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吏胥制度_第1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2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3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4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吏胥制度离开了吏胥,则官僚机器将难以运转。〔1987有些著作中的局部章节涉及吏胥制度,如赵世瑜1994侧面进展了考察。这与吏胥在清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称。中国传统社会有“官吏”一词,或简称“吏任职官的部门。居于统治集团的上层和中层;吏指椽吏、吏员、吏典等,无正式官职,无流品,级的杂职官,他们处于统治集团的下层。后世常见的“吏胥额,固然也有经制外的吏,而且,吏经考选任职,在清代以前多有俸禄。役则是在朝廷役法之下征派或雇募民户服役,是无偿劳役,带有强制颜色,固然,后世之役也有工食银,役的人数更多,在编制上不如对吏的要求严格。吏主要以脑力劳动为职事,役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正象历史上的官与吏有时难以区分一样,吏与役也常常混为一谈,故而历史文献中往往用吏胥、胥吏、胥役一类词来单指吏或役,或通指吏和役〔吏与役却越来越靠近,这就造成了在历史文献中胥”在概念上并不确定清楚,而要视文献的上下文语境而定,或指吏,或指役,或是吏和役的合称。由于“吏胥”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历史资料中往往〕云:“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中有官也有吏。一县之主官即为吏。可知汉代“吏”概念也可包含官,如县尉称长吏,郡守称主郡吏,郡尉称郡吏,九卿称大吏。官与吏便从体制上区分开来,此后,官吏之间截然两分。清代官、吏之别更为清楚典》还对吏胥的不同职名一一表达,将京吏和外吏加以区分,对吏胥的选用、升书,标志着长期以来官吏分途的制度以及吏制至清代己经完全成熟。二、清代吏胥来源及从吏动机1、一般农民有身家的民人中选择,清初纳银充吏,虽然要求有较好的家境,但是,他们照旧因此,多是读过书的人,由于是在衙门办理公务,因此必需有确定的文字功底。2、名家士绅子弟及有田产之人刘于义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之人。3清代不少人认为吏胥多为无赖之徒,如侯方域说,吏胥是由“奸猾者为之,无赖者为之,犯罪之人为之,缙绅豪强之仆、逃叛之奴为之他们认为吏胥大都出自无赖、罪犯、豪绅之仆、逃亡之奴,是一群担忧于耕作的来自社会下层,其文化水平和教养要低于士人和官员。但对于“无赖”之说,不能全信。吏胥多有田产;吏役中多知名家子弟,因科举失利,才入衙门习吏,未必都是无赖卑贱之流。也就不成其为衙门。清代绍兴府下辖八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嵘县和昌,它们都是绍兴籍师爷和吏胥的来源地。自明代以来,很多绍兴人到京城大小衙门做书吏,清代一仍其旧,在京衙门书吏中也有不少绍兴人,谋划,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职业使然。既然中心各衙门用绍兴人作书吏,各地书吏也就少不得用绍兴人,以便上下沟通,联络感情。背景的吏胥及师爷多出自于此,也就缺乏为奇了。〕清人从吏的动机大致有以下三类〔清人为何从吏?〕:1、求仕不得而又别无出路。录用比例仅为1%强,会试的录用比例也只有3%。读书人口的过剩,读书人出路择。陈宏谋在《在官法戒录》中,就常说:“今世吏胥,多由读书未就,执事公好的出路,遂使一局部读书人选择从吏之路。2、迫于生计,或是为利益所驱动。有些读书人既不能走上科举之路,又因家境贫寒,便不得不为稻粱谋,从事如今之贴写、清书,皆是类也〔很多人,就是因家道衰落,无以谋生,而到县衙门做捕役。在某些经商风气盛行的地区,人们的观念如山西榆次县看重吏胥一职,其子弟中之拔尖人才,多半经商,其次便选择做吏胥,第三条路导性动机。3、支撑门户。有些人虽家有田产,但眼见家道日衰,难以为继,为了支持门户,不受乡人活,而不致下滑。职的选择。三、清代吏胥的任用和根本状况吏胥的职别、职掌及员额1、职别供事是指内阁、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等衙门的吏员。儒士则只见于礼部,礼部在儒士之外又有经承。经承: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理藩院等行政系统的吏员称为经书吏、知印、火房、狱典等区分。外吏有四种,即书吏、承差、典吏和攒典。据《大清会典嘉庆十六年上谕中即提到,各部院的贴写“俱由书吏雇觅,不过帮誊稿案概行裁去,则司曹稿件繁多.责令书吏、经承一手抄写,亦恐难行院及各城司坊等处书吏缺出,按例都要求在贴写中拣选充补。川巴县衙门共有十房,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及承发房之外,又加盐每班每年当值时间为四个月。也有官署是按季分班,即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壮二班的差务以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为主。快班则专司缉捕,又分步快和马快。所谓“三班衙役”即指此。除皂、壮、快三班外,还有民壮、门子、禁子、斗级、仓夫、伙夫、伞扇轿夫、吹鼓手、件作、更夫、马夫、铺兵等。