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_第1页
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_第2页
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_第3页
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_第4页
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烈度分析的eabs方法

1弹性分析的结果结构分析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校正和确定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弹性设计,而且可以确定在罕见地震下确定的破坏机制,并找到最初的破坏。设计师只能修复和扩展局部薄弱环节,而不能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因此整体结构可以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使用传统的弹性分析,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结构中,可以采取措施增加新的组件,增加原始组件的截面尺寸。结构的刚性增加,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并存在新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对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2sasdn的构造及与sd的响应关系SAP2000n和ETABS程序提供的Pushover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40),另一本是由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混凝土塑性铰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来自于ATC-40,钢结构塑性铰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来自于(FEMA273/274),而Pushover方法的主干部分,即分析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来自于ATC-40。其主要步骤如下:(1)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图1(a))。(2)建立能力谱曲线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可用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因此,可以将—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谱位移曲线,即能力谱曲线(图1(b)):Sa=VbΜ*1,Sd=unΓ1φn,1(1)Sa=VbM∗1,Sd=unΓ1φn,1(1)式中Γ1、M*1分别为结构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和模态质量,Vb为基底剪力;un为结构顶点位移。Μ*1=[n∑i=1(wiφi1)/g]2n∑i=1(wiφ2i1)/g(2)M∗1=[∑i=1n(wiφi1)/g]2∑i=1n(wiφ2i1)/g(2)式中:wi/g——第i层质点的质量;φi1——振型1中质点i的振幅;φn1——振型1中最顶层质点的振幅。(3)建立需求谱曲线需求谱曲线分为弹性和弹塑性两种需求谱。对弹性需求谱,可以通过将典型(阻尼比为5%)加速度Sa反应谱与位移Sd反应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上(图2(a)),根据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知Sa和Sd之间存在下面的关系Sd=Τ24π2Sa(3)Sd=T24π2Sa(3)从而得到Sa和Sd之间的关系曲线,即AD格式的需求谱(图2(b))。对弹塑性结构AD格式的需求谱的求法,一般是在典型弹性需求谱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等效阻尼ζe比或延性比μ两种方法得到折减的弹性需求谱或弹塑性需求谱。ATC-40采用的是考虑等效阻尼比ζe的方法。在图3中,dp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位移,ATC-40中等效阻尼比ζe由最大位移反应的一个周期内的滞回耗能来确定,按下式计算ζe=ED4πEs(4)ζe=ED4πEs(4)式中:ED——滞回阻尼耗能,等于由滞回环包围的面积,即平行四边形面积;Es——最大的应变能,等于阴影斜线部分的三角形面积,即apdp/2。为确定ζe,需要首先假定ap、dp,有了ζe后,通过对弹性需求谱的折减,即可得到弹塑性需求谱(见图4)。(4)性能点的确定将能力谱曲线和某一水准地震的需求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中(见图4),两曲线的交点称为性能点,性能点所对应的位移即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该地震作用下的谱位移。