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1页
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2页
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3页
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4页
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py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物的大量食用是一个人更关心的问题,但食物和人类控制的非常复杂,包括多个区域和各种信号材料。现在认为摄食是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所调控的,除了“古典”的下丘脑侧部(LH)和腹正中核(VMH)外,还涉及下丘脑弓状核(ARC)、室旁核(PVN)和背中核(DMH)(Bernardis等,1987;Bernard等,1993)。这些区域的神经元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它们包括神经肽Y(NPY)、刺鼠相关肽(AGRP)、苯基二氢咪唑啉(orexin)、MCH、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可卡因和苯丙胺调节的转录物(CART)等(Bernardis等,1987;Bernard等,1993)。此外,一些外周物质也对摄食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如Leptin、CCK、Ghrelin等。然而NPY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使动物摄食过多的神经肽(Kalra等,1999;Schwartz,1997),并且它是Leptin、苯基二氢咪唑啉和Ghrelin3种摄食调控因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这些摄食调控因子发挥作用的重要桥梁(Daisuke等,2003)。NPY是1982年由Tatemoto首次从猪脑中分离得到,现在知道它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在中枢的NPY具有促摄食功能,近年来对NPY促摄食的直接作用过程已有一定的研究。作者就NPY的组成和结构、NPY促摄食作用和作用过程以及调节NPY分泌的因素作一综述。1营养成分及结构特点NPY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单链多肽,由于结构中富含酪氨酸,故称为神经肽酪氨酸(NPY)(Prankish,1995;Franciszek,1999)。该肽链折叠成发夹结构,使分子的两端靠拢以利于与受体结合。“Y”指的就是分子两端的酪氨酸残基(Jose,2000)。它的结构与同是36个氨基酸的胰多肽(pp)和肽YY(PYY)极其相似,故认为同属胰多肽家族,NPY与PYY有70%的同源序列,与PP有50%的同源序列(Zukowska,1997)。从分子结构看,人、鼠、兔NPY序列完全一致,而猪、牛、羊NPY序列与人的序列只相差1个氨基酸,即在第17位上人的为蛋氨酸,而猪、牛、羊的为亮氨酸(Prankish,1995)。NPY有2个相互逆平行的螺旋区,1个富含脯氨酸的螺旋和1个α螺旋,2个螺旋区都有两性电离的特点,2个螺旋之间借疏水键维持其稳定的三级结构。当某种因素造成分子三级结构发生改变时,NPY的生物活性便消失。2动物的食性和学习记忆NPY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具有多种功能,但NPY的促进摄食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NPY可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上调节动物采食,且特异性刺激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采食(Miner等,1989;Leibowitz,1995;Palmiter等,1998)。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PY具有促进动物采食,影响激素分泌、性行为、呼吸系统、电解质平衡、体温调节、生物节律、学习记忆及情绪等各种生物功能(Franciszek,1999)。外周血液中的NPY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元,它能引起血管收缩和促进血细胞有丝分裂,并涉及心血管功能。动物中枢注射NPY可提高采食量在鼠、鸡、羊、猪中得到证实(Leibowitz等,1984;Leibowitz,1986;Clark等,1988;Kyrkouli,1989)。将NPY注射到大鼠与绵羊大脑脑室和室旁核内,其采食量、饮水量大大提高且进食时间缩短(Leibowitz,1986;Clark等,1988)。在猪脑室中注射NPY结果相同,而皮下相同剂量注射NPY,其采食量不受影响,这就证明NPY不能通过血脑屏障(Kalra等,1991)。G1enn等(1985)给鼠下丘脑室旁核注射NPY发现:动物采食量的增加与NPY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且NPY注射后4h内促采食效果明显,4h后减弱。Clark等(1984)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动物在饱腹或饥饿状态下,NPY注射到脑室均可刺激动物采食。