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评介
王锡杰的《修辞理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以下简称《理论》)可以重印。另一方面,它可以有力地证明这本书的生命力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湖南大学出版社具有很高学术视野的表现。《导论》的出版,是修辞学界及整个语言学界的一大幸事,解决了许多读者阅读不便的问题,同时也使王先生的学术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宗廷虎先生等总结了《导论》六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文质彬彬,颇具可读性”;“注重多学科背景下的修辞研究”;“注重交际心理及言语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兼顾修辞研究的历时与共时层面”;“科学的修辞研究方法”;“浓郁的时代气息”王化鹏先生认为,“《导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红线”、“修辞最高原则——“得体性”思想在《导论》中获得了崭新的突破”、“立体式的、全方位的纵深突破的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也是《导论》的一大特色”。这些见解从不同层面上揭示了《导论》的学术风格、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和学术贡献等,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王希杰先生的修辞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启发。新加坡学者林万菁认为,《导论》是“近数十年来汉语修辞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可作为对《导论》定位的重要参考。从林先生所写的评论中可看出,他是认真细致地读过《导论》这本书的,因此评价也颇有见地。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的修辞学研究的状况及水平等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中国人看得更清楚些,评价也可能更客观些。只是林文短小精悍,未及对《导论》细致、全面的阐述,仍可进一步深入思考,再作梳理,以发其微。细读《导论》,认真分析、比较,可从其它角度窥见王希杰先生修辞学研究的三个特色。一是立足于语言本体。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基本上是以辞格为中心,即一般所谓的“辞格中心论”,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打破了这一僵局,具体表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修辞观,实出了修辞学理论的全面创新。但《汉语修辞学》在词汇修辞、语法修辞方面的论述显然较为苍白,而《修辞学导论》则较大比重地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并向纵深拓展。该书共有十二章,其中词汇、修辞两章,语法、修辞两章,话语衔接一章,穿插从语音、语义、语法、篇章角度谈辞格的一章,从语音、节奏、音节、平仄等角度来谈言语音乐美的一章,集中谈修辞格的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占四分之一,而且有些也联系语音、语义、语法、结构等内容来进行阐述。所以,完全可以说,《修辞学导论》建立了语言本体论的汉语修辞学,其实现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成果实际上也是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本人的《修辞学的定义及其他》等文所提主张的自觉实践与真实体现。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他》一文中,王先生曾提出:“修辞格只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之一,只能是汉语修辞学的一部分内容。修辞学的范围应当是广阔的。如: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修辞功能,语体风格,表现风格等等,都不应当排斥在修辞这之外。在已经出版的修辞学著作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今天的汉语修辞研究,就应当进一步打破以修辞格为中心的做法,把修辞学从修辞格这一狭窄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广阔的平面上研究各种修辞现象。”在其后的近二十年的汉语修辞学研究中,难得一见真正的、全面的强调语言本体并立足于语言本体的修辞学专著,《导论》是在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基础上实现的一大飞跃,特别的表现是修辞研究在语言本体的全方位覆盖上。以句子成分而言,该书谈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看似是在谈语法,而实际上紧紧抓住表达效果这一中心,一改过去主要是作析句之用或归纳句型、句式之用的做法,而是从语义、结构上的搭配、转换等方面揭示良好的表达效果的获得及不良效果的形成原因,正反两方面有机结合,最后得出简短的结论,利于读者有总体认识,方便读者记忆。