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2-3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_第1页
《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2-3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_第2页
《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2-3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_第3页
《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2-3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_第4页
《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2-3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岁儿童敏感期《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目录第一节 秩序敏感期01第二节 审美敏感期02第三节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03第四节 空间敏感期04第五节 模仿敏感期05第六节 自我意识敏感期061.了解2—3岁儿童的各个敏感期。

2.熟悉成长初期与儿童内在深入发展的几个敏感期的特点。

3.了解2—3岁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及在此过程中的成长特点。

4.掌握顺畅应对处学习目标内容脉络第一节 

秩序敏感期一、秩序敏感期理论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2—3岁儿童敏感期第二节 

审美敏感期一、审美敏感期的表现二、幼儿审美敏感期应对2—3岁儿童敏感期第三节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一、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理论二、幼儿关注细小事物的心理原因三、观察细小事物与专注力的培养四、幼儿对细小事物的探索需求五、幼儿在室内关注细小事物六、幼儿在室外关注细小事物七、在大自然中提升幼儿的观察力2—3岁儿童敏感期第四节

空间敏感期一、空间敏感期理论二、幼儿获得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三、幼儿感受细小空间四、幼儿对隐蔽空间的探索五、游戏让幼儿充分感知空间2—3岁儿童敏感期第五节 

模仿敏感期一、模仿敏感期理论二、应对模仿敏感期实践2—3岁儿童敏感期第六节 

自我意识敏感期一、自我意识敏感期理论二、幼儿自我意识的确立三、幼儿自我的发现和诞生四、幼儿的占有欲2—3岁儿童敏感期第一节 

秩序敏感期一、秩序敏感期理论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2—3岁儿童敏感期一、秩序敏感期理论婴儿的这种安心是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的,任何让他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感觉的变化,都会给他带来焦躁不安的情绪。随着成长,婴儿迈进幼儿阶段,物品的位置、特定物品的归属、做事的顺序……这些都将慢慢成为幼儿更为关注的内容,任何不符合其内心所想、不符合其所期望的秩序,都将引发他的不满。秩序感可以让儿童认识到每样物品在环境中的位置,记住每件事情从发生直至完成的顺序。秩序感的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方面支配他”。一、秩序敏感期理论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体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奏和谐等都是秩序的表现形态(如图3—1所示)。所谓秩序感,就是人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一方面表现为由和谐、有序所带来的一种愉悦、兴奋和舒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当人处于混乱、无序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急切改变的情绪体验。案例3-1

老师发现一个叫贺贺的孩子最近表现得有点与众不同,一天吃午饭时,老师原本已经把鸡蛋羹、青菜、鸡肉丸都放在了贺贺的餐盘中,可是他不但不吃还死死瞪着老师,后来见老师没理会他,他干脆倒掉了饭菜。在老师诧异的目光中,贺贺直接走到了老师面前,理直气壮地说:“我要自己选。”说完,他指了指鸡蛋羹、青菜、鸡肉丸,说:“我要这个、这个、这个。”老师这才明白,原来贺贺生气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按照他的意愿让他自己选择。

经过观察,老师还发现,贺贺每次休息之前,都要将桌子上自己的东西一样一样地装回书包里,等到用的时候,再一样一样地拿出来。中午睡觉的时候,如果是老师给盖上的被子,他一定会要求拿掉被子,然后自己再重新盖一遍。

老师在与贺贺的妈妈交流过程中发现,贺贺在家里的时候也变得与之前不太一样。比如,回家之后,即便天色暗淡,也不让妈妈开灯,因为之前回家时客厅的灯是灭着的;吃饭的时候,如果别人坐了贺贺的位置,贺贺便不愿意再坐到餐桌旁了;在哪里拿的东西,必须要放回到哪里去;做某件事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等等。

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贺贺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对秩序的要求不断提升,如果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变得非常痛苦,以哭闹来进行抗议,并要求恢复原状。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一)确定事物的“主人”(三)建立内在的秩序感(二)归位行为(四)各种重复行为案例3-2

爸爸出差了,家里只有妈妈和两岁的女儿。晚上临睡觉前,妈妈抖开了爸爸的被子,说:“今天晚上我们盖爸爸的被子睡觉好了。”可是女儿却不高兴了,小嘴一撇,带着哭腔说:“不行!不行!爸爸的被子!不能盖爸爸的被子!”

