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生化课件_第1页
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生化课件_第2页
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生化课件_第3页
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生化课件_第4页
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生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NA与蛋白质的

相互作用2011.11研究意义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现象发生的基础。一切生命过程都是生物分子之间或生物分子和其他物质分子之间进行接触,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所引起的。因此,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阐明生物反应的机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体最为重要的两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前景与展望1.很多细胞的生命活动涉及到特定的DNA区段与特殊蛋白质结合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DNA的复制和重组;mRNA的转录和修饰;病毒的感染与增殖等。2.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因表达调控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要深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必须要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在重组DNA技术发展以来,已相继分离到大量的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基因。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自己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DNA结合蛋白这一课题上。

进一步研究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需要生物学、化学、医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协作。作用类型

与单链RNA结合与茎环结构结合与双链DNA结合:普遍性结合特异性结合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生物体内的核酸通常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以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形式存在。基因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染色质)。病毒可以看成是游离的染色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由组蛋白核心(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构成八聚体)和盘绕其上的DNA所构成。组蛋白H1结合于连接DNA上,使核小体相连。核小体还可以进一步压缩成螺线管结构,螺线管结构再折叠形成染色单体,染色单体结合非组蛋白形成染色体。在病毒颗粒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中,DNA通常以超螺旋和其他三级结构的形式存在,DNA与蛋白质等的复合物则属于四级结构。结合特性1.DNA识别部位有二度对称性。蛋白质一般是有二度对称结构的二聚体,两个单体具有旋转对称性,与硷基的旋转对称吻合。2.蛋白质和DNA的接触区只在DNA的一侧。3.在结合过程中,蛋白质和DNA都有构像改变。4.普遍性结合:蛋白质中带正电荷氨基酸与DNA骨架的磷酸基团形成离子键。5.特异性结合:识别螺旋区内氨基酸与DNA特定硷基接触。蛋白质与DNA的普遍性结合

中DNA的特点

蛋白质与DNA主链骨架接触,大多数涉及磷酸二酯键中的氧原子。与DNA碱基序列特异性无关结构的匹配性:旋转对称性特定距离的相反电荷形成氢键基团排布上的匹配形成足够大的范德华力Pr-DNA特异性结合中DNA的特点大沟内存在特异性识别信息氨基酸与碱基对共平面氨基酸和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Pr-DNA普遍结合中Pr的特点

β-折叠结构的带正电荷残基与磷酸集团结合可能是通过识别小沟结构实现1.富含脯氨酸和碱性氨基酸组蛋白有重复的SPKK:Ser/Thr-Pro-Lys/ArgLys/ArgPRGRP序列与A-T碱基对结合;KPRGRPK序列也能与小沟A-T结合2.碱性螺旋组蛋白H1的C端57个氨基酸Lys和Gly,Lys在螺旋两侧,Gly夹在中间3.蛋白磷酸化作用SPXX:Ser磷酸化;TPKK:Tyr磷酸化磷酸化后和DNA结合能力下降;磷酸化失去氢键Pr-DNA特异性结合中Pr的特点1.蛋白质多形成二聚体2.HTH(helix-turn-helix)复合物3.同源盒结构(同源盒基因均含有180bp的高度保守序列,位于靠近3′端的分散的外显子上。这段序列编码60个氨基酸的同源结构域。HD折叠成4个α-螺旋结构。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螺旋Ⅰ与Ⅱ平行,螺旋Ⅲ与前2个基本垂直,ⅡⅢ螺旋和它们之间的转折形成HTH结构

)4.亮氨酸拉链(leucinezipper)结构

(一种蛋白质中常见的结构模体,由一组(通常是4~5个)重复片段组成,每个重复片段的第7个氨基酸残基均为亮氨酸,两条含有此模体的多肽链可形成卷曲螺旋结构)

5.锌指结构基因表达过程中

的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复制:拓扑异构酶、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引物合成酶、DNA聚合酶及连接酶等酶和蛋白质的参与。转录:RNA聚合酶;翻译:氨酰-tRNA合成酶、肽基转移酶;参与折叠和加工的酶。(蛋白质与RNA的相互作用)两个概念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element):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够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其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它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表达调控。element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指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蛋白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与结合,从DNA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调控到染色质的组装,都涉及到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大部分结合蛋白有自己的DNA结合结构域,主要分为leu拉链、螺旋-转角-螺旋、螺旋-环-螺旋-锌指结构以及同质异形结构域几种结构模式,它们靠对DNA螺旋大沟中的氢键的特异识别,以非共价键与DNA结合,来执行不同的功能。经典举例操纵子(operon):是指原核生物中由一个或多个相关基因以及转录翻译调控元件组成的基因表达单元。启动子(promoter):与基因表达启动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结构基因的重要成分。它是一段位于转录起始位点5’端上游区大约100~200bp以内的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RNA聚合酶(polymerase):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是催化以DNA为模板(template)、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因为在细胞内与基因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催化转录的RNA聚合酶是一种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复合酶。全酶(holoenzyme)的组成是α2ββ’δ。α亚基与RNA聚合酶的四聚体核心(α2ββ’)的形成有关;β亚基含有核苷三磷酸的结合位点;β’亚基含有与DNA模板的结合位点;而Sigma因子只与RNA转录的起始有关,与链的延伸没有关系,一旦转录开始,δ因子就被释放,而链的延伸则由四聚体核心酶(coreenzyme)催化。所以,δ因子的作用就是识别转录的起始位置,并使RNA聚合酶结合在启动子部位。

正调控与负调控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上,根据调控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负转录调控(negativetranscriptionregulation)和正转录调控(positivetranscriptionregulation)。负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repressor),起着阻止结构基因转录的作用。根据其作用特征又可分为负控诱导和负控阻遏两大类。正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activator)。根据激活蛋白的作用特征又可分为正控诱导系统和正控阻遏系统。诱导:在某些代谢物或化合物的作用下,基因由原来的关闭状态转变为工作状态诱导物:能引起诱导发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