如谈到定语时,作者先说明“定语的复杂化主要是通过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实现的,尤其是连续递加的偏正结构使得定语可能非常之复杂”187,很自然地就涉及到这时存在的定语次序问题,次序得当表达效果就好,次序不当,表达效果就可能差,作者总结说:“定语的次序关系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否顺口上耳;第二,是否符合一般习惯;第三,是否会造成歧义误解。”188但辩证地看,定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又可以在语义、结构上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超常搭配,这是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是语言运用者特别是文学家们所追求的。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特别形式以增强表达效果呢?作者总结了三种很特别的形式:“第一是定语和中心语相同,例如:后方的后方,前线的前线……第二是定语和中心语的相互换位,例如:时代的英雄和英雄的时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第三是,对于相关的定中短语,相关的定语部分故意运用相同的形式。例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189-190如此进行阐述,将定语的各种搭配形式与表现形式细致地揭示出来,有理有证。这里明显体现的是立足语言本体的开发与利用,以求发现、归纳良好的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是作者继其《修辞学新论》、《修辞学通论》之后从语言本体角度对表达效果更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分别从句子的六大成分出发来谈修辞在语言学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每种句子成分谈得如此深入浅出则更少而又少。以“主语”为例,《导论》说:因为主语是已知信息,所以在交际活动中,主语就经常被省略。省略了主语,就成了话语中的无主句,常见的是:承上文省略,因后文省略和因情景省略。省略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服从经济节约的原则,避免重复;第二为了上口入耳,和谐流畅;第三从全局把握,目的是要把单个的句子组织成有机整体;第四是某种特殊心理的需要。想回避开主语的,例如禁忌、避讳、委婉等原因。172过去从语法角度涉及到主语省略的几种情形,但对于为什么要省略则很有人探讨,也很少有人知晓,《导论》弥补了这一不足。《导论》所言,一看就懂,看后就能用,一方面帮助读者从正面了解主语省略的原因,另一方面使得读者在以后的语言运用中得心应手,不再迷惑、不再迟疑。这种立足语言本体的研究很见功底,不仅需要对语言的高度敏感,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语言材料的不断收集、归纳,以及对语法研究现状的了解与对语法本身的研究。二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较多地关注修辞与文化的关系,充分论述了汉语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工具,汉字和汉字文化圈,文化对修辞的意义,交际和文化心理,修辞的人格建设,修辞学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问题。作者谈辞格联系文化,如比喻和汉文化,对偶和文化,文言词语和文化词语,谐音文化,双关的民族差异等等,特别是大力提倡“修辞立其诚”,在今天尤其能显示其现实意义。有人提出为什么语法、语音、数学等均不提“立其诚”问题,偏偏修辞要提“立其诚”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有理而问,但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子,其思考路径是语法、修辞等都属于语言学,为什么修辞会多了这一条提法。以语法为例,语法结构并没有政治性、阶级性,但使用者所造出的合格的、合法的句子,不能保证其正确性或思想性,如“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是合格、合法的动宾格式的短语,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公开喊出成为祁使句则是要被抓被杀头的,在今天,呼喊合乎语法规则的反动口号也是不允许的,那么是否可以说明语法结构具有阶级性呢?研究语法为什么不以法西斯者说过的话为例来分析?为什么不以反动派说过的话为证?原因在地他们的话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好,不宜作为例句来分析。但这都不能说明语法具有阶级性。应该说是使用者——人,具有阶级性,他们有思想,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无阶级性的语法结构表现出来而已。语法主要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而不以研究人如何使用语言为重点,甚至于有的语法学派根本不涉及如何使用语言的问题,“三个平面”理论中的“语用”层面也只是谈信息、焦点等,主题与述题,语义重心的变化等,不涉及说写者的阶级情感、政治观点、思想意识等问题,而修辞则必然涉及这些问题,因为修辞是说写者以最佳表达来获得最佳效果的学问,涉及到说写者的伦理道德层面。