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艺术特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主要由《四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会撰写,由赵树里和山药蛋派作家组成。叶圣陶说:“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谢冰心、黄庐隐最初的作品也被茅盾概括为探求“人生究竟是什么”的所谓“问题小说”。赵树理则在1949年就指出:“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十年之后,他又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五四”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跨越了1942年前后两个时代,具有某种代表性。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问题小说研究的深入。首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和“五四”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着某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发生剧烈碰撞,激进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以此反观民族文化的痼疾,树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封建成为时代的一个主题。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将文艺当成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要参与社会、参与人生的改造,成为他们大致相同的文学观。封建文化强化了礼义纲常,而对人的独立价值则采取漠视态度,因此,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时代的作家,必然要探寻人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问题。王统照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的《诗序》中,就对于人生发出了一连串的问号:“人果然是相谅解与相亲密啊!/为何人生之弦音上,都鸣出不合谐的调子?/为何生命是永久地如一叶地飘堕地上?/为何悲哀是永久而且接连着接在我的心底?”《一叶》“虽只是枯了的一叶,却已经刻上了人生的深迹”。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集题名为《隔膜》,正是体现了他对现实人生的隔膜的探求与思索。许地山则把现实人生看作如蜘蛛不停的补网(《缀网劳蛛》)。深陷于中国现实人生的苦恼之中,使他们深深感到文学离不开人生,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都是从对于现实人生的执着与探求开始的。然而,这批作家都是属于知识型的,他们的作品的读者对象都是知识阶层,因而反封建也就只能局限于这个圈子中。1925年左右,问题小说向乡土小说转化。王鲁彦的乡风土风作品《许是不至于罢》在这年发表,废名的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同年由北新书局出版,许钦文等人的乡土小说作品也先后面世,形成一个乡土小说潮流。受到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站到反封建的高度上去审视乡土,对农村的凋敝、农民的麻木发出声声慨叹。但是,他们对农民的同情多于理解,他们的作品也不是写给农民看的。结果是,一方面新旧文化在知识分子圈中激烈交锋,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中,封建文化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赵树理作为后进,从小就受到祖父所给予的“树礼”教育,直至1925年到长治读师范时才真正开始接受西方“新学”。这时,正是问题小说向乡土小说转化之时,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对封建文化在农村的影响了解得很深,一旦有了先进思想的照耀,便力图将它传播给农民。但当他拿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读给父亲听时,父亲却根本不能接受。他痛苦地意识到:“新文艺还是停留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而广大农民呢,和新文艺一点不发生关系,还被制造愚昧的封建迷信、武侠淫荡等等读物笼罩着。”于是他提倡“给农民写东西”,要到“文摊”上去“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既继承了反封建思想,又跳出了小圈子文学的范围,写出了真正理解农民的苦恼与不幸、哀伤与理想,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反封建精神切实地深入农民心田。在反封建的大主题下,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深入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某些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认识价值。“五四”时期的冰心就反映过当时军阀混战、人们遭遇不幸等问题,而赵树理更是紧跟现实生活的发展,《婚姻法》一颁布便写出《登记》,浮夸风一起便写出《实干家潘永福》等。但是,认识价值的强化是在审美价值弱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作家还是赵树理,文学的自觉意识都比较弱。“五四”时期的作家要以文学作为表现人生的武器,“灵感一动,振笔直书”,思想表达直露,赵树理则用文学来担负政治抑或政策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切实地实现了目的,另一方面事实上使作品的美学价值受到损害。其次,在形象的创造上,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作家更注重形象对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使问题的表达更为明白和单纯。由于这一形象是生活中某一问题的载体,所以,这一形象也就成了所代表的问题的名称。如冰心笔下的何彬(《超人》)是“爱的哲学”的化身,王统照笔下的女犯(《微笑》)是美的象征。赵树理则善于给笔下的人物起具有象征意义的外号。但是,形象要具有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具有自身的主体性,才是活的形象。而冰心却让何彬说出了“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这些作者想要说的话,赵树理则在《登记》中让小晚在结婚典礼这样的情境中说出那些批评王助理员和民事主任的话。不尊重人物性格自身的合理发展,由作家任意调动,作品中的人物就变成了概念化的东西。赵树理虽然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但既要以“问题”为中心,又要以“人物”为中心,作为“问题”小说自然只能以“人物”迁就“问题”,形象也就难免单一化、概念化。