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题1、东晋初,出身高门士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2、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B.南北民族交融加强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3、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秘绘南齐宫殿形制。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A.胡汉矛盾无法缓解 B.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C.胡汉文明存在交流 D.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4、《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5、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6、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主张“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米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辏,民以赖生”。这反映出唐代()A.政府限制粮食的商品化 B.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C.重农抑商观念悄然转变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7、唐初,民间对吐蕃人“赭面(以赤色涂脸)”、椎髻的妆容比较厌恶,认为其带有明显的夷狄特色,然而到了元和(唐宪宗年号)年间,这竟然成了民间的流行妆容;太宗之前,统治阶层很少参与源于吐蕃的马球活动,玄宗以后,沉迷于马球的帝王屡见不鲜。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A.唐朝军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B.唐王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C.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D.文成公主强大的个人魅力8、下面是唐代639—755年间户口数统计表。对表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年度户口户数年均增长率%人口数年均增长率%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40.000以本年为基数12.351.681以本年为基数高宗永微元年(650年)3.800.00020.4——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10.737140.00016.8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9.741.419.71214.0玄宗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10.246,285.16114.0玄宗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10.148.143,60913.5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11.052,88048813.9A.外贸发展提升人口增长率 B.政局稳定促使人口猛增C.均田制带动农业人口增长 D.城乡之间经济交流频繁9、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0、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之所以被誉为前无古人的古典绘画瑰宝之一,正是由于其在表达画面内容、表现人物造型、环境渲染和笔墨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A.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追求目标B.追求个性,不拘法度,不强调写实与意境C.一改汉代以来绘画的婉约、轻巧之美D.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有生活气息11、唐代著名诗人施肩吾曾写过一首《嘲崔嘏》诗,诗云:“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这句诗下特别有注云:“肩吾与嘏元和十五年(820)同第,嘏尝失一目,以珠代之。”(施肩吾诗及注均见《全唐诗》卷八七一)。这一诗句()A.侧面反映唐代科举考试录取率较高 B.是唐代眼科医学发展史的珍贵旁证C.凸显唐代医学与文学完美碰撞融合 D.说明唐代中后期社会秩序渐趋稳定12、754年鉴真到达日本首都时,安宿王出城迎接,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不久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并决定把过去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材料表明()。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只有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13、“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B.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D.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14、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15、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 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如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材料二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历史的整体看,治世少而乱世多,即使如汉、唐、清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盛世也不过是整个王朝的一个短暂时期。材料一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那一天起,就在谋士张良的策划下宣布了安定社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待到战争结束后,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约法省禁,轻田赋,十五而税一”,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高祖死后的惠帝和吕后执政时期,继续执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在稳定政局的前提下,坚持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使经济逐渐恢复,财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开了文景之治的先声。材料二反隋斗争的亲身经历,使唐高祖和唐太宗对治理国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贞观十八年,太宗告诫太子李治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年间的大臣进谏,也多以亡隋为例,如王珪曾对太宗说“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奢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以上材料均出自《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两朝出现治世的历史条件和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衡量一个时代出现治世或者盛世的标准有哪些,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引用自微博作者《传统心态与行为》(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20、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材料二两税法是在计丁征税无法进行的情况下的合理的财政税收法。自北朝以来,历代朝廷都实行均田制,因而社会上有大批自耕农存在。这批有田产的自耕农是国家租庸调的主要承担者。但自安史之乱后,地主庄园无限制的发展,使大批自耕农成为依附农民,计丁征税的租庸调制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生产和所有制的这种显著变化自然会制约分配机制相应的变化,所以按田亩、资产收税的方法便愈来愈流行。两税法的施行实际上是封建政权在土地日益集中的形势下,对社会产品再分配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是社会经济急剧发展变化在财政制度上的必然反映。它将过去的按丁征税,基本上改变为按资产、田地征税,是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某些变革而产生的新税法。——摘编自齐勇锋等《盛衰交替之际的冲突与奋起》(1)根据材料,概括唐政府为保障租庸调制实施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分析唐代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出身高门士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由“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可知,王氏兄弟并无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可知,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食鱼习俗从讥讽到接纳,说明南北民族交融加强,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北方人对南方人食鱼态度的变化,不能全面反映饮食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北方人对南方人食鱼态度的变化,不足以证明南方经济地位上升,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秘绘南齐宫殿形制”“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主动学习先进文化,胡汉文明存在交流,故选C项;虽然以偷学为由扣留蒋少游可能会带来民族矛盾的激化,但该建议未被采纳,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洛阳城的建筑样式与齐国相同,不能代表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主雅重门族……”,所推崇的都是汉族的名门望族,并将鲜卑八姓贵族地位拔高,如同汉族士族一般有官员选任特权。综上可知,这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是北魏政府对高门士族的界定,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此时北魏的选官制度依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材料所述汉族贵族和鲜卑贵族都属于统治阶级,故这些措施不能缓解阶级矛盾,排除D项。5、答案:A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6、答案:B解析:A项,“限制”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B项,据材料可知,江南宣歙大旱时,观察使卢坦顺应市场规律,不抑粮价,以吸引外地粮商,粮商纷纷携大量粮食涌入,粮多价格就下降,即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故B项正确。C项,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中的一个特例(大旱情况下的特殊应对)不能说明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没有把江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地位对比,得不出“上升”的结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7、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吐蕃的习俗在唐朝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中均不受欢迎,但唐中期以后,吐蕃风俗得到了流行,这是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唐代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排除A项。