所以语法不谈“立其诚”问题是很自然的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胡裕树《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说话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因而也就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它可以有阶级性;可是所运用的交际工具语言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的。”修辞本身与政治性、阶级性并无联系,即修辞没有阶级性,这在2003版《汉语修辞学》中已明确表过态且作过细致的梳理。实际上,修辞学是伦理科学,讲伦理不等于有阶级性,语言表达有思想内容也不等于便有了阶级性,“修辞立其诚”决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某本书中曾经提到过便予以认可,而是涉及到修辞的前提、基础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说话要不要伦理道德的大问题,是一个有没有必要进行修辞学研究的大问题。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学者们吹捧骗子手们如何利用谎言、谣言等骗术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实之故。应该说,这与王希杰先生所提出的得体性最高原则,即得体性以诚信原则为基础。王先生的思想非常清晰,理论非常严密。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评价王希杰,“是新时期中修辞理论上成就最高的一位”。今天细细品味,不仅在于他善于理论创新,还在于他所创理论的严密性。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举过一个苏轼运用仿拟手法,以“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嘲笑贡父晚年因风疾而引起的“鬓眉皆落,鼻梁且断”的窘状,但至于是否为值效仿的好例子,作者未置可否。王希杰同意陈新的意见,认为苏轼的确运用了仿拟的手法,与事实相比较也是很贴切的,但由于其中缺少“善”而不值得效仿,因为“只有善言,才值得修辞”512。另一方面,王希杰不因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曾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好官而包庇其修辞失误,这种实事求是、冷静分析的理性态度,本身即是“立其诚”的生动体现,同意陈新意见而不掠人之美,也同样体现出王希杰的“立其诚”。类似的例证如杨再思以“莲花似六郎面”代“六郎面似莲花”295,在夸赞程度上前者超过后者,但由于杨氏为达到吹捧张宗昌的目的而违背了“真”,主观与客观上均存在问题,所以司马光认为他“谄媚取容”,王希杰先生同意其观点,并将修辞与人格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违背了人格根本谈不上得体,当然也就不是好的话语。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的修辞研究,在体现出现实价值,比起不管诚信与否的纯形式的修辞不而言,无疑更切合当今实际,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如今社会见到网络上骗子以谎言将年轻人的肾骗割掉一个,将人骗去干传销,将他人的情感骗走等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达到了,但他人的利益、权益等受损了,所有这些,以《导论》的修辞理论来看,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王希杰在《导论》中说:“修辞学应当从一个标准出发,这个标准就是:交际双方都是合格的公民,都从一个善良的愿望出发,交际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用一句话,修辞学的基本立足点在交际双方的诚心正意之上,在此基础上才有合作精神和礼貌态度,这才是修辞效果的最必要的条件。忘记了修辞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之上,就是不懂得修辞学的最简单的道理,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修辞效果。”70这也可看作王氏修辞学的特色,是王希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不移的继承与运用,是其几十年来的一贯主张,从来没有变过。从现实价值上看,这一主张意义深远,试想人民政府执政为民,公安干警为民服务,人与人之间正常交际,两国之间友好往来,哪一样能离开“诚”字呢,离开了“诚”,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空口白话或自欺欺人。相对于一些人认为修辞不需要立其诚等来说,或根本不提、回避这一问题的现象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书中对于特殊词语如文言词语、敬辞与谦词、称谓语、委婉语、俚俗语、隐语、黑话等也都涉及到文化因素,如书中提到古代战争中骂阵用贱称蔑称再自然不过了,但正常交际活动中或两国友好交往过程中则必须注意礼貌原则,如此看来,关羽用“虎女安能嫁犬子”回答孙权使者便是很不得体的了。三是注重实用价值。正如王先生自己在该书“前言”中所说:“《修辞学新论》是一种理论探索,甚至可以称之为‘修辞学学’的。《修辞学通论》主要是探讨一些基本概念。《修辞学导论》的写作,在我,是想回归《汉语修辞学》之路,少谈理论,不追求体系,讲究实用。”应当说这个目的《导论》达到了。该书第五章中“补语”一节,从对信息的强弱性方面入手,提出如果需要加强信息则可把状语转为补语,如将“我一夜晚坐在舞场观察你”改为“我在舞场观察你一夜。”