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典文学大家_第1页
走进古典文学大家_第2页
走进古典文学大家_第3页
走进古典文学大家_第4页
走进古典文学大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王维别名:摩诘、诗佛、王右丞国籍:中国古代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生卒:701-761职业:诗人、画家宗教信仰:佛教主要作品:《王摩诘文集》等主要成就: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谟〕。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名诗(并不“名”,但我要是拿《画》,《鹿柴》之类的也太没特点了是吧)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注解4、东山客:指东晋谢宁,曾隐居东山。2、 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3、 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4、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韵译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我的评析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不已。诗人作为挚友,在诗中多方给予安慰,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托渲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使人振奋。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解4、逐:循、沿。2、 趣:同“趋”。3、 澹:安静。韵译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飘流。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我的评析此诗为借物喻人。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快,但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令人羡慕向往。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注解4、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我的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解4、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我的评析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颔[han]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首先感谢婷姐在学期末对我们在古诗赏析方面的特训(结果只是让你学会了装哗一吧?),然后请忽略韵译的奇葩(反正不是我写的)。再顺便说一下,本来中间有一个“名画”,但想了想我真心没有什么赏画的功底,评析全抄一定会被吐槽的,于是乎,我果断就删掉了。]典故一、王维弹《郁轮袍》请求公主举为京兆府试解头最早出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闻,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门者为其地,公主以词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新声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至吾。”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乃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嗒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我的观点:有人说,是否有这样一位连岐王也不敢硬劝,只敢让王维采用委婉攻势的尊贵公主?当时唐中宗的女儿有已经死的(安乐公主),有被贬的(长宁公主),而唐睿宗的女儿又似乎没有比岐王更尊贵的,玄宗的女儿当时又都还年幼。那么究竟是谁的地位这样高?但是我在《唐才子传》中发现(内心独白:“发现”?论度娘的好处…),原文的“贵主”改为了“九公主”。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认识到了,当时唯一有这种权力的公主,只能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本来是睿宗的第十一个女儿,但是前面有两人早夭,所以她是九公主)。玉真公主是李隆基的同胞妹妹,睿宗还在世的时候,就非常宠爱她,给她建玉真观,极为奢华,当时还有大臣上表反对无果。她和李隆基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如果她确实已经有了举荐的人选,岐王很可能不好拂逆她的面子,来不了硬的,于是叫王维来软的。单从这个角度上看,故事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有一个绝对的硬伤,大大降低了它的可信度:王维的竞争者是张九皋。而张九皋在中宗年间已以弱冠之龄及第,在开元七年左右(故事的发生时间)早已中明经科十年,不可能与王维竞争京兆府解头(莫非是同名?!)。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错误今存所有收录此诗的典籍,除了清朝的《唐诗三百首》写作“春来发几枝”之外,所有版本全部写作“秋来发几枝”。北宋蜀刻版《王摩诘文集》没有收录这首诗。《云溪友议》《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嘉靖三十五年顾氏奇字斋刊《王右丞集》,凌蒙初刊《王摩诘集》,清人编的《全唐诗》,对这首诗的标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作《相思子》的,有作《相思》的,有作《江上赠李龟年》的。诗中的某几个字,各版本也有争议,比如有作“愿君多采撷啲,有“赠君多采撷啲,有作“劝君休采撷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这两句诗写作“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我的观点:关于为什么是“秋来发几枝”而不是“春来发几枝啲植物学讨论,有意者可自行问度娘。但我认为“春来发几枝”的讹误流传如此之广、如此之久,既是因为《唐诗三百首》这个选本的影响力,亦是因为把相思与浪漫的春天联系起来,显然更符合人们渴望浪漫的心理(堂姐大人看后语:为什么我觉得你的第二点只是在胡扯呢?凑字数的吧?)。三、 王维看按乐图,便知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最早出于李肇《唐国史补》:“人有画《奏乐图》,维熟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集乐工验之,一无差谬。”我的观点:这件事并不可信。在宋代《梦溪笔谈》中,精通音乐的沈括已经就这段话作了反驳:“《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可验,此亦未然。《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b6]騞[huo]初入拍。’中序即第七叠也,第三叠安得有拍?但言第三叠第一拍,即其妄也。”(懒得翻译了,看不懂的证明语文没学好,快去找老师)四、 王维“好取人嘉句”,偷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和李嘉佑的诗句出自《唐国史补》“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鹦。’李嘉佑诗也。”我的观点:对于古代人来说,引用、化用并不算违背文学创作的道德,因为读者大半看得出出处和化用的痕迹,不会让作者在客观上有剽窃的嫌疑。即使如此,“好取人文章嘉句”也是一个带有指控意味、并不友好的说法,同时,是一个无法被验证的指控。《英华集》是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五言诗集,不过失传了,因此无法验证王维是否真的抄袭了那两句。至于王维是否窃取了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这也是无法定论的。关于这十个字的出处,我找到了很多的讨论: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五言七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唐人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佑诗,王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不然,嘉佑本句但是咏景耳,人皆可到。——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此李嘉佑诗也。王摩诘乃云:“漠漠水田飞白鹭……”摩诘四字下得最为稳切。——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唐人诗流传讹谬,有一诗传为两人者,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既曰王维,又曰李嘉佑,以全篇考之,摩诘诗也。——宋•李錞《李希声诗话》世谓摩诘好用他人诗,如“漠漠水田飞白鹭”乃李嘉佑句,此极可笑。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宋人习见摩诘,偶读嘉佑集得此,便为奇货。——明•胡应麟《诗薮内篇》俗谓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乃李嘉佑句,右丞袭用之,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况王在李前,安得云王袭李耶?——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李肇记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以为窃李嘉佑者,今嘉佑集无之,岂肇厚诬乎?——宋•晁公武,转引自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如上,我找到了两个可以入手的地方。一是李嘉佑的生活年代:现在我所知李嘉佑的最早事迹,是他于天宝七年登进士第。假设他从登第的年龄才开始创作诗歌,那么他的创作生命和王维生活的年代有至少十年的交集,距离不是“古人”与“来者”那么远。如果说在这十年里,王维引用了他的句子,也不是没可能。而且,李白也曾有诗寄给李嘉佑,称呼他“我家小阮贤”,视为同宗,可见李嘉佑当时是有一定名气和才气的。二是李嘉佑的诗集: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版本的李嘉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