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常见证候的中医研究_第1页
抑郁症常见证候的中医研究_第2页
抑郁症常见证候的中医研究_第3页
抑郁症常见证候的中医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抑郁症常见证候的中医研究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长期抑郁,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发生了变化。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随有食欲降低、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中医学虽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根据西医学有关抑郁症的定义和有关中医郁证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中抑郁症的症状等,发现中医古代文献有不少相关记载,多散见于如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奔豚气以及梅核气等疾病中。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致使抑郁症的发病率大幅增长。故许多现代中医工作者,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着重于中医临床研究,对抑郁症的常见证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根据专家经验,制定了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使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开始有章可循,比较规范的临床研究在以后的10多年中开始启动。本文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系统检索并分析了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抑郁症常见证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数据和方法1.1检索的文献内容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运用检索词为“郁”、“抑郁”、“抑郁症”、“郁病”、“郁证”、“抑郁证”,检索了1994年1月~2004年1月,共有5565篇文献。筛选出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有关文献515篇供本研究运用。1.2文献内容分类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将抑郁症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515篇文献分为:临床研究、专家经验、实验研究、综述4类。其中临床研究又分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专方或基本方治疗、单味药治疗、中医证候研究4个子类。1.3选择基准1.3.1选择基准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医证候研究、专方或基本方治疗抑郁症的文献。1.3.2中医证型分类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章,删除其中1篇;对于资料来源不清,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予以删除;对于2篇文章中用药、辨证分型以及病例数等内容一样的,以1篇计;无明确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予以舍弃。由于上述515篇文献中有大量文献是研究各种躯体性疾病并发抑郁症以及神经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等文献,其辨证不能准确反映抑郁症的临床证候现状,故也予以排除。1.4抑郁症证候研究(1)按照上述选择标准,在515篇文献中筛选出51篇临床研究文献,将51篇临床研究文献又分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文献23篇、专方治疗文献22篇、其他6篇。从中医证型研究、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基本方治疗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的常见证候。其中中医证候研究是将51篇文献中出现的证型进行归类整理,按出现频率统计,分析其证候情况;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是以各证型的病例数多少来统计常见证型的;基本方治疗是通过以方测证来研究抑郁症证候的一个途径(故本项在具体分析时加上了治愈率,前述两项则是直接由作者辨证)。(2)对意义相近而又不规范的证候名称,以《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为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如肝郁气滞、肝气郁结,以肝气郁结计。该书没有的证候名称,不便归类的予以保留,如肝郁脾虚等。同时为了驭简于繁,重点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证型或主要治法,兼证和辅助治法不作为分析范围。