“一夜晚”的状语位置变为“一夜”的补语位置,信息得到了强化,反之,将“他站起来走向楼梯。”改为“他站起来朝楼梯走。”,“向楼梯”的补语位置被“朝楼梯”的状语位置所取代,则使信息弱化了。这样,究竟是将一个词语用在状语位置还是补语位置,完全取决于表达者的目的即预期效果。如此一来,状语补语互相转换的目的清楚了,在实际表达时便可头脑清醒地灵活使用,这种细致的、实用性的阐述,其它同类著作或不太重视或极少谈到,显示出《导论》的实用性与独特性。同在“补语”一节,王希杰先生还谈到述语之后补语和宾语出现的两种次序,一种是述-补-宾,一种是述-宾-补,究竟该使用哪一种形式,取决于哪一种形式在特定的句子中是否流畅上口。然后再谈到补语的超常搭配,如“大堂里一片混乱,但乱得有秩序,乱出了繁华。”等故意自相矛盾的超常搭配,表现出事物存在与发展等的实际情况与辩证关系。如此这般的一一道来,说清了其中的奥妙,点明了表达效果,为学习者根据不同情况在明理的前提下选用不同次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导论》中“话语衔接”一章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章。对于此章,李维琦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大为称道:“如果修辞学设有诺贝尔奖,那么,这个奖应当首先发给王希杰,因为他写了一篇这样出色的论文。谈语段或句群修辞的文章不是没有,但写得这样专门,这样深入,这样系统,这样生动有趣,引例是这样的新颖精当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1004宗守云先生曾抓住《导论》中“话语衔接”一章的亮点,提出该书“表层结构衔接与深层结构衔接并重”、“语言本身衔接与语体风格衔接并重”、“零度衔接与偏离衔接并重”、注意到“衔接与辞格”的关系等四大贡献,从某个侧面验证了李先生的称道。在此我们通过王先生细密新颖的分析所达到的实用性角度再作阐述。该章从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入手,阐明句子之间如果语义不能相互搭配,则会成为不相衔接之句子组合,此时如果用于交际便会形成交际短路,影响表达效果,说明了话语衔接的意义。然后详细地分析了话语衔接的结构类型如并列式、顺承式、辐射式及话语连接的方法如词语连接法、语法连接法、语音连接法和辞格连接法等,每一种结构方式及连接方法均有详实的材料予以佐证,实用性很强。如语法连接法,作者将之分为虚词连接法,句子成分连接法和句子格式连接法三种,第一种为大家所熟知,第二种、第三种则为大家所熟视无睹,也为以前的研究者所未提及。而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过去的语法书往往注重说明插入语的作用,如表示消息的来源,引起听话人注意,表示某种推测,表示招呼、应答等,而王希杰先生从话语连接角度来谈,将插入语、复指语及同位语等与不同的句子(甚至语义完全不同的句子)连接在一起,显得合情合理,对于人们造句连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此之后,作者进而再将话语衔接引申到与语体的关系,当然决不忘记谈谈话语衔接的规则与偏离问题,因为规则是彰显其总结的功力,也是让读者方便得其要领的方式,而偏离则是其“三一语言学”理论的支柱理论之一。《导论》在具体的阐述中尽显实用价值特色,举例来说,语体的话语衔接问题学界谈得不多,而这个问题却是那么重要,如何才能使得阐述有用呢,书中说:不同的语体中,话语衔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总的说来,学术科技语体中,要求句子之间的关系必须非常明确,不允许多种解释,于是话语衔接的特点就是,第一,深层结构同表层结构比较一致;第二,尽可能运用有标志形式;第三,有时候.有些学术科技语体甚至采用某些特殊的衔接方式。例如:……(2)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的相一致,[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的肯定。(王朝闻《美学概论》)审美艺术语体中,特别是诗歌中,为了追求陌生化,造成新奇感,往往采用无标记衔接。例如白居易五言绝句《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第一句:树;第二句:人;第三句:柳;第四句:春。这树和人,柳和春,树和人与柳和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情立马人”是诗人白居易本人,那“半朽临风树”是多情的诗人给自己的一个比喻。树和人的关系是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常规的说法应当是:“多情立马人就像那半朽临风树一样”。“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是对喻体柳树的进一步的描写:这树是柳树,这柳树是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栽种的,现在是长庆二年(822年)春,上百年了!当然是“半朽”了。诗人出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到长庆二年正好五十岁了,当然也是“半朽”了。诗人本是感情特别丰富的,而春天又是容易动感情的季节,动情的诗人遇到了多情的季节,遇到了多情的柳树——在中国文化中柳树是最富有感情的树木。这四句诗的关系用散文句法来说,就是:“多情而半朽的立马人,正如半朽而多情的临风树,这树是开元年间栽种的一株柳,现在是长庆二年的春天,它快上百岁了;立马人出生于大历二年,现在正好五十岁。”