Sahu等(1992)测出在鼠禁食期间,下丘脑NPY浓度增加3倍,且室旁核内NPY量在采食前大量增加,采食后下降。动物的食欲能够被NPY的反义核苷酸或NPY的抗体所抑制(Shibasaki等,1993;Akabayashi等,1994)。上述试验结果说明,NPY是一种很强的促摄食因子。3npy的促摄食作用研究研究者们用放射性免疫技术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结合一些非正常的动物模型(如:ob/ob鼠、db/db鼠、fa/fa鼠)进一步研究NPY的促摄食的作用过程。促摄食的NPY神经元起源于弓状核,投射到室旁核,释放的NPY在室旁核与NPY的Y1和Y5受体结合,引发强的摄食反应,并影响能量支出,这种作用在外周可能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完成的。3.1npy的arc-pvnap神经元轴在摄食中的作用NPY神经元从ARC投射到PVN、DMH和VMH,形成了密集的NPY网络(Bai等,1985)。禁食和再次饲喂引起正常动物的NPY在ARC和PVN的变化,而没有引起VMH和DMH的NPY变化(Beck等,1990c;Tomaszuk,1996;Kalra等,1991)。说明NPY的ARC-PVN(AP)神经元轴在摄食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alra,1996;Tomaszuk,1996;Kalra等,1991;Billington等,1994)。3.2y1和y5受体的促进摄食功能Y1受体要求完整的N端和C端酰胺化物,但允许中间的和C端部分分子被取代。Y1受体受激活的顺序:NPY>PYY>[Pro34]-被取代的类似物≪C-末端碎片>PP(Michel等,1998)。Y5受体要求有完整的C端酰胺化物,受激活的顺序是:NPY>PYY>[Pro34]-被取代的类似物=NPY2-36=PYY3-36≫NPY13-36(Michel等,1998)。用原位杂交观察得到:Y1和Y5受体mRNA分布于室旁核、弓状核和下丘脑侧部(Dumontn,1993),这可能就是NPY的促摄食功能受到区域限制的因素之一。NPY调节摄食的功能可能与Y1和Y5受体相关。最初用Y1受体激动剂[Leu31,Pro34]NPY研究结果表明NPY的促摄食作用是由Y1受体介导的(Zukowska,1997)。然而,[Leu31,Pro34]NPY对Y5受体也有高的亲和力,而且Y1受体与激动剂[Pro34]NPY结合仅引发了最大摄食(由NPY和所有受体产生)的50%。所以人们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NPY在去除N端的1个或2个氨基酸后(如NPY3-36),它与Y1受体的亲和力很弱,而与Y5受体的亲和力很高,但它也能刺激动物摄食(Flynn,1998)。由此说明Y5受体同Y1受体一起参与介导NPY的促摄食作用。但Iyengar等(1999)报道,用NPY受体的激动剂或颉颃物不能证明各种受体在调节摄食行为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是由几个受体联合完成的,还有可能是由一种还没发现的受体介导的。所以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3npy在促摄食过程中的作用NE也有一定的促摄食功能,而且与NPY一样都刺激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加(Leibowitz等,1985;Morley等,1987),所以有人就推测NPY的促摄食功能在外周可能是依赖刺激NE的释放来实现的(Leibowitz等,1984;Leibowitz,1986)。但是Miner(1992)的试验结果显示,NE的颉颃物能够阻断NE的促摄食功能,但是不能阻断NPY的促摄食功能,同样的结果在许多研究中得出(Clark等,1988;Kyrkouli,1989)。由此说明NPY的促摄食路径与NE的可能是2个独立的路径。NPY促摄食作用过程为:室旁核中的NPY与Y1或Y5受体结合并引发传出信号,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增加食欲和采食量,促进消化,加强同化作用(Dryden,1994)。在分子水平上,棕色脂肪中的解偶联蛋白水平下降,白色脂肪组织中的生脂作用增强,增加体脂含量(Bernard,1993)。在这个过程中,NPY也间接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肝糖原、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脂肪中的沉积(Dryden,1994;Franciszek,1999)。此外,还伴有体温下降、脉搏和血压降低等症状(Franciszek,1999)。整个过程都有利于能量在体内的贮存,对于恢复能量平衡和生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能量平衡状态NPY通过调节摄食,减少能量支出,增加脂肪酸和糖原的沉积来影响机体能量的平衡,而机体的能量平衡状况又反馈影响下丘脑NPY的合成和分泌。能量平衡状态是影响NPY的决定因素,它可通过一些外周和下丘脑的摄食调控因子来介导。下面介绍一下机体能量平衡状态及其它的摄食调控因子对NPY的影响。4.1身体处于正能量平衡状态4.1.1leptin主要作用在于抑制nby神经元血中Leptin通过下丘脑受体抑制食欲和进食量,目前认为Leptin的作用主要是通过2条途径来抑制NPY的促摄食作用:①通过降低NPY的合成来抑制摄食(Ahima,1996)。