2结果2.1以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检索到的有关抑郁症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51篇,其中2篇内容相同,以1篇计,共50篇,结果如下:出现5次以上的证型为肝气郁结(25次)、心脾两虚(21次)、肝郁脾虚(12次)、肝肾阴虚(10次)、气滞血瘀(7次)、肝郁化火(5次)、阴虚火旺(5次);出现4次的证型为肝郁血瘀、肝郁痰阻、血行瘀滞、痰气郁结;出现3次的证型为脾肾阳虚、心肾不交、气血两虚;出现2次的证型为心肝火旺、忧郁伤神、肝胆湿热、脾肾两虚、肝胆气虚、痰热内扰;出现1次的证型为阴虚阳亢、湿阻中焦、肝胃不和、肝火挟痰、肝火上炎、心肺阴虚、肺肾阴虚、肝肾两虚、阳虚亏损、心阴亏虚、心胆气虚、肝郁虚热、肝郁气虚、肝郁肾虚、肝郁血虚、肝郁阴虚、肝郁痰结、痰浊内蕴、痰湿壅盛、痰湿内阻。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50篇文章中,出现率在5次以上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2.2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检索到的有关抑郁症中医辨证治疗(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23篇,无辨证分型标准和各证型病例数的文献7篇未作统计,实际符合文献选择标准的文章16篇570例,结果如下:郝氏等治疗21例,其中心脾两虚2例、肝郁脾虚2例、肝胆湿热4例、气滞血瘀12例、其他型1例;杜氏等治疗11例,其中肝气郁结9例、脾肾两虚2例;李氏治疗22例,其中肝气郁结18例、脾肾两虚4例;陈氏等治疗22例,其中心脾两虚15例、阴虚火旺7例;杨氏治疗32例,其中心脾两虚6例、肝郁脾虚14例、肝胆湿热10例、其他型2例;张氏治疗18例,其中肝气郁结6例、痰气郁结4例、忧郁伤神3例、阴虚火旺5例;蒋氏治疗30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10例、心肾不交3例、肝郁虚热5例;郭氏等治疗38例,其中心脾两虚8例、肝郁脾虚15例、脾肾两虚5例、肝血瘀滞10例;吕氏治疗38例,其中肝气郁结14例、心脾两虚8例、肝郁脾虚11例、肝肾阴虚5例;刘氏治疗43例,其中肝气郁结28例、心脾两虚15例;邢氏等治疗50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6例、肝郁脾虚5例、肝肾阴虚9例、肝郁血瘀5例、肝郁痰阻5例、肝胆气虚8例;许氏等治疗60例,其中肝气郁结27例、心脾两虚2例、肝郁化火21例、忧郁伤神8例、阴虚火旺5例;孙氏等治疗24例,其中心脾两虚4例、肝郁脾虚9例、肝肾阴虚4例、气滞血瘀7例;余氏等治疗97例,其中肝气郁结12例、心脾两虚8例、血行瘀滞56例、心阴亏虚21例;周氏治疗肝气郁结38例;郑氏等治疗肝郁脾虚23例。上述16篇文献,共计570例抑郁症患者,病例在10例以上的中医证型分别有肝气郁结176例,占30.8%;心脾两虚84例,14.7%;肝郁脾虚79例,占13.8%;血行瘀滞56例,占9.8%;肝胆气虚21例,占3.7%;气滞血瘀19例,占3.3%;肝肾阴虚18例,占3.1%;阴虚火旺17例,占3.0%;肝胆湿热14例,占2.5%;脾肾两虚11例,占1.9%;忧郁伤神11例,占1.9%;肝血瘀滞10例,占1.8%。2.3抑郁症患者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抑郁证的治疗有关抑郁症基本方治疗的文献共计22篇,有2篇来源一致,删除1篇,6篇自拟方,功效模糊。实际符合要求的文献15篇,结果如下:用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证的有:李氏等治疗90例,有效率78.8%;赵氏治疗45例,有效率91.1%;刘氏治疗42例,有效率90.4%;李氏治疗20例,有效率90%。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抑郁证的有:郭氏治疗74例,有效率95.9%;魏氏等治疗30例,有效率87.0%;杨氏治疗36例,有效率88.9%;王氏治疗34例,有效率85.3%;翟氏等治疗24例,有效率95.0%;朱氏治疗30例,有效率95.0%;陈氏治疗18例,有效率72.22%。用滋阴降火法治疗抑郁证的有:徐氏治疗38例,有效率92.0%;徐氏等治疗32例,有效率93.7%。其他还有边氏等用疏肝温胆法治疗36例,有效率94.4%;吴氏用养心安神治疗28例,有效率92.9%。上述15篇文献,累计抑郁症患者577例。其中有7篇文献246例患者采取了疏肝健脾法治疗,4篇文献197例患者采取了疏肝理气法治疗,2篇文献70例采取了滋阴降火法治疗,1篇文献36例患者采取疏肝温胆法治疗。1篇文献28例患者采取了养心安神法治疗。由此可以看出,疏肝理气、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已逐渐成为抑郁症的主要治法,以方测证,其相对应的证候应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3青少年抑郁症证候和文献选择不当从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临床辨证治疗和专方治疗三个方面对既往51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文献的选择标准,从文献的资料来源、诊断标准、证型分类标准等方面,对文献评价、取舍或合并。根据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以及以方测证的原则,在上述3种方法中,以出现2次以上的证候为抑郁症最常见的主要证型。总结本研究的结果,认为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依次应该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在上述的分析中,根据治法来研究证候,是一种间接性的研究证型的方法,与中医证型研究和辨证治疗的结论相比,它的可信度要低一些。另外,文献选择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可是由于较多的文献不符合要求而被舍弃,其中大量文献是各种躯体性疾病并发抑郁症以及神经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等按照排除标准予以排除,避免对辨证的干扰。另有部分文献因没有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而予以舍弃。这些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