400-403就这样,通过不同语体话语衔接不同方式的比较,既说明了“是什么”,又解释了“为什么”,同时又点明了表达效果,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对于读者读懂诗歌并在实际运用中真正知道如何表达起到了实质性作用。这一章曾对郑庆君的博士论文《骆驼祥子的句际关系和话语结构研究》产生重要的启发,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在可供借鉴、可资运用方面的实用性。此外,在充分的论证基础上,王先生有精辟的总结:“语法学的研究是从言语的句子到语言的句子,目的是从复杂的句子中寻找到简单的句型句式,建立句型系统。修辞学则从最简单的句型句式出发,研究简单的句型句式是如何复杂化的,为什么要复杂化,怎样复杂化,各不相同的每个具体的句子的修辞价值如何。”(168页),对于修辞学研究者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它开启了修辞学研究的思路,给修辞学研究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为研究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之所以王先生会使《导论》呈现出这三个特色,首先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王先生对于中国经典著作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周易》、《老子》等经典作品作过专门研究,所以在他的《导论》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导论》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来谈辞格,如谈比喻的文化制约、比喻的民族色彩,谈对偶和文化,谈双关谐音双关和双关的民族差异等等,使人能够知晓辞格背后的东西,看似信笔写来,实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其次得益于他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透彻了解与创造性运用以及对词汇、语法的全面掌握与研究。王先生在吃透了外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敏感地观察汉语运用事实,王先生区分了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决非刻意要用到索绪尔的理论,而是要理清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在修辞中的位置、相互转化关系以及要如此转换的理由,显然这是对外国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创造性的运用。一方面,没有对索绪尔的了解与坚信,不会想到这一对概念,另一方面,没有创新性意识和研究的实际需要,不可能将之联系到修辞学的研究之中来。其它的如谈到话语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问题,比喻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问题,双关和话语的深层含义等问题时,精于分析阐述,正是吸取了西方语言学特别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长处,对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理论等料熟于胸,再熟练运用,融会贯通。所以看似轻松而背后有功底,戏剧界流行的“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之语,用在王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上也非常贴切。众所周知,王希杰以修辞学研究著称于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孝感2025年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卫健系统人才引进3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融合创新在研究生培养科研活动中的推动作用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 2025年园林给排水分包合同施工安全管理规范
- 科技产品在线销售平台的数据解读
- 2025至2030年中国光纤通信元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大学生电厂实习总结
- 新学期、新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美食博主合作厨师合同
- 居民区废弃家具清运协议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幂的运算》检测卷(苏科版2024 含答案解析)
- 2025春季开学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5大安全排查一个都不能少
- 威图电柜空调SK3304500使用说书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 雅马哈贴片机_修机_调机的经验之谈1
- 全自动咖啡机基本结构及原理教程课件
- 正负零以下基础施工方案(44页)
- 简爱人物形象分析(课堂PPT)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从业务骨干到管理者(课堂PPT)
- 2018年黑龙江统招专升本公共英语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