唐王朝与吐蕃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不存在有效治理的问题,排除B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唐代前期,全国户数和人口数保持了较高的年均增长率,反映出当时政局稳定促使人口猛增,B项正确;据所学,外贸发展对唐代全国人口、户数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据所学,唐朝前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并非当时农业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期的人口情况,不能得出当时城乡之间经济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B解析:B.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题干并没有涉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演变情况,排除D。故选:B。10、答案:A解析:选择A: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即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表现,据此可知,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追求目标。排除B:宋代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排除C: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的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说明该画作具有婉约、轻巧之美。排除D:魏晋时期的绘画在题材和风格上并没有重大突破。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医学发展。二十九个人及第,应该是五十八只眼睛,诗中却说只有五十七只眼,说明有一只眼是假的。“嘏尝失一目,以珠代之”说明人的眼睛失明可用珠子代替,体现出唐朝时期眼科医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原来科举录取率对比,不能说明唐代录取率较高,排除A项;材料中诗句可以佐证唐朝医学的发展,但并未体现医学与文学实现完美融合,排除C项;材料诗句可以证明唐朝医学发展,但不能说明唐代中后期社会秩序渐趋稳定,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可见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交流的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中日开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唐朝之前,排除A项;佛教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排除C项;“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宗教界也很受重视,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可得出,日本的诸多佛学问题都由唐朝来最终判定,反映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印度,排除A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可知,隋唐科举制并非主要的选官制度,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排除A项;帝王很重视科举制度,排除B项;选官制度改革并非流于形式,排除C项。故选:D。1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如何协调边地洛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可以看出节度使的建立,逐步掌控了地方的军事,行政和财政,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节度使设置的背景及过程,未涉及对内地军事的影响,排除A项;“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可以看出对外的征战,边疆并不稳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节度使的设置,并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到)以丁计征。原因: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②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③均田制的实行。意义: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④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得出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根据“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根据“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得出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根据“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得出由以户计征转变为(/到)以丁计征。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行。意义:根据“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可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所学,可得出巩固了北魏政权;根据“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得出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7、答案:(1)结论: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受中央政府管辖。理由:①《旧唐书》记载贞观时期,平定高昌,设置郡县;卜天寿抄本题记表明唐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设置了高昌县。②《旧唐书》记载了吐鲁番辖地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记录了该地的户籍人口、土地等状况。③《旧唐书》记载唐朝平定高昌的事件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八月”;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户籍文书载有“贞观十四年九月”。二者在时间记载上,唐代的年号一致且有延续性。
(2)历史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儒家思想;③推动了民族交融;④促进了吐鲁番地区的开发;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解析:(1)结论: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及材料二“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时期,高昌地区归属中央管辖”的结论。理由: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可知,唐朝平定高昌叛乱,设置机构加以管理;根据材料二“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等信息可知,吐鲁番出土了唐朝户籍文书、文本残卷等文物;二者相互印证,得出了结论。
(2)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可知,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可知,加强了中央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一“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答案:(1)历史条件:开明的君主;政治制度的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对前朝失败教训的借鉴;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或者纳谏等。影响:汉代文景之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汉武帝时期北征匈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等举措奠定了基础;唐代贞观之治为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后世统治者树立了善于反思和纳谏的典范。(2)标准:政治稳定、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科技文化得到较好发展等。借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政治局面,和平而和谐的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促进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需要薪火相传,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又要有所创新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盛世的出现及其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阐释的能力。(1)可以从君主的作用、前朝的教训、政治制度的构建或创新等角度思考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影响则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首先应对比乱世和盛世的不同之处,然后从政治局面、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感受几个方面确立其标准;第二小问则结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平发展的典型特点进行分析回答即可。19、答案:(1)特点:隐为仕服务(仕主隐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素:政治环境;儒家社会责任感;士人的探索反思;佛道思想的融合。(2)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指的是亦官亦隐,与现实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中唐时期政治环境恶化、国力衰弱的背景之下士人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成都西蜀实验重点名校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18周英语试题考试试题含答案
- 中医眼科讲解课件
- 湖北工程学院《专业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语音设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治安管理处罚培训
- 17025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5届高三5月学业能力调研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南华大学《植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2023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招聘2600人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分析化学(兰州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
-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结题报告
- 旅行社运营实务电子课件 2.2 咨询接待和推介旅游产品
- GB/T 22795-2008混凝土用膨胀型锚栓型式与尺寸
- GB/T 19851.15-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5部分:足球门
- GB/T 10095.1-2001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 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执行核查表
- 汽车吊检测保养记录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3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