将谱位移按式(1)转换为原结构的顶点位移,根据该位移在原结构Vb—un曲线的位置,即可确定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杆端截面的曲率、总侧移及层间侧移等,综合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若两曲线没有交点,说明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需要重新设计。因为弹塑性需求谱、性能点、ζe之间相互依赖,所以确定性能点,是一个迭代过程。只要已知参数输入正确,性能点、ζe、需求谱等可由程序自动算出。在输入已知条件时,需要注意的是:程序中的地震反应谱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地震反应谱表达方式略有不同,需经等效后换成程序中的系数,程序中的反应谱如图5所示。3计算步骤3.1模型模拟框架的计算利用程序,求出构件在设计规范规定的各种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并配筋,其中柱最大配筋率为1%,梁最大配筋率为1.5%。内力分析时,梁、柱用框架单元模拟,现浇板、用壳单元模拟,由于SAP2000n程序没有给壳单元提供塑性铰,因此,我们用模拟框架来代替剪力墙,以考虑剪力墙进入塑性时的性能。对截面宽度为b,高度为h,厚度为t的剪力墙来说,模拟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6所示。根据文献,利用模拟框架与原剪力墙抗弯刚度、抗剪刚度、轴压刚度相等的原则,可以求出柱子的面积和惯性矩、链杆及斜支撑的面积等特征值。柱子:惯性矩Ιc=tb312(6B-0.5)(5)截面积Ac=tb(0.25-B)(6)惯性矩Ic=tb312(6B−0.5)(5)截面积Ac=tb(0.25−B)(6)链杆:截面积Ac=tb(0.25-B)(7)截面积Ac=tb(0.25−B)(7)斜支撑:截面积Ad=tb(0.25+B)sin3θ(8)截面积Ad=tb(0.25+B)sin3θ(8)式中B=h216b2(1+μ)B=h216b2(1+μ)3.2本构关系的确定SAP2000n给框架单元提供了弯矩(M)、剪力(V)、轴力(P)、轴力和弯矩相关(PMM)四种塑性铰,可以在一根构件的任意部位布置一个或多个塑性铰。各种塑性铰的本构模型归纳为图7所示。在上述塑性铰本构关系中,纵坐标(力)代表弯矩、剪力、轴力,横坐标(位移)代表曲率或转角、剪切变形、轴压变形。整个曲线分为四个阶段,弹性段(AB)、强化段(BC)、卸载段(CD)、塑性段(DE)。只要将几个关键点B、C、D、E确定出来,整个本构关系就确定了,其中确定B点时,涉及到屈服力和屈服位移的确定,关于屈服力和屈服位移,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自定义,输入某一具体值,另外一种是由程序计算;确定C、D、E时,各点的纵、横坐标需要分别按照力、位移与屈服力和屈服位移的比值来输入,SAP2000n程序也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定义,另一种是程序按照美国规范FEMA273和ATC-40给定。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来定义塑性铰的本构关系。对梁单元,一般仅考虑弯矩(M)屈服产生塑性铰,对柱单元,一般考虑由轴力和双向弯矩相关(PMM)作用产生塑性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程序根据截面的配筋值,可自动计算屈服弯矩值和轴力弯矩相关面(由0度、22.5度、45度、67.5度、90度五个方向的曲线形成的包络面),见图8。塑性铰的位置,应设置在弹性阶段内力最大处,因为这个位置最先达到屈服。对梁、柱单元,一般情况是两端弯矩最大,弯曲塑性铰和压弯铰(PMM)应设置在两端,在剪力最大处,应设置剪切铰。3.3荷载分布及加载方式侧向荷载的分布方式,即应反映出地震作用下各结构层惯性力的分布特征,又应使所求得位移,能大体真实地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状况。事实上,由于任何一种荷载分布方式都不可能反映结构全部的变形及受力要求,因为不论用何种分布方式,都将使得和该加载方式相似的振型作用得到加强,而其他振型的作用则被削弱。而且,在强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惯性力大小及分布方式也因之变化,楼层惯性力的分布不可能用一种分布方式来反映。因此,最少用两种以上的荷载分布方式进行Pushover分析。FEMA-273推荐三种形式:1)均匀分布:各楼层侧向力可取所在楼层质量;2)倒三角形分布:结构振动以基本振型为主时的惯性力的分布形式,类似于我国规范中用底部剪力法确定的侧向力分布;3)SRSS分布:反应谱振型组合得到的惯性力分布。ATC-40采用与第一振型成正比的侧向力分布形式。SAP2000n程序提供了自定义分布、均匀加速度分布和振型荷载分布三种加载方式。均匀加速度分布提供的侧向力是用均一的加速度和相应质量分布的乘积获得的;振型荷载分布提供的侧向力是用给定的振型和该振型下的圆频率的平方(ω2)及相应质量分布的乘积获得的,可以取任何一个振型。其中,均匀加速度方法相当于均匀分布,振型荷载分布方法,当取第一振型时,相当于倒三角分布。用户也可以自定义水平力分布情况,也可以把三者按一定系数组合。在定义Push-over工况时,除了按上述方法考虑各种水平荷载及组合外,应首先定义重力荷载作用作为Push-over第一工况,各种水平力及其组合作为其它工况,计算时首先计算第一工况下的内力和变形,其它工况下的计算是在第一工况下内力和变形基础上施加水平荷载,水平荷载不断增加,结构侧移不断增大,直到达到规定的位移为止。常用的Push-over工况主要有:1.重力+振型1(纵向)2.重力+振型2(横向)3.重力+x向加速度4.