这有领役、总役、散役和小差等名目。领役为众役之首,总役督率散役,散役督率小差。各地状况有所不同。2、职掌〔职责〕书吏的职任多与文案有关。第一,拟批、缮写、收发公文。其次,检查事情是否书班子,书吏职权之重要性由此可见。州县衙门书吏的事务则更具体而繁琐。从清代四川巴县衙门所留存的档案或裁并。此外,又有柬房,类似于收发室。吏房掌管官员的考绩、任免,及相关银两的奏销等。即“经理一切上行及本盐茶;仓房治理积贮。3、员额〔数量〕机构中的供事、儒士和经承等,在地方上则包括书吏、经承和典吏等。据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30所记,统计乾隆朝额设京吏为1294名。其中户部人数最多,计有2262012407397吏员额上始终把握严格。与此前诸朝相比,清代吏胥员额并不为多。唐代中心机构的经制吏员约为30004500明代假设减去两京武职衙门吏员、五军都督府吏员和南京文职吏员,其京吏不过12092020右,州县12一14名不等。据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统计:顺天府及其所属234202138151220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吏员的数量大大超出规定范围。对在各级衙门服役的衙役人数均有额定,严禁使用名册之外的白役。1020胥“殆不止千人矣30朝:“大邑每至二三千人,次者六七百人,至少亦不下三四百人一年后,退散六千七、八百人,只留一百多人备派遣。刘衡之后,巴县衙役又恢数大大超出官方定额。仿照清人〔侯方域〕1300130括经制吏胥、非经制吏胥及大量的挂名吏胥。吏胥的录用、迁转和离役1、录用25070120按二司及直隶各道承差纳银80两。由于纳银数额不低,故捐纳者并不多。二是补完,再行考取20定:“各省大小衙门经制书吏,即在于现充书识内,择其勤慎办事之人,验看核充任。2、迁转〔出路〕清代吏员的迁转有两种状况:一是在吏职内部迁转。它包括由低级吏职转为高级吏职,以及由非经制吏转书吏出缺,同样要求从现任贴写中选取。授官、考试授职和捐买官职。可免于考职、直接授官的状况是,中心事繁衙门如可免于考职,以从九品、未入流兼掣选用。中心事简衙门吏员及地方衙门吏攒,役满后仍需考职。一朝。考。役期缩短,不断召募人,才造成了众多的役满出职者。(三)离役清代有关吏胥离役的规定,概括起来大致如下:一是五年役满,必需离役,五年役满即离役之规定并未严格执行。不愿轻易退役,反过来又破坏了吏员治理的条例,其表现如下:一是有役满未退再次充役。为了能连续供职衙门,吏胥以各种手段,朝革而暮入,此处革而彼处入。三是子弟相承,世守其业。书吏离役之后,即使不能复充,也能子孙相承,世守其业。由上述可见,清代在任用吏员时,对承充者的素养并无严格要求,选显露无遗。四、清代吏胥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负面影响。(一)吏胥在国家政治中的乐观作用具体表现在:沟通上下联系,保证国家政策顺当执行朝前五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的科举状况比较一下:883911234.8%,9944112235.8254.919.1,前五朝每科进士数却低于10.58817713并未增多。以安徽为例:安徽共五十一县,各知县外,作为佐贰的县丞、知县和典史在掌管县事。在王朝初期,地方行政机构往往有所增加,而中期便快速下降。如汉初有1580143118015507131235151017301360年零三个月一任。其中十二年还是一年两任。情避开制定政策时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多有裨益。2、保证政令的贯彻,维持法令的连续性。天下直至最终的执行,都有大批吏胥的参与和努力。正如王充所说:“桥梁之设也,足不能越沟也;车马用也,走不能追远也;官员情愿与否,在依法办事时,都不得不依靠这些并不是官的吏胥。3、维系社会安定,稳固专制统治268作用。形象写照,不仅能够补充正史的缺乏也能够让我们对吏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舞文弄墨,贪赃枉法。他们来维护,可这一切却为州县吏胥专权大开便利之门。在其中还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被判死刑的犯人,由于买通胥吏,一方面2、巧取豪夺,鱼肉百姓。以辖区居民为讹诈对象。3、善蔽官长,挟持堂官。吏胥挟持长官的形象在清代小说中也有表达:一富户被人罗织罪名,差役向富户讹诈二百两银子,户只肯给一半,差役带富户去见为官清廉的县令李匡九。他明知李已戒烟,还有意问:“饮烟否?”李摇手。差役下堂告知富户,说大人不仅收下了二百两银子装入腰包,还另外要了一笔谢金。正所谓“任你官清似水,难逃猾吏如油。4、制造事端,处处索钱。5、与官员坑靡一气,朋比为奸。表里为奸,道府州县,通同欺瞒,致百姓不沾实惠。影中开头左右王朝的命运,形成与“与胥吏共天下”局面。清代君主制度以及由此所规定的官僚制度对吏胥的把握是不合理的。是将吏胥视为另类而非依靠的力气,这就定下了吏胥与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基常进展。明代中期以后,吏员考满之后候选期漫长,往往要等近30年才能实任典史、巡检等未入流之杂职,能任从七品州判、正八品县丞者都在少数。至万历时,吏员能任知县已很罕见。清代,定例吏胥5衙门习吏,前后有十余年,任职于兵、刑、工房,而并无升转。可知清代己将吏以致于成为官僚机制追求效率过程中的减弱和抵抗因素。第三,造成了对吏胥的轻贱。由于制度的限制,吏胥在传统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