妈妈问道:“不能盖爸爸的被子吗?那妈妈盖哪个被子?”女儿小手一指旁边的被子说 :“那个是妈妈的被子。”然后又指了指一个小被子说:“这个是宝宝的被子。”

妈妈这才说:“妈妈要盖妈妈的被子,宝宝要盖宝宝的被子,所以不能盖爸爸的被子,是不是啊?”女儿赶紧点头,接着起身把已经抖开的爸爸的被子又放回到了爸爸经常睡觉的那一边,虽然一团乱地堆了过去,但她却为自己重新确定了被子的归属问题而感到很满意。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一)确定事物的“主人”确定事物的主人并维护这层关系,是儿童在秩序敏感期中一个很明显的行为,他们不希望这层关系出现混乱,否则便会通过各种举动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干涉,或者自己主动“出击”,让他眼中的秩序恢复如常。儿童此时的任何一种干涉都不带有恶意,只不过是他在保护自己的快乐与安稳。而且,越是熟悉的环境,幼儿对秩序的需求也就越强烈,他对物品的归属问题也就越是执着。这时候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最好尊重幼儿的这种感觉,让各种物品物归原主,如果实在有需求,可以向幼儿讲明白,让他知道虽然物品暂时被他人使用,但归属权还是没有变的,以此来安抚他不安的情绪。案例3-3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一项试验。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他将一样东西藏在了一把椅子的椅垫下。接着他让孩子走出房间,而他则立刻将那样东西从椅子的椅垫下拿了出来,转而放在了这把椅子对面椅子的椅垫下。然后他又把孩子叫了回来,让他寻找那样东西。

皮亚杰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在第一把椅子的椅垫下没找到东西,就能在另一个椅子的椅垫下找到。但是孩子的表现完全与他所期望的不同,孩子拿起了第一把椅子的椅垫,发现没有东西之后便对皮亚杰说:“没有了。”之后再没继续寻找。

皮亚杰接着重复了试验,并让孩子看着他将东西换藏到了另一把椅子的椅垫下。可孩子还是和第一次一样,只是找了第一把椅子的椅垫下之后便说“没了”。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二)归位行为各物归于各位,各个物品有其自己固定的位置,这也是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幼儿的一大强烈“要求”,他认为这种情况是理所应当的。位置在短时间内是不能被更改的,或者不能在幼儿不知道的时候去更改,否则他的秩序感就会被破坏。任何不在他所认知的原位上的物品,都会让他格外在意,因为这些改变给他带来了不安全感。图3—2即为“有秩序的摆放”。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三)建立内在的秩序感幼儿的秩序感分为外部的秩序感与内部的秩序感,外部秩序感与他所处环境的体验有关,而内在的秩序感又称为“内部定位”,不仅能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也能让他意识到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内在的秩序会让幼儿默认做事顺序,不管是简单的诸如“喝水先拿杯子再拧杯盖”这样的事情,还是复杂的类似“穿衣服一定要从上衣开始穿,接着穿下衣,然后穿袜子,最后再穿鞋子”这样的事情,幼儿会在看过几遍或者经历过几遍之后就确定其顺序,不能被打乱,不能被代替,不管是他自己动手还是有旁人帮忙,都要保持秩序,否则他就会瞬间变脸。案例3-4

原本的保姆请假离开家一段时间,另一位来顶替的保姆若要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抗心理,每次洗澡不是哭泣就是挣扎,甚至还想要逃跑。尽管顶替的保姆做了很多事,试图让孩子高兴起来,但效果都不明显,也依然没有改变孩子厌恶她的事实。这种情况直到原来的保姆结束假期回来,孩子才恢复平静并且再次而明显地喜欢上了洗澡。

