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_第1页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_第2页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_第3页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_第4页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六个关键特征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是大单元主题式学习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设计能力的主要体现。那么,怎样的学习任务设计才更好地体现大单元主题式学习的要求呢?它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关键特征。1.学习任务体现挑战性,能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因,对于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冲突”是学习者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新的知识结构之间,会产生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认知上的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我们设计的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意在积极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引导学习者在对新知识、新信息、新结构等进行建构的过程中,主动关联、链接、缝合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指导学习者在“冲突一一平衡一一再冲突一一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得到认知提升。比如,在组织以“行走在宋朝的城市一一看宋代的革命”为主题的学习单元时,设计提出了如下具有挑战性,引起学习者认知冲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在学习者已知、已有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去理解“从……,到……”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中变化到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大大精简了原来学习的复杂的学习内容,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2)问题链的设计应依据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挖掘,将庞杂的知识结构化我们应根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者用结构化思维,对单元主干知识进行“组装式”学习,帮助学习者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重大事件等,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习者具有全球视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对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将分散在各单元、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按照学习逻辑进行整合和梳理,有效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发生链接,生成新的知识结构,让学习者具有深刻思维。比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复杂、学生反映最难的部分,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尤其是通过内在联系的挖掘,形成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进而减轻学习者的学习负担,促进学习者对关键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究。刘正寿老师在对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进行设计时,依据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确立本课的学习主题为“新变化——文化认同”,针对教材的四个子目,整合教学内容,将任务主题细化为四个子学习主题。分别为:①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②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③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④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围绕四个子学习主题,引入相应材料,设置了四个对应问题,四个问题分别是新儒学(程朱理学)“新”的表现及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科技领域新成就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最后再设计“四个再认识”,分别是:①再认识程朱理学,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核;②再认识文学艺术,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再认识科学技术,感悟文化的推动力量;④再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四个再认识围绕文化认同展开,将繁杂的内容凝聚在一起,是对本课任务主题的升华,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途径,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抓手,逐步深化和升华了学生对主题学习的认识。这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案例。正是这样的设计,将纷繁复杂的这段令学生头疼的历史,变得简洁、生动、有律动性,富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结构化,给学习者的学习探究提供了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学习任务体现渐进性,能促进思维进阶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和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个性化,决定着学习者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时的差异。大单元主题式学习承认学习者间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而且主张以学习差异为基础,通过大单元主题式学习,实现学习者的思维进阶,让人人都能在原有思维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升。说到底,问题链的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基础为前提,以为服务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的。设计问题链时,自然就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已有基础怎样,接受程度怎样,学习速度和状态如何、任务体现的思维强度如何等多方面的实际,区分难度、速度、深度,区分层次和梯度,确保让学有余力的学习者吃得好,也要让多数人吃得饱,还要让理解慢、基础弱的学生吃得了。一个优秀的问题设计,一个好的挑战性任务的提出,应充分体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的不同,不应只有识记、理解、运用低、中层次的目标指向,还应有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应是符合学习者思维起点、满足学习者思维进阶的合理的搭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的难度、思维的强度,挑战性任务应从选材的从简到繁、梯度的由低到高、思维的由浅入深多方面下功夫,旨在通过主题式学习,实现学习者的思维进阶。任务设计应有层次性,应聚焦知识的认知过程,从记忆、理解、应用低阶思维,走向分析、评价、创造等综合应用的高阶思维。我们可遵从“是何、为何、如何、若何”问题链“四何”设计方法来进行问题设计。“是何”,一般指向事实性的内容,侧重现象的考查,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主要是引领学习者学习掌握必备知识;“为何”,一般指向目的、理由、原因等问题,用以对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侧重对历史结论的理解,侧重了解对原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如何”,一般指向方法、途径、内容、过程、状态的问题,侧重了解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是对深层问题的探究;“若何”,是一种假设,一般指向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的结果的问题,侧重对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侧重测量学习者“历史解释”的素养,侧重了解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任务体现服务性,能提供学习支架挑战性任务设置的初衷,就是为学习者搭建合适的学习“引桥”,就是提供思维方向的引导,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学会使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说到底,挑战性任务要服务于学习。做好情境铺垫,激发〃兴奋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凡感兴趣的事情,即便是任务重也并不觉得累,并不觉得是负担,相反,会让学习者沉浸其中。因此,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我们应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点,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三单元”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时,可播放《大国崛起》的相关视频片段,为学习者营造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02做好知识铺垫,找准〃连接点”有些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者来说相对生疏,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作依托,或者说有些在初中学段已经学过但已经忘却了,这些学习单元的处理上,就需要我们作适当的知识铺垫。比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影视资料、史家不同的史学观点等,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探究,提供比较充足的背景知识,或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如学习西方的文艺复兴,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背景、中世纪的欧洲了解不多,有的地方是学生认知的空白,所以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就应对中世纪的欧洲作简要的补充和铺垫。