县内茶场发展相结合,移民转产为茶场工人,承包茶园管理,有较稳定的经济收人[26]。王克林等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例,讨论了贫困与环境移民形成的原因、迁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移民安置方式及社区管理体制[27]。环境移民主要是在国家的支助下完成的,在移民过程中,政府包揽过多,移民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导致返贫率相当高[23]。生态移民需加强运行机制、安置方式及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2.6石漠化地区的景观旅游资源喀斯特景观具有许多开发利用价值:教育价值、探险价值、美学价值等。熊康宁等结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实际,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多功能的“国家公园”式保护区[3]。苏维词认为可将石漠化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结合开展特色旅游业[15]。张凤太等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提岩溶山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喀斯特景观加茶、果园绿化休闲观光模式[28]。马璐璐等认为可以利用姿态万千的半出露块石群和生特色花卉植物,构建了旅游观光石丛,“腊梅+石丛”景观林等旅游景观模式[29]。旅游业发展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能有效带动服务、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对石漠化的治理起到治本的作用[30]。研究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发旅游模式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文献单从喀斯特地区建立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喀斯特景观保护、开发的价值。没能提出完整、系统的开发保护理论体系,为石漠化治理,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亟需深入研究。2.7石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苏维词提出了以水土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培植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个层面相互结合石漠化治理模式[15]。此模式较以往单一的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模式有显著差别。熊康宁等认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针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类型区的基本特点,进行组装集成配套治理技术,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才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并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提出治理思路和具体治理措施[3]。梅再美[31]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刘拓等根据西南岩溶区的立体环境特点,提出了7种石漠化防治典型模式,重点强调了不同区域的植被修复技术和树种配套[32]。王宇等总结了云南不同地貌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33]。值得提及的是在2011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支持下,熊康宁等通过对贵州三个典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技术体系与模式,并对其效益、推广潜力和范围进行了示范研究[34],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模式体系。综合治理模式注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和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具有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还需加强石漠化关键技术研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加强石漠化治理理论研究石漠化正严重地阻碍着岩溶地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岩溶地区的生态安全,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学者通过长期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培育了一批石漠化防治的先进典型,但相对西南岩溶山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和生态与经济建设任务而言,试验示范的广度和深度及推广力度还不够。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对恢复过程的监控与对治理模式的检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1)继续加强石漠化基础理论研究。石漠化治理受限于石漠化理论研究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