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造型基础 课件 【ch02】形式语言研究_第1页
设计造型基础 课件 【ch02】形式语言研究_第2页
设计造型基础 课件 【ch02】形式语言研究_第3页
设计造型基础 课件 【ch02】形式语言研究_第4页
设计造型基础 课件 【ch02】形式语言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形式语言研究高等学校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全媒体』创意创新系列教材设计造型基础01感受力挖掘PARTONE造型艺术系列专题是根据训练目的从“形式语言研究”“形式美法则研究”“积微成著”三个方面进行的10个专题的分项训练课程。第1章强调并分析了造型基础的理论意义,在应用方法研究阶段强调的是动手尝试的过程,动手的过程有实验性质,存在成功与失败的可能,而结果并不是唯一被认可的,即实践不只验证认识和执行认识的结果,更要激发深层次的认知,从中产生再认识,由实践过程产生真理。最初是知先于行,再是知激发行,现在是知源于行,行不再局限于表达意义,而是创造意义。建立在对自然物一般形态理解基础上的造型意识是设计意识之一,重要的是由此建立一种对现实观察审视的方式,同时培养超越一般审视现实物象的精致而宏大的视觉眼光,借以发现易被忽略的物象所具有的表现力,并通过绘写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无限兴趣,因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设计的本源都来源于这个世界。从更大的层面讲,人类需要重新回到自然,建立人们对现实自然的亲密无间的态度。2.1感受力挖掘10个专题都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和训练内容,但是都从属于造型艺术的语言体系。10个专题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或调换,它们之间既可以相互结合、相互生成、相互作用,也可以独立成章或者重复叠加。通过10个专题的灵活运用和调配,可以使学生在造型艺术语言上获得更多的经验,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造型语言表达内心想法,把创造性的思维表述成可见可摸可触的二维或三维实体,称之为“翻译”过程,即把想法转化为图像、文字、装置等载体。转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再加工过程,是对思维的整理和归纳,也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转化方式之后,造型语言的魅力和创造的力量将不断激发学生回归造型本源,体会到开辟新道路的兴奋和成就。2.1感受力挖掘前面提到创造力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来源于观察力,而观察首先要有感受,这种感受很多人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伴随着人的成长,感受力正一步步地缺失。人有眼、耳、口、鼻、身,相对应的感觉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新生儿时期,人的视觉发育尚未完善,视力只有成年人的1/30,新生儿只能看到距离眼睛50厘米内的物体,而且对色彩的感知也非常有限,大多数一开始只对黑白两色有反应,但他们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发育得相对较快。在蒙特梭利的研究中,幼儿阶段有一个口欲期,他们会把抓到的一切物品放到嘴里,用嘴去探知未知的世界,所以当大人看到孩子往嘴里送各种奇奇怪怪的物品时,只要在安全的情况下就可以放心并协助他们用嘴尝试,他们的嘴不但能分辨酸、甜、苦、辣、咸,还能对软、硬、涩、刺、黏等触感产生相应的感受。2.1感受力挖掘在幼儿学会走路之前,手和脚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会用脚趾抓玩具.也会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此时的脚趾是非常灵活和灵敏的,和手指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当他们学会了走路时,脚的功能就回归到跑跳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抓玩具了。当视觉发育完善时,其他感官的尝试都开始减少,人们用眼睛看就能知道很多信息,视觉的强化反而造成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弱化,人们已经习惯用眼睛捕获未知,而本来拥有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有待重新开发。下面进人一个称为“盲人摸象”的专题,学生到室外寻找自然物,把身边能找到的平时又容易忽略的自然物带回教室。教师打乱并分配自然物,将其分别放到每位学生身后的凳子上,学生只能用手触摸自然物而不能用眼睛看,完全开启手部的触摸功能。放置时学生不能回头看,放好后学生可以开始触摸。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也有点刺激,因为学生身后的自然物是硬是软是方是圆对他们而言完全是未知的,随着手指在物体上的滑动,从局部到整体的轮廓才会慢慢浮现,也有不少学生完全摸不出来它是什么。整个过程缓慢,需要学生专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指尖,把平时已经忽略的皮肤触感重新启动。2.1感受力挖掘只用眼睛“看”周遭丰富奇特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感受美的世界需要全方位用身体“感知”和“触摸”事物的方方面面。感知“真相”后,富有思考和想象的创新实践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从而自发生长出的自我创造和真实表现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图2-1所示为学生自主寻找的“静物”,这些平时不起眼的自然物成为他们寻觅的宝藏,变化多样的外形、结构、质感是自然物特有的优势,选择自然物能使学生在做启发自身感受力的训练时纯粹和朴实,表达的方式轻松自在,退却人造物带来的拘谨约束感。当他们沉浸在单纯以触摸为基础的体验中时,弱化视觉观察的限制,强调手指带动感觉,笔触跟随心念的感知,流动出来的画面带有一种陌生感的灵动如图2-2至图2-5所示。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当学生完成“盲人摸象”作业后,还可以将学生作业“上墙”,让学生互相观摩点评,讲述训练的感受,如图2-6所。学生作业如图2-7至图2-16所示。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2.1感受力挖掘02自然形态PARTTWO2.2自然形态造型基础课程应当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力与观察力,对事物的探究与改变的兴趣,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物象世界以其生动的外表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以一种新鲜的感官综合地感知这个物象外表呈现的色彩、肌理、质感、形态,加深对表象的审美表现认识,并充分地将其利用于造型艺术的表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自然形态训练专题要求学生先多售点、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和触摸对象,通过眼睛看、双手摸、鼻子闻、嘴尝等方式深入地体验自然物的牛命状态和表情,再选择适当的素描媒介与技术,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对形态外表的深度感知,接近自己眼中的物象。