得知情况的原来的保姆经过观察发现,后来的保姆给孩子洗澡的动作顺序与她的顺序是不同的,这让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发生了混乱,所以他厌恶的不是第二个保姆这个人,而是她错误的洗澡动作和顺序,因此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才把她当成了坏人。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四)各种重复行为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幼儿不仅对物品位置有强烈的“执念”,同时也会对做同一件事情“乐此不疲”,也就是会出现各种重复行为。他们会通过不断重复某种顺序的工作,来建立起肌肉的运动秩序。另一层意义上的“重复”,则是指幼儿会对他人代替完成的事情表现出不满,就如案例3—1中的贺贺一样,老师给他盛好的饭菜他表现出拒绝,非要自己再重新点一遍,但实际上这件事情原本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太大改变,事情的结果只不过变成了“幼儿自己主动去做”而已。这种出于幼儿主观意愿的“重复”,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他人帮忙做好”这个过程,也是幼儿对内心秩序的维护与追求。二、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明显表现(四)各种重复行为秩序敏感期中,幼儿会希望有更多的事情能通过自己的手来完成,任何人的代替或者帮忙,都会对他内心的秩序造成破坏。这也就是在提醒周围的成人,幼儿内心建立秩序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他足够的行动自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除非必要或他的确需要,否则不要擅自伸手干预,这也将有助于幼儿内心秩序感的建立。同时,也要理解此时幼儿的心理,不要强硬地破坏他的秩序,也不要对他所要求的秩序不闻不问,尊重他此时对秩序的要求,满足他的秩序感,也能给他带来身心上的愉悦,减少不必要的哭闹与训斥。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一)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室环境(二)科学安排教育活动12345(四)理智应对秩序被破坏的情况(三)培养幼儿养成有序的习惯(五)教师的自我行为规范约束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一)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室环境教具的摆放、图书的整理、玩具的归类等都要井然有序,按照区域予以不同划分,确定合理的摆放顺序,用规整的视觉感觉来让幼儿建立起视觉上的愉悦与对事物的美感,以此来体验秩序感。另外,也要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保证他们对秩序感的美好体验。如图3—3所示。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一)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室环境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二)科学安排教育活动比如,某幼儿园中每种教具都有科学规定,只配备一套,意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中体会秩序感。一旦出现几个人同时选一种教具的情况,他们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焦躁的情绪以耐心等待,等到别人使用完毕之后,自己才能继续使用。同时,幼儿需要学会自己独立操作,不能打扰到其他人。教具使用完毕后,还要有意识地将其物归原位。通过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逐渐学会等待,学会有秩序地学习与生活。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三)培养幼儿养成有序的习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着重加强培养,促使幼儿养成做事规范有序的好习惯。比如,给幼儿日常使用的水杯、毛巾、小床等物品做好标记,这个标记可以是幼儿的名字,也可以是不同的蔬菜水果或者花朵图案,有标记是为了保证他们不会错拿乱用他人物品,并保证在使用完后他们能完好地物归原处。这便是让幼儿体会按秩序收放物品的好习惯,长久下去,这会在幼儿内心形成良好记忆,从而促进他们秩序感的养成。同时,在进行日常游戏或其他活动时,也要教他学会遵守活动规则,通过暗示、提醒等方法来引导他从无序走向有序。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四)理智应对秩序被破坏的情况如果这件事的做事顺序是可复制的,或者说是可以重来的,且对其他事情没有产生严重影响的话,那么当幼儿表现出不愉快并有强烈反对表现时,可以让他顺从自己的意愿再让事情重新发展,或者允许他按照自己的顺序再做一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重复”,当他内心的秩序感得到了满足,情绪自然会恢复如常。但如果这件事的做事顺序是不可复制的,这个结果是不能逆转的,或者说如果重新来过就将影响其他事情、造成严重结果,这时的处理就要慎重一些了。面对幼儿不愉悦甚至是崩溃的情绪,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安慰,简单地劝说“别哭了,以后再如何如何”,效果其实并不算太好,因为这种说法只是在强调以后,幼儿不会意识到以后如何,他关心的是当下自己感到难过这件事。教师一定要认同幼儿的情绪,尊重他内心的秩序感,再给予适当的安慰,这会有效得多。案例3-6

3岁的孩子最近热衷于一件事,帮助下班回家的妈妈刷带饭的饭盒。如此一连好几天,孩子做得乐此不疲。但有一天,爸爸顺手帮助妈妈把饭盒刷干净了,孩子看见了,立刻哭闹起来嘴里一直说着:“爸爸把饭盒刷了,爸爸把饭盒刷了。”爸爸觉得头疼,认为自己刷了饭盒又不是什么错事,还觉得是孩子在无理取闹。

妈妈却走过来蹲下身,看着孩子的泪眼柔声问:“你感觉不舒服是吗?”

“嗯!”孩子流着眼泪点点头。

妈妈又慢慢地说:“爸爸把妈妈的饭盒刷了,你觉得不开心是吗?”

“嗯!”孩子继续点头。

妈妈接着问:“你想和妈妈一起刷饭盒是吗?”

“嗯!”孩子又使劲点了一下头。

妈妈张开双臂并说道:“妈妈知道了,来,妈妈抱抱。”

孩子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抱起孩子,说:“明天妈妈的饭盒留着,不让爸爸刷了,明天我们一起刷,好不好?”

孩子答应了下来,声音已经不再那么悲伤,虽然还在流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