再次,问题小说多写身边事、眼前事。“五四”时期的作家,生活面很窄,社会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多为表层的,缺乏对于生活感受的深入思考与探究,结果便是作者想靠有限的篇幅和缺乏典型意义的琐事来表达“人生一般的问题”,形成了具体事件与一般论题两张皮的现象。叶圣陶就让笔下的低能儿阿菊仅从女教师的一番抚爱里就达到一种人生思索:“人和人的爱情这么浓郁么?”(《低能儿》)赵树理的小说更是执意于一些地域性现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原型相差无几,缺乏艺术的概括性。例如《三里湾》是写农业社的扩大推动了开渠,《“锻炼锻炼”》则是要解决中农的“和事佬”思想,这就流于就事论事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单薄,不能象鲁迅那样通过阿Q透视出整个国民的精神状态,象柳青那样从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上去把握生活。他们的小说,当时可能因为切合人们的社会心理而受欢迎,却经受不住时间考验,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昔日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已不复存在时,也就情然贬值了。从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和“五四”问题小说的相异之点上,则可看出问题小说的某种变迁。首先,“五四”问题小说作家所做的工作是使外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相结合,赵树理则使这种结合后的新文化民间文化化,从而实现新文学的大众化。“五四”小说作家接受了外国文化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并试图结合对本民族的问题的思考加以传播。冰心就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爱的哲学”,许地山部分地吸取了佛教的人生观。但因为作家的出生、经历、教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只是把外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相结合,使之进入雅文化范围。结果是“五四”运动过去了多年,封建文化却仍在农村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如何使新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这是多次文艺大众化讨论都没有解决的课题。然而,赵树理却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他的创作被冠以“赵树理方向”。与“五四”问题小说那种雅文化风范不同,赵树理的大众化是通过通俗化的手段实现的。中国农村文化落后,只有民间文化才是真正能被群众接受的文化形态。通过民间文化化,赵树理使其作品拥有了一种农民的审美趣味,并发展形成“山药蛋派”。其次,两者对于所展示的“问题”,虽然都理解为“社会问题”,但“五四”时期的作家更偏重于“人生问题”,赵树理则偏重于“政治问题”或者“政策问题”。冰心说:“我由模糊而慢慢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我只想把我所听到的看到的种种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她早期的作品反映的有旧家庭的问题(《斯人独憔悴》);有国家前途和人才的遭遇问题(《两个家庭》、《去国》);有妇女解放的问题(《秋风秋雨愁煞人》、《庄鸿的姊姊》);有军阀混战的问题(《一篇小说的结局》、《一个军官的笔记》)等。她的问题小说具有一种普泛性,而问题面太大,其深入程度较差,不能不给人以肤浅之感。对于“人生究竟是什么”这种大而无当的问题的描述过分表面化了,从而造成理念大于形象的后果。赵树理的“政治向题”或者“政策问题”小说,前期还显得不明显、不自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无疑对他有一种定向作用。在他看来,现实的政治或者政策路线是根据生活提出来的,是正确的。因此,服务于政治并不会使人有“赶任务”的疲累与痛苦,反倒有“遂心如愿,正中下怀的快乐”。但他理解得过于偏狭,以致到50年代后期,尤其是60年代,就表现得手足无措。与“五四”时期的作家相比,他的生活积累极为丰厚,这就使他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生活气息,如果开掘面再广一点,完全可能塑造出更多无可替代的典型形象。但“赶任务”的自我要求束缚了他,使他以形象去迁就理念,从而将生活净化,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片面化、政治化。最典型的是赵树理笔下的爱情描写。《三里湾》中的灵芝面对爱情表现出极端的冷静与理智,经过政治上对有翼与玉生的细致、冷静的对比,最终选择了玉生。她对玉生表白爱情的方式和玉生的欣然接受,都显出爱情问题上的单纯政治性。玉梅要接受有翼的爱情,前提条件也是有翼必须在政治上进步起来。这两组爱情描写实在是“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这种政治角度的审视有时候甚至极端具体化,也染上了“五四”时期小说的某些弊病,使人物变成了现行政策的传声筒。例如《登记》,小晚与艾艾经过种种曲折,终是难成眷属。恰在要重复艾艾奶奶和母亲的命运的时候,《婚姻法》颁布了,人物命运改变了。最后,作者还让小晚在婚礼上批评王助理员和民事主任的作风,让区长把这场婚姻也变成宣传婚姻法的现场会。再次,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都力图揭出病苦,开出药方。“五四”之初,作家们对于问题的态度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不开药方”,这大概是因为看到了问题,还想不出其症结和治疗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们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症结”,又不自觉地开起了药方。冰心的药方是“爱”,庐隐的药方是“恨”,王统照的药方是“美”。由于他们受世界观的局限,开的药方就显得不切实际。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作品的狭隘性时有表现。人们注意到赵树理的情节模式是:提出问题一遇到阻力一组织出面行政命令或其它外部力量的干预一矛盾缓和或最后解决。前两部分相加份量很大,第三部分则属外部嵌入,比较简单,即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化。《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登记》等的问题都是靠组织出面行政命令而得到解决。《三里湾》中的“糊涂涂”马多寿思想并没有真正转变,只是因为村里挑动菊英、有翼分了家,老二又把“刀把子”地献了出去,只好做了一回并非自愿的“光荣入社”。《“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思想也没有转变,只是被人抓住了把柄,又不知道进法院是怎么回事,因此老实做了坦白。作者解决问题的短期行为,实际上使问题更难解决。马多寿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