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世界3理论_第1页
论马克思的世界3理论_第2页
论马克思的世界3理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马克思的世界3理论

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基本性质,是文学的一系列固有属性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构成了文学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差异,决定了文学的许多非根本性质及与其他社会现象的非根本差异。在这一系列固有属性中,有的是文学和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可不严格地称之为一般本质,有的是文学所特有的,可称之为特殊本质。本文只择其大要者论之。1.“世界”还是“认识”?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它无疑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论证,已驳斥了并正在驳斥着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个命题,不是文学的定义,而只是揭示了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共有的一种一般本质,它并未涉及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有的学者指责这一命题过于笼统,说它“是以反映的普遍性取代文学本身的特殊性的认识,从而在本体意义上取消文学自身的存在”。这如同认为讲“人是高等动物”便取消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区别一样,是有悖于起码的逻辑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视反映论为排斥创造和表现的片面学说的观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是对“反映”作了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对反映论的另一种误解是认为“反映”的形态仅仅是认识,有人便以文学创作“最终不是认识活动”来否定文学反映论。殊不知,人的意识反映现实或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限于认识活动。马克思曾把人类精神把握世界(亦即对现实的“反映”)的方式分为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四种。“实践—精神”乃是借用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对世界的道德的把握。而“宗教的把握”,则是最终要消亡的一种对世界的虚幻的把握,是其他把握方式的歪曲的综合。因而,可以把“理论的”、“道德的”、“艺术的”把握,作为人类精神把握(反映)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马克思所讲的这些把握方式都是就已经作为对象化创造物的人类精神的产品而言的,借用卡尔·波普尔的术语说,都已经是一些“世界3”。把这些“世界3”与其由以形成的人的意识联系起来考察,则人类精神把握世界或反映现实的基本形式可分而为三:.认知意识,其相应的“世界3”是理论。.评价意识,其相应的“世界3”是道德。.审美意识,其相应的“世界3”是艺术。通常所谓“认识”只属于第一种形式即“认知意识”。把文学归结为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但否定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错误的。文学属于反映现实的第三种形式。2.审美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关系“艺术”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艺术”即是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创造物,是审美意识的“世界3”。进行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创造的活动即为艺术活动。文学包含在广义的“艺术”之中。前述马克思的分类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艺术”一词。狭义的“艺术”则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本文所用“艺术”一词取其广义,在狭义上使用时称之为“狭艺术”。审美意识并非与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二者统称“理性意识”)无关,而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是“超越”而不是“摈弃”),不应笼统地称审美意识为“非理性意识”,而应称之为“超理性意识”。要区分开动物的快感和人的美感,前者不能列入审美意识,而属于与“理性意识的超越”相对应的“理性意识的滞前”,为“前理性意识”的范畴所统摄。没有一定的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审美意识。对于审美意识的这种认识,是我们的观点与诉诸于人的本能的所谓“非理性主义”观点的分水岭。但是,我们在否定“非理性主义”的同时,也要把审美意识与理性意识严格区别开来。不少著作和文章都不时将它们混为一谈,造成了许多的混乱。这尤其表现在所谓“艺术真实”问题上。在日常思维中,“真”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的用法:对认知意识而言,“真”指的是意识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一门科学的理论,便是一个由这类真命题组成的系统;对评价意识而言,“真”指的是客体与主体(个人或社会)需要或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符合、统一。这种真统摄于“善”。所谓“真诚”之真即属于这种意义上的概念。“为真理而斗争”中的“真理”,部分属于“认知之真”,部分属于“评价之真”;而对审美意识而言,“真”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和谐的交融状态,实际上就是“美”。作为艺术活动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的“艺术真实”,应当是指第三种意义上的“真”,即“审美之真”,它应当基于“认知之真”和“评价之真”并超越这二者。审美意识是人类意识的较高境界。因此,为避免混淆起见,似应取消“艺术真实”这个术语而代之以“艺术美”,或用“艺术真实”指称艺术作品中的认知成分,而这对于一部艺术作品来说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把三种不同的“真”混为一谈,要么把反映论机械化、简单化从而片面化,认为艺术活动所追求的主要就是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或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这种观点在“文革”前的国内理论界占了重要地位),要么把道德评价,或把作家自身真情实感的表现作为艺术作品的归宿(“文革”结束以后在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那里有突出的显现),这都不能把握艺术的特殊本质。审美不是认知,不是去伪存真的索探。审美也不是评价,不是扬善罚恶的裁判。审美就是审美,是赏美抑丑的感验。艺术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类似于理论与认知意识、道德与评价意识的关系。艺术具有区别于一般审美意识的特质,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审美意识。艺术又不只是审美意识的对象化,而是其对象化创造物。审美意识的非创造性对象化并不是艺术。近来学术界出现的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的观点,虽然比较而言有较大的真理性,但是除了“物化形态”一词不准确外,这种观点也忽视了艺术作为人的创造物这个重要性质。理论有真假之分,道德有善恶之别,艺术则有美丑之异。艺术与理论、道德的分野,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真假善恶的把握上。只有以体现审美意识为主要方面的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既然审美意识是理性意识的超越,那么作为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创造物的艺术作品,也就包容了艺术家的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一定的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是创作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有必要努力把握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关心人民的根本利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一部具有较高或永恒价值的艺术作品,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艺术家的这种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然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艺术之为艺术。文学作为艺术,作家作为艺术家,自然也适用于制约艺术和艺术家的一般法则。3.文学与理性思维的关联文学之区别于其他艺术即狭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自然语言(区别于科学理论中所使用的特造符号——人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创造的。正由于具有这个特点,便产生了文学与狭艺术的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狭艺术相比,与理性意识的联系更加密切。理性思维是理性意识(即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中较高级的阶段,而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理性思维的直接现实。理性思维时刻不能离开语言,同样,语言交流若要为人们所理解,也要遵守理性思维的一些起码的规律法则。文学作品既以自然语言为工具,就与理性意识、理性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理性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统一。尽管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对象化了的审美意识为主要方面的,但与狭艺术相比,理性意识的因素在其显层上也占较大的比重,起较大的作用,这也是文学作品不同于各种狭艺术形式的特色之所在。比较各种文学作品,这种比重又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在基本的文学体裁中,理性意识的比重在显层上依以下次序递减:散文→小说→影剧文学→诗歌。这个序列可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化总序列。当然,该序列是就四种基本的文学体裁的总体而列,再细分就会有许多交叉回环现象。如叙事诗与科幻小说相比,后者的艺术化程度一般较前者为高。现代的某些新文学流派,其所追求的实质就在于力图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化程度。但是,每一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质的规定性,有自身固有的艺术化之度(这种度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化程度低于这种度的固然不是好作品,也并非艺术化程度越高越好。另外,不同时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