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第4页共16页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三语文2016.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一颗▲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A.敏锐潦倒杂乱无章 B.敏锐潦草不赞一词C.机敏潦倒不赞一词 D.机敏潦草杂乱无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机敏: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灵敏。敏锐:(感觉)灵敏;语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眼光)尖锐。第一空用“机敏”符合语境。潦倒:颓丧;失意。潦草:(字)不工整;(做事)不仔细,不认真。第二空从对象上界定“潦草”符合语境。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不赞一词: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由“乏善可陈”的意思推断,“杂乱无章”符合语境。选择D项。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但是考生要注意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些包含“像”字句就不一定是比喻句,例如C项,“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只是表示同类比较的,并不是比喻句。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B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这是“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重点大学的学生用此诗句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明显不符合语境。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③④①② 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③①④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⑤句“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⑥句先承接前一句继续用比喻解释“三危”,然后用“灵感”总启下文。②①④先表明乐僔和尚到三危山的时间,然后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写“三峰”和“小峰”,揭示“三世佛”等产生的灵感。③揭示“飞天”产生的灵感。因此A项最恰当。5.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3分)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由原文“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可以看出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是对孔子大道的尊崇(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的表述是对吴地文化的传承;由“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可以得出是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的目的。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思①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③。【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融情于景。(2)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的痛苦。【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属于写景,题干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考生在解答时要考虑颈联“砧杵”“月”“梧桐”等意象的肃杀象征意义,再结合陆游的生平经历以及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得出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陆游的爱国情怀在居住山阴故乡七十九岁的他来说更为强烈,再结合尾联“元龙百尺楼”的典故,那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等痛苦之情也就不难分析出来。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2)商旅不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苏轼《赤壁赋》)(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7)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8)▲,子欲养而亲不待。(韩婴《韩诗外传》)【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

(2)樯倾楫摧(3)歌窈窕之章

(4)赢得仓皇北顾(5)鹏之徙于南冥也

(6)渭流涨腻(7)小人长戚戚

(8)树欲静而风不止【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能够对古代名篇进行理解性记忆。本题以填空型考查,相对简单,但也要注意扩展记忆范围,对名句名篇中出现的虚词也要特别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要特别注意,如“樽、樯、楫、窈窕、徙、腻”等词。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从头再来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我有个好父亲。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医生脸红了。“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我知道。”我说。我确实知道。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没见过。”母亲勉强回答。“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母亲低声咕哝着,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他重复道。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2016年8月第15期《读者》,有删改。)12.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1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4分)14.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15.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6分)【答案】12.患癌晚期选择摘除;坚持换新居;新公寓铺彩砖;二战躲洞内。13.第一处,向医生笑谈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他坦然接受现实,豁达的人生态度;第二处,向我重复强调谷底做决定的好处,表现他的果敢乐观(无畏)。14.一是结构上:补充说明,与“我确实知道”父亲“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相照应;使情节更加曲折严密。一是内容上:丰富内容,使父亲形象更加丰满;更能突出父亲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凸显人生绝处逢生、从头再来的主旨。15.陈述事实,表达愿望。明知道父亲没有多大希望,仍然希望父亲能像过去的决断一样,手术成功;对父亲无所畏惧、从头再来精神的赞叹;生活常常会陷入绝境,只有无所畏惧,果敢面对,才能迎来转机。【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回答“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考生需要依据文本进行筛选并作出概括。由时间关系看,父亲患癌晚期选择摘除在答案范围内,而回忆的“坚持换新居,新公寓铺彩砖,二战躲洞内”也是本题回答的要点。1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必须依据文本作出分析。第一处是父亲患癌晚期说的话,“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表现了父亲坦然接受现实,豁达的人生态度;第二处是搬新家说的话,“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表现了他的果敢乐观。14.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插叙手法的作用有多种,而题干要求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那么答题角度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出回答。既是插叙,内容上可从人物和主题的角度分析,结构上可从情节角度作出分析。15.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者说“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既是承认父亲患癌晚期的现实,又想表达希望手术成功的愿望,同时也有对父亲无所畏惧、从头再来精神的赞叹。考生在答题时要能多角度思考。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朱铁志因为在杂志社工作,社会联系较多,各种赠阅报刊和书籍应接不暇,整天沉浸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真可谓手不释卷,无所不知。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1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17.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6分)18.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6分)【答案】16.首先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提出人要有“不知情权”的观点;接着分析了拥有太多“知情权”危害和放弃“不知情权”的原因;最后指出怎样拥有“不知情权”的正确方法。17.面对天天发生的趣闻和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公共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自制力。给自己的头脑留出一点空白,用来填充更有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当今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要选择那些能提供新知识、能锻炼和丰富自己思维的加以接收。18.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就是那些掌握了大量缺乏智慧和思想含量的垃圾信息的人。“博学而无知”指他们每天都在毫无选择的吸纳各种各样的信息,混乱的思想充斥他们的大脑,从而无法建构起完整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作者借这句话从反面提醒人们,每天面对海量信息,要有所选择,在博览的基础上运用慧眼,追求专精。【解析】16.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为“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根据标题和文章内容,先是通过在“杂志社工作”反面事例的分析提出人要有“不知情权”的观点;接着通过“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分析了拥有太多“知情权”危害和放弃“不知情权”的原因;最后指出怎样拥有“不知情权”的正确方法。1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明确阅读区域,并进行筛选概括。保持自制力,给头脑留空白,要学会选择等是答案的要点。18.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想要理解“博学的无知”的内涵,需要考生把握本段对知道分子拥有太多“知情权”危害的分析,吸纳各种各样的信息,反而无法建构起完整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以此体会作者的劝诫。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比喻性。首句“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客观现实和自然规律,有变化流动的特性。次句说的是“世人悲喜因之而生”,意思是世人触景生情,主体情感随客体变化而变。尾句“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说客体并不因主体认知、情感的变化而变,也不因自身的外部变化而改变其本质属性。考生要能理解几句话的矛盾关系。由三者的关系表述可以顺向立意:客体不随主体情感、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也可逆向立意:虽然客体不变,但主体会赋予客体以意义。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三语文2016.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页,供选考历史的考生作答。本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语文II(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祸禄利动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节选自欧阳修《答孙正之侔第一书》)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1.欧阳修的个人成就较高,他创作的《▲》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他还曾独立修撰了史书《▲》。(2分)22.在这段回信的节选文字里,欧阳修向友人孙侔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20.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21.《六一诗话》

