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20每小题2分,2140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唐代【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从题干中“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知该“突破”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答案为B;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CD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不是“突破”,排除。2.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常熟一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养鱼、养猪、种植不同果木蔬菜等多种农业经济,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排除A;地主雇用乡民,乡民并非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并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获利丰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排除D。3.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A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B错误;烟草是由美洲传入我国的,材料反映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不能说明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来源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4.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A.政府鼓励农民开屏荒地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康熙二十四年到道光年间,清代全国耕地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可以看出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故C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发展,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措施,A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康熙、乾隆,还涉及到道光,也没有体现康乾盛世,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清代全国耕地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没有涉及高产作物对抗灾有作用,D错误。【点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在明代引进中国,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对于养活更多的人口,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5.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濒江沿海棉区、太湖周边桑区、苏南浙西山区木茶产区。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B.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C.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D.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为明显,故D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移到南方,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专业区域的出现,不能的出交通网络发达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C不正确。6.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简化了赋税征收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所述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但这是其客观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一定减轻农民的负担,广大农民仍有沉重的赋税负担,排除C项;材料所述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这是其客观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7.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沙的楚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A.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 B.农业生产范围拓展 C.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可知,春秋晚期的铁农具已经运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南方和北方古墓均发现有铁制农具,优劣高下无法区分,排除A;材料仅涉及农业工具的问题,不涉及农业生产范围的变化,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才刚刚兴起,不可能马上就走向成熟,排除D。8.在1815至1835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把在印度生产的棉布运到中国广州试销,却经常赔本,而且销售量也很小。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应是A.印度是英国完全的殖民地B.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清朝对进口商品课以重税D.中国传统经济的顽强抵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此1815至1835年间,东印度公司几次把棉布运到中国广州试销,却受到很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选D项。印度是英国完全的殖民地、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对进口商品课以重税客观上对印度棉布在中国的销售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9.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成年男子纳绢或布代役,后期实行两税法,要求农民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等,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A项;唐朝政府并未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小农经济不断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C.新兴地主阶级壮大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盛行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允许土地买卖,而故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不准确;据上分析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的频繁,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B、C错误。【点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奴隶主土地所有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先后形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这三种土地私有制的共同特点是农业劳动者和土地占有者相分离,劳动者无地,有地者不劳动。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处于对立地位,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此外,虽然也存在着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农民的私有土地,但往往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对象。11.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使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意在维护土地私有制度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盗律》《法律答问》均在土地私有权属上有明确规定,并设立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侵占私有土地行为,故C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开始出现合法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秦朝法律对侵占私有土地的处罚,不能说明秦朝厉得严刑峻法,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12.《诗经》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中有“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等记载。据此,对井田制理解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 B.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C.孟子主张恢复商周井田制 D.“私田”是井田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说下雨的时候照顾公田的同时照顾一下私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反映的是劳动者义务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说明井田制下公田和私田是共生关系,即“私田”是公田的一部分,D正确;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而非崩溃,排除A;题干与井田制性质无关,排除B;孟子只是对井田制的描述,未反映其主张,排除C。13.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C.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铸币用工程序的严格规定来看,说明宋代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故答案为A项;铸币权属于国家,不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排除B、D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工序,没有反映规模,排除C项。14.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A.生产由官府垄断 B.标准极高不计成本C.产品到市场销售 D.管理严格技术保密【答案】B【解析】【详解】“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5.据《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这A.增强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B.导致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丧失C.一定程度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D.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冠冕弁帻之工,九月”体现了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对传授技术的规定,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投入市场,因此不存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是在于明朝中期以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工匠的政治地位十分低下,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工匠政治地位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16.《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A.手工业管理严格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是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故本题答案选A项。B、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排除。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17.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是夏商周时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盐铁专营”,由国家来垄断盐和铁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物品经营;“漕运制度”,国家控制着全国的粮食贸易;“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体现都是官营手工业。综上,这些专有名词基本都体现了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故选C项。“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都是国家政策,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商业,无法体现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官营手工业,不涉及民营手工业,无法提现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故排除D项。1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市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9.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朝野率皆用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产量高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商帮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A正确;白银是美洲等地通过贸易形式流入中国,B错误;经济作物种植不是导致材料中白银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C错误;商帮的兴起是材料中现象的影响,不是原因,D错误。20.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大运河的开通【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饮食传入长安城,主要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导致,C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西域传来的食品”信息不符合,B和D错误。21.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活跃,C项正确;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没有放弃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D项错误。22.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A.抑商政策废弃 B.中外交往频繁C.商业贸易繁荣 D.边疆治理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知,这描绘了唐朝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策,唐代也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有: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城镇商业呈现繁荣,①②③正确,故选A;闭关锁国政策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现象,④排除,故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24.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60:40天禧五年(1021年)40:60熙宁十年(1077年)28:72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25.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B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D。2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等文化成果输入中国,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放互通有无,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的“世界领先”,A项错误;多元一体不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B项错误;“官府主导”朝贡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27.汉武帝时,将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一举措A.解决了国家财政危机B.是抑商政策的反映C.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D.意在维护小农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措施限制了民间商业的发展,是统治者抑商政策的反映,B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连年对外战争和奢侈享乐,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仅从盐铁官营一方面是无法解决的,A选项排除。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汉武帝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选项排除。28.河西走廊的许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当时的钱币,其中有汉半两、五铢,王莽货泉,唐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金朝正隆元宝,西夏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和皇建元宝,北宋及南宋钱等。由此可见,由汉至宋A.河西地区是中国的商贸中心B.东西方交流推动了西北繁荣C.历代政权以开发河西为重心D.河西走廊上各民族交汇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汉半两、五铢,王莽货泉,唐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金朝正隆元宝,西夏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和皇建元宝,北宋及南宋钱等”可知,河西地区汇集了我国从汉至宋各时期各民族政权的货币,这是当时各民族经济交流的证据,说明河西走廊上各民族交汇融合,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河西走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我国各朝代各民族的钱币,只能说明河西走廊上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无法说明河西地区是我国商贸中心,故A选项错误;河西地区汇集了我国从汉至宋各时期各民族政权的货币,说明该地区各民族频繁交流,无法得出东西方交流推动了西北繁荣,材料没有强调东西方的交流,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河西地区出土的各朝代各民族的钱币,无法说明历代政权对河西地区的开发,故C选项错误。29.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其中列举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年份国家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美国其他总计