重力+y向加速度3.4等构件塑性铰的变形经Pushover分析后,得到性能点,根据性能点时的变形,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顶点侧移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顶点位移限值。2)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构件的局部变形是指梁、柱等构件塑性铰的变形,检验它是否超过建筑某一性能水准下的允许变形。ATC-40将房屋遭受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状态主要分为IO(ImmediateOccupancy)、、DC(DamageControl)、LS(LifeSafety)、SS(StructuralStability)四种状态,可解释为‘立即居住’、‘损坏控制’、‘生命安全’和‘结构稳定’。ATC-40给出了梁、柱、墙等构件在上述几种相应状态下的塑性限值,无论何种类型铰,都可以用图9表示,纵轴表示轴力、弯矩、剪力等,横轴表示轴向变形、曲率、转角等,其中B、IO、LS、CP(CollapsePrevention)、C为性能点,其中B点出现塑性铰,C点为倒塌点,CP为预防倒塌点,各性能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为相应的弹塑性位移限值。4计算示例4.1模型结构及斜向支撑该结构为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高均为3.6m,其结构平面如图10所示。以5层为一个标准层。下面5层柱混凝土标号为C35,梁混凝土标号为C30,柱截面为0.7m×0.7m,沿横向边跨梁截面为0.4m×0.65m,中间跨横向梁及纵向梁截面为0.4m×0.45m,横向墙厚0.25m,混凝土标号C35;中间5层柱混凝土标号为C30,梁混凝土标号为C25,柱截面为0.6m×0.6m,沿横向边跨梁截面为3m×0.65m,中间跨横向梁及纵向梁截面为0.3m×0.45m,横向墙厚0.20m,混凝土标号为C30;上面5层柱混凝土标号为C25,梁混凝土标号为C20,柱截面为0.6m×0.6m,沿横向边跨梁截面为3m×0.65m,中间跨横向梁及纵向梁截面为0.3m×0.45m,横向墙厚0.16m,混凝土标号C25。整个纵墙厚度均为0.16m。所有柱、梁截面受力主筋选用二级钢筋,抗剪钢筋为一级钢筋。根据上面给出的墙体已知条件,按照公式(5)~(8),可得模型框架的特征值,其中斜向支撑的类型主要分1.5×1.5m、1.35×1.35m、1.2×1.2m等三种类型。带有模拟框架的整体结构三维图形如图11所示。楼板采用150厚现浇混凝土板,填充墙采用240厚粉煤灰泡沫砌块砌体。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场地类别为Ⅳ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特征周期为0.9秒。经SAP2000程序地震反应谱分析,得到梁、柱、支撑等配筋,其中底层柱最大的配筋率为2.7%,最大轴压比为0.4%,各构件的配筋率及强度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侧移和层间位移角见表1。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968,满足限值1/800的要求,x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53,大于限值1/800约6%,可以认为近似满足要求。该结构的总质量为8942.7×103kg,动力特性见表2。4.2支护主要参数设计为了简单起见,本算例只采用程序里提供的缺省的塑性铰本构模型(即不需要另外输入图7中B、C、D、E各点值),将弯矩(M)塑性铰赋予梁的两端、轴力和弯矩相关(PMM)铰赋予柱两端,轴力(P)铰赋予支撑和链杆,其中B、C、D、E等关键点由程序根据计算出的配筋数量及截面尺寸,利用上述两本手册提供的相关公式确定。由于本工程属于中等高度建筑,本文采用振型荷载(倒三角形荷载)作用在纵、横两个方向,即两个工况是:a.重力+振型1(纵向)b.重力+振型2(横向)按照抗震规范,本算例进行两种地震烈度情况下的计算,即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根据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地震反应谱与ATC-40反应谱的对比,可以确定系数CA、CV。7度多遇地震,CA=0.032,CV=0.0767度罕遇地震,CA=0.2,CV=0.484.3计算与分析1.弹性反应谱计算n经Pushover计算,X向的性能点Sa=0.053,Sd=0.027,根据(1)式转换,得到Vb=3191kN,un=0.042m<0.054m(弹性反应谱计算结果,见表1)。Y向的性能点Sa=0.064,Sd=0.022,经(1)式转换,得到Vb=3961kN,un=0.035m<0.043m(弹性反应谱计算结果,见表1)。在达到上述状态时,各杆件没有产生塑性铰,与弹性计算是符合的,只是极限位移略小于反应谱计算的位移。Y向—关系曲线见图12。2.体系的弹塑性分析X向性能点Sa=0.127,Sd=0.164,转换后,Vb=7786kN,un=0.256m由于un=0.256m<1100×54=0.54m(1%是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所以,X向顶点位移满足弹塑性极限要求。Y向性能点Sa=0.167,Sd=0.145,转换后,Vb=10033kN,un=0.225m由于un=0.225m<1100×54=0.54,所以,Y向顶点位移满足弹塑性极限要求。在性能点状态时的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