学生可以从局部做一次性到位的细致深入的刻画,抛开概念意义上的素描技法和概念的叙事观、整体观、空间观,去除传统素描的由外到内逐渐塑造的中间阶段,对物象外形的处理可以是个人理念化的结果,对局部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但是对整体强调要有宏观具象的观念。自然形态训练的研究对象以自然物为主,是天然生成的没有经过人工加工的任何物象。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寻找想要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并通过与教师讨论决定形态的造型与构图处理。学生邱泳霏作业如图2-17所示。学生课堂写生过程如图2-18至图2-21所示。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学生经过主动的选择与综合处理来确立发现周围曾经忽略的形态美感的认识,提高对现实物象的敏锐感受力,建立选择与构图的审美原则,由此提高富于想象力的“创新”表现。同时,自然形态训练对学生构图和探索有趣的形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通过对形式的安排学生可以创造出形状、明暗、质感、体积和空间的动态组合。作业的结果将会呈现多样化的面貌。现实的物象涵盖了自然与人工的一切形态,而人工的形态由于自然的作用呈现一种自然的状态,因此具有写实表现的视觉魅力。这种魅力展现在每个人眼中,又有特殊的意味和感觉,此时整体的表现品味包含在审美判断的形成中,如果以真实独特的表达为基础,个人偏爱的形态、语言就必然形成学生作业如图2-22和图2-23所示。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选择自然形态进行的形态分析,包括从外部到内部的研究(如橘子的剖析)、形态单元分析(如花朵的分析)、微观图形(如细胞摄影的放大)的分析与宏观景象的对比。首先,对自然进行观察,选择合适的形态,采用剖析的方式加以研究;然后,采用速写、素描、摄影、研究草图、文字分析等方法记录分析的过程,将分解的形态与整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肌理的提取、色彩的分析、局部的分析与整体性的把握结合起来,写成视觉笔记;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发展成艺术表现或设计表现。学生作业如图2-24至图2-43所示。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2.2自然形态03格物致知PARTTHREE格物致知专题研究的是对象的“结构”,因此,在初步写生的基础上,将会明确去除非形态本质的因素,如物体的肌理、固有色、光影等,因为当剥离物体的肌理、固有色和光影后,物体的形态仍然存在,其立体的结构仍然不变。如果仍然把传统素描的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就容易导致对形态本质认识的模糊,而停留在物象的表面描墓上,这不能达到真正的“格物”。从对自然形态外表的研究与描绘向主动的结构认识发展,训练以结构分析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物象的本原形态,抛弃光影环境等语言要素,可以有效地把握形态的基本结构性质,从而为形态的创造和主动的表现打基础,达到真正的“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出自《礼记·大学》的一句话,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应用在造型基础课程上就是“用心感受,以美造物”格物致知专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自然形态结构,从结构人手达到对形态的掌握与再造,体会造型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美感,重视结构线、外轮廓线、透视线的精确性,排除自然光影、肌理与明暗的干扰。2.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以自然形态为认识与解读的对象,通过结构分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方式,研究内部结构与形态的丰富性。例如,在一个十米长卷练习中,学生选择自然物并加以解剖,一个物体被分割后,局部形态各不相同,学生应尽可能做出不同的局部形态分析、生长机制分析、内部形态单元分析,以及最小单元形态的推导,从不同角度分析形态的多重性,将分析出的局部形态加以罗列,形态内在层面所隐含的各种要素将成为观察、解析、表现的要点,如图2-44至图2-54所示。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2.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专题中所提取的并不仅仅是形态,物象的肌理与色彩也应包含其中,因此学生应先完成关于形态、肌理、色彩的分析作业,再利用分析、解析的结果以透叠、交错、切割、局部放大或缩小等手法形成一幅或一系列变体绘画,或将积累的形态单元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可以借用分析的色彩和肌理语言。通过格物致知专题,学生可以获得形态分析的方法与经验,探寻形态基础单元结构的构造原理,不仅从外部观察物象形态,而且从内部探索形态的表现,重新感受自然存在的丰厚之美,从而培养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力,训练对造型要素的感悟与提炼能力,最终达到对纯粹形态的图示语言的主动创造。专题训练的结果一方面得以应用于后续创作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纯艺术的造型表现能力。2.3格物致知04肌理PARTFOUR内部肌理包括自然生长机制下产生的肌理,如树干里面的年轮、树叶的叶脉;自然环境作用下产生的肌理,如被海水冲刷的岩石、风化作用下的树干肌理具有视觉反应和触觉反应两大特征,肌理的视觉反应建立在对物质特征的触觉基础上,因此对触觉的细致体味和发展又能促进视觉的肌理表现,使其具有亲密感和戏剧性。肌理的触觉反应会通过肢体直接被传达到大脑,从而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被“翻译”到画面上。注意,这里需要寻找适合的工具表现,而不是照葫芦画飘。学生作业如图2-55至图2-56所示。肌理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语言,是每个艺术家都关心的基础问题,也是造型艺术语言中最富有研究意义和内容的问题之一。肌理存在于自然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表面肌理和内部肌理两部分。表面肌理可分为自然加工和人工加工两种,自然界中的岩石、沙砾、泥土、树木等具有自然加工的表面肌理:而人类的工业产品如金属、皮革、木板、布料等物质具有人工加工的表面肌理。2.4肌理2.4肌理2.4肌理在外出写生的课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