《新五代史》11.赞赏孙侔不受流俗影响,探求圣人之道的精神;勉励孙侔坚守己志,安于淡泊,终会成功。【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是欧阳修对孙侔的鼓励,结合大意可从虚词“苟”“则”“而”“以”的角度作出判断。2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欧阳修创作的《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的诗话,他修撰的史书是《新五代史》。2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可以看出这是欧阳修对孙侔不受流俗影响的赞赏,由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对孙侔终会成功的鼓励。二、名著阅读题。(15分)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B.奥菲莉亚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C.《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D.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查理,却等来了查理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查理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事业,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E.《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C项中“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张冠李戴,“诸葛亮”应为“周瑜”;D项中“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曲解原著意思。24.简答题。(10分)(1)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6分)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2)阅读《边城》中的选段,回答问题。(4分)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你呢?”“爷爷不去我也不去。”“你也守船吗?”“我陪我爷爷。”“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选段中的“客人”是谁?从选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答案】(1)第八回:宝玉听从宝钗的劝告不喝冷酒,恰巧丫鬟雪雁听从紫鹃指派送小手炉给黛玉,黛玉趁机借训责雪雁来奚落宝玉专听宝钗的话。第三十回:宝钗因宝玉奚落她如杨妃一样体丰怯热而大怒,恰巧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问宝钗要,宝钗趁机借训斥靛儿来讽刺宝玉,表明自己并不和他嬉皮笑脸。(2)二老傩送

翠翠既羞涩、温柔,又矜持、娇气,和二老傩送对话专注投入,非常在意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考生想要回答好本题,需要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黛玉“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的话典型地体现了黛玉的性格,她趁机借训责雪雁来奚落宝玉专听宝钗的话。而宝钗则是趁机借训斥靛儿来讽刺宝玉,表明自己并不和他嬉皮笑脸。(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翠翠的形象可从“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爷爷不去我也不去”“我陪我爷爷”等话语中看出羞涩、温柔,矜持、娇气的形象特征。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5~27题。文学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但这种“再现”和“表现”的行动指向,并非理性主义的所谓“本质”,亦即传统观念上的“真理”。文学的指向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存在。如果文学注定要与真理结缘,那么,它所揭示的也并非传统哲学与科学的真理,而是“存在之澄明”。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把握存在之真理。人无法抛弃固有的存在,也就无法逃避存在的冲突。文学艺术既然是人类迄今所找到的最能切入存在的方式,它以此而宣示人本身,表现人的本质选择,则必然表现为存在的冲突。这种“表现”是存在所必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正是以这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把握着存在之真理,调节着存在的冲突,从而消解唯理性主义文化倾向的弊端,同时也消解人在存在的行动中所不可避免的烦恼、焦虑、虚无感乃至于痛苦等等。“文学当然不会死亡”,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我们毫无理由以悲观的眼光去看待当今世界的文艺现实。事实上,当存在主义在上世纪中叶将“存在”凸现出来以后,随着本质主义的日渐消解,文学也以其自然的律动而日益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进而将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不管我们对文学所持观念如何,这都是事实,而且是人类文明又一大进步的事实。(节选自梁中杰《存在的冲突与文学的价值》,有删改)25.材料中,作者提到了哪两种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推断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6分)26.请解释“诗意的栖居”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27.作者认为文学“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请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这样判断的理由。(6分)【答案】25.理性主义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理性主义文化以追寻“本质”取代生存的意义,不真正过问人的内心世界,偏重物质;人文主义文化指向人的存在,强调以人为本,追寻人生存的根本意义,偏重精神。26.文学艺术能使人透过日常生活找到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意义,引领人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走向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27.文学把握了人的“存在之真理”,它在调节人“存在的冲突”方面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消解了人不可避免的种种消极精神状态,它在使人达到诗意,走向本真,获得生存意义和构建完美世界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文学的日益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文学将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显示出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解析】25.本题考查材料概括分析能力。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考生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