03做好问题铺垫,架牢〃支撑点”对挑战性的任务,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挑战性就是“难题”。我们引导学习者学习,就像是带领学习者上高楼,没有一层层的楼梯,是无法达到目的地的,必须为学习者的学习搭建“台阶”“脚手架”,或者为学习“立交桥”建造合适的引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很好地解决关键性问题(主问题),就需要我们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使问题链螺旋式上升,让问题逐步深入,最终接近“关键性问题”的本质。比如,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变'与‘不变’”学习主题,围绕挑战性任务(关键性问题),分层设计为相互关联、逐渐递进的问题链:(1)阅读教材第30页,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写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并举例说明。(3)民族交融与隋唐盛世局面是怎样的关系?与主题“变”与“不变”有什么联系?(4)制度创新与隋唐盛世局面是怎样的关系?与主题“变”与“不变”有什么联系?(5)总结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变”与“不变”。设计这样的“台阶”“引桥”,为完成对关键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视角,增加了学习、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进阶和提升,提供了有力、有效的问题铺垫。勿做好活动铺垫,锚定''用力点”学习任务要靠学习活动完成的。因而,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的同时,应预设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好便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案,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路线图”,以此引导学生找准学习的“用力点”。课前、课中、课后“三案合一”导学案设计。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路线图”,学习的主路线应简洁、明了,不能复杂。就像是行军路线图,如果路线图标注的东西太多、太细,各种符号杂乱堆砌,往往会影响方向的判断,反而影响行军速度和行动效果。在史家眼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在学生眼中宋朝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军事上羸弱,文化上却多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建树。为什么伊懋可的《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中,认为宋代时期已经完成了“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几个革命?宋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事实上,宋朝虽是“积贫积弱”的朝代,有着屈辱的军事斗争、外交史,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扮演过领先的角色。由于重视“文治”,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很多“第一”和“之最”;由于是中国古代唯一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和手工业之中,创造了前人难以创造的财富,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大国,泉州、明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也正因为这“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宋朝也成为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而且市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曲艺、说书、小说都在宋代成型并高度发展。这样设计的挑战性的任务,为学习者的学习制造了鲜明的“认知冲突”,能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02学习任务体现情境性,能带入学习场景历史是对过往的人类活动的记载、研究和诠释。由于年代久远,学习者所依据的教科书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但其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缺乏感情色彩,与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与学生已有经验经验比,理解和认识上往往有很大距离,很难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有时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往往对其理解较为片面,影响学习者对历史的准确理解,制约学习者对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阻碍学习者思维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考查,还是课堂训练,都特别重视情境创设,着力考查和引导学习者应对和解决陌生情境、复杂情境和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和培养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下,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此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有效的历史学习,就应要通过学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将学习者带入“历史现场”“问题场景”之中。《中国考试评价体系说明》中,明确指出:高考命题”采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生活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恶化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因此,教师在设计挑战性的任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问题的情境化。“通过各种历史素材和问题设计'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变迁,逐渐养成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比如,通过采用历史图片、文物照片、形势图、图表、口述史、实景还原、影视资料等,设计情境体验,对历史事件进行模拟和“再现”,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虚拟的方式走进学生的视野,设置身临其境的背景条件,引起学习者的共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和思考的深度。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变‘与‘不变’"》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就充分关注了问题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设计了如下任务,将这一时期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以学习者所熟知的“博物馆布展”为情境进行归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物馆准备举办主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文明巡礼”的展览活动,邀请同学们参与布展。(2)根据提供的信息,以时序为视角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进行布展(填写字母)。朝: (3)上述展品可按照时序布展,也可以按内容专题进行重新布展。根据提供的信息,将下列内容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专题匹配相应展馆(填写字母)。TOC\o"1-5"\h\z政 治 专题:;经 济 专题:;文 化 专题:;民 族 关系:O(4)如果依照“交融”和“大一统”专题进行匹配呢?“ 交融“: “ 大 一统“: 创设博物馆展览这一生活情境,从现实世界中引出历史问题,让学生站在“布展者”(工作人员)的角度,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博物馆展览”这一问题。从具体的问题设计角度来看,问题1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提供的图片中联系到具体的史实,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2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史实,按照时序进行归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问题3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问题4的设置目的在于学生在理解交融与大一统的概念下,运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情境因与学习者生活息息相关,贴近了学习者熟悉的社会生活,更容易引发学习者共鸣,使“冷冰冰”的任务具有了“温情”和“亲和”。.学习任务体现引领性,能引领深度思维围绕主题设计的挑战性学习任务,目的就是引导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沿着问题的思维方向一步步去探究。“任务”就是积累知识、启迪思想的基石,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引导学习者思考、探究的出发点,也是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主线,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牵着教师的教学指导,牵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恰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运用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围绕关键性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学生的思维随着对问题的逐渐深入,获得由浅入深的体验,使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说,引领性是任务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在对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进行设计时,确立“变与新一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学习主题后,根据教材的三个子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细化为“如何变?为何变?变后如何?”的系列任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