Leptin可能抑制下丘脑NPYmRNA的转录并促进NPY的分解释放,从而降低NPY的作用(Ahima,1996);Leptin还可能通过抑制NPY神经元上的cAMP-蛋白激酶A,来减少细胞内的Ca2+浓度,从而直接抑制NPY神经元的活性(Zhao等,2002)。②Leptin能激活其它神经元,产生一些神经递质,来抑制NPY的作用。如Leptin能激活黑素细胞激素原(POMC),POMC产生的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可以与其MCR-4受体结合来封闭NPY的作用(Campfield,1996),Leptin能增加α-MSH和MCR-4受体的表达,并增加它们对NPY的抑制作用(Kask,2000)。此外,Leptin可通过激活产生CART、CRH等来抑制NPY的合成(Miyoung,1998;Matteri1,2001)。4.1.2胰岛素对非营利社会的影响4.2物体处于负能量平衡状态4.2.1糖皮质激素对epy的影响4.2.2格林威治林和苯二羟氯仿对epy的影响4.2.3agrp对非营利公司的影响5防止nby神经元的释放或激活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其生产性能,采食量过低,饲料中能量用于维持体能的比例增加,其生产水平就会下降,特别是引起泌乳母畜产奶量下降,种畜繁殖性能降低,仔猪生长受阻等(Matteri,2001)。NPY能够增加动物的食欲,提高采食量,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目前许多动物的NPY已经被克隆出来,但一般用在研究和医疗方面,还没有应用到畜牧业中。近年来虽然对NPY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是:①NPY的作用机理,如它在PVN中通过怎样的途径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交感神经的;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介导NPY促摄食功能的受体;③NPY与其它的摄食调控因子间的关系;④外源性的NPY是否引起正常的动物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以及对机体胴体品质是否有影响;⑤验证在啮齿类动物上得到的关于NPY的试验结果是否适合于其它动物,特别是在人和家畜上。研究者发现在肥胖的Zucker大鼠(一种Leptin受体缺损的大鼠)的ARC中,NPYmRNA比正常鼠多,同时释放NPY也增多(Bernard等,1993),相同的现象发现于ob/ob鼠中(Simon,1999);正常动物在采食前和采食后其ARC中的NPYmRNA变化比较大(Grove,2001),由此说明与摄食调节相关的NPY大多产生于ARC中。在弓状核(ARC)的NPY神经元延伸到室旁核(PVN),释放的NPY与特定的受体Y1或Y5结合,引发强的摄食反应,并降低能量支出。近年来,已经发现NPY有6种异类的受体亚型,Y1-Y6受体(Zukowska,1997;Akio,1999),其中Y1和Y5受体与摄食密切相关。NPY受体与G蛋白偶联(Gi/o),与其他G蛋白偶联的受体相比,NPY受体表现出的序列同源性相对较低。NPY的受体的多样性可能解释NPY功能的多样性。NPY的促摄食作用在最初被认为是与去甲肾上腺素(NE)相关联,后来又经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NPY可能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来完成在外周的作用(Prankish,1995;Franciszek,1999)。NPY增加摄食量,增加脂肪沉积,从而间接地促使Leptin和胰岛素合成增加,它们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的ARC,特异地结合到NPY神经元的受体上,直接或间接地抑制NPY的合成、分泌及其作用。机体在饥饿、血糖浓度下降时,Leptin和胰岛素分泌减少,糖皮质激素、Ghrelin和苯基二氢咪唑啉的分泌增加,它们能激活NPY神经元,促进NPY的基因表达或释放,同时促进促采食的因子AGRP的协同表达。Leptin是脂肪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又称瘦素,是ob基因产物,该基因只在白色脂肪中表达。Leptin作为体脂贮量的一个信号,正常情况下随体脂贮存的增加而增加,它主要通过抑制NPY神经元起作用。血循环中胰岛素的平均水平与体内脂肪和血糖含量成正比,所以长期以来认为胰岛素是机体能量贮存的信号。将胰岛素注入第三脑室会抑制NPY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摄食、刺激棕色脂肪产热,并引起体重减少(Sainsbury等,2002)。另外,在人体和动物模型上都已证实胰岛素是激活Leptin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Segal等,1996)。所以胰岛素可能通过它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来抑制NPY的产生及其作用。糖皮质激素是在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时分泌增加,在外周促进分解代谢。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激活NPY神经元的ARC-PVN路径,使NPY合成增加,并对ARC神经元表达NPYY1受体起正调节作用(Ur等,1996;Zakrzewska等,1997;Matteri,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