公司船港脚船1751732421

1917801212—433

3417872933352225811792162323116557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英国在中西商贸中有明显优势C.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中属于英国的船只最多,占绝大多数,说明这一时期英国在中西商贸中有明显优势,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的进出口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英国造船业状况,排除D项。30.如表是北宋时期财政收入统计表。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年份财政总收入农业税比重工商税比重9773559万贯65%35%10215723万贯48%52%10777070万贯30%70%A.农业生产发展缓慢B.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从977年到1077年工商税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城市的形成,草市、夜市等商业活动活跃,以及商业发展的政策的促进,结合选项为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答案为D。联系所学宋代的土地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A错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之所以能发展迅速得益于宽松的环境和政策,即B包含于D中,因此B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显示的时间是北宋,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南宋,C错误。31.明末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一个明朝徽商将一官僚家女子“认做点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还写了一些商人家庭成员进入到官僚队伍之中。该小说内容反映出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B.从事商业需要寻求权势保障C.官商勾结恶化了社会空气D.官商间的政治诉求趋于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人往往通过对于官员们的经济资助或者联姻以取得与官员结盟,以作为自身经商的权势保障,故选B项。材料表明商人地位有所变化,“空前提高”夸大了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商人群体的活动,而非官商勾结,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商人的活动,无法体现官僚的诉求,故官商间的政治诉求趋于统一结论错误,排除D项。32.宋末,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准之”,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泉钱,复买物归售”。这说明A.江南市镇上各类商品的交易规模大B.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为主C.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D.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购买……生活用品”“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粜钱,复买物归售’”等可知,江南市镇上的佃户用米来换取生活用品,店铺将这些米转运到城市卖出,然后再换取商品贩卖,这说明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故选C项。从材料看不出商品交易规模大,只能看出生活用品种类多,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粜钱,复买物归售’”,非以物易物,可排除B项。“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不能体现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排除D项。33.据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下广州,战乱中来自中东的回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等死于非命者达十几万人。另有学者估算当时寄居广州的海外各国商人总数有12万之多。据此可推知A.广州是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心 B.中央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C.广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城市 D.中东商人在宋代大量进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乱中来自中东的回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等死于非命者达十几万人。"、“当时寄居广州的海外各国商人总数有12万之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广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城市。材料正是反映广州作为海上丝路重要城市的情景,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广州是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心,故A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海禁"政策,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唐朝,而不是宋代,排除D。34.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尽事奢华也”。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盐铁贸易完全向民间开放 B.工商业市镇江南地区大量兴起C.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D.淮扬率先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尽事奢华也”,扬州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完全向民间开放”,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扬州一带,排除B项;区域性商人群体主要指晋商、徽商、闽商等,排除D项。35.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这表明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 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 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答案】C【解析】【详解】官府干预民间与西人之间的赠书等活动,“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反映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等观念阻碍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C正确;闽省渔户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是一种合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A排除;渔户与西人之间“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并没有损害国家主权,B排除;“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强调的是清政府对正常的民间与外商交流的限制和否定,D排除。故选C。36.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