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_第1页
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_第2页
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_第3页
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_第4页
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全貌发展简史急救法规意义概述引

言内容中央卫生部发文1980年10月--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1986年7月--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成立;1995年4月--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一、院前急救定义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公众的自救互

救和专业人员的医疗救护。后者又包括

受理呼救、现场急救、快速转运和途中医疗监护等。

二、

灾难和灾难医学

定义

灾难是指各种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它是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的

总和。灾难医学是研究人为或自然灾难与人类生

命和健康的关系,各种灾难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

影响及其规律,并寻求有效的灾前医学准备和灾

后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的科学。三、

院前急救的特点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而复杂;智力和体力相结合;对症处理为主。四、

基本职责为市民提供日常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重大灾害性事故(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国际、国内各类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医疗急救保障。重要任务的医疗急救保障服务。急救知识的普及。五、

功能定位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减轻病人痛苦,稳定伤病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快速、安全转送病人。六

、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构架·在行政上隶属各级政府的卫

生行政部门,为公益性非赢利

性医疗机构。·

已初步建立了省、地、县三

级,大中小城市的急救中心或

急救站。现

状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模式·英一美模式是以现场对症处理为主,主要由EMT

(急诊医

疗技术员)或Paramedics(辅

助医务人员)履行现场急救任

务。一现

状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模式·法—德模式是送医生和技术到现场,希望在病人到达医院

前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护,救

护措施主要放在现场。一现

状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模式·

中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总体

上与英美类型相似。但中国

院前急救服务普遍配备医务

人员随车,在对病人诊断、

救治上,与英美相比,显然

更为有利。一现

状基本构架和模式基本模式·我国院前急救大体上可分为特大城市模式和中小城市

模式。·分上海

北京

重庆广州其他一现

状本市服务体系市、郊区(县)二级共11个院前急救医

疗机构,共近40多个急救站(点)形成

网络形成了“统一指挥、区域调度、分散布

点、就近救护、快速转运”的运行模式城市上海东京面积(f)63401750人口万13491147出户车次数105364511,000值康炉车辆56198救护分站23198平均应时间分11.35差距和发展道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急救网点急救半径

反应时间

车辆装备

服务规范上海和东京两成书完前急救概况对

1

9

8

)甚

站北站

区闸现

站实

电浦站

静安站

南而站

区区称上

图2

0

0

2

3

月中原站杨红宜山枚站行e普院站新犟站区大

站区利

站兽长学5

济区杨涌

站松工心汇浦东站站N中新东区区区-山WE1七、院前急救要素*通讯有线通讯系统上海建立了“120”作为院前医疗急救统一的

专用呼救号码无线通讯系统全市建立了统一的800兆无线通信网络·GPS

卫星定位与GIS

电子地图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120”呼救电话、呼救地址的自动显示系统通话过程中...10:31:43等待受理待命中车锈列我电话调度调度派车转中心急救姑车号车型司机工作状志返回时匝高宜山站4-86056普通车张伟军站内待命0:31:260.1大华站A-T2074普随车章俊途中待命0.95八五站L-T2070监护车杨根明途中符命3.15八五对8-41769普通车汤培敏途中待命4.02静安站8-40392监护车黄华林途中待命6.18同济站4-86048昔通车钱正华途中待命7.58呼救信息自动登录、排序及受理电话录音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呼牧电话

64838313迟缓放车录音号

020416230002往救地点类型

回车

转分中心医院列表名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田林地段医院市六医院加玛刀医院市八医院等车地点送往地点

南者姓名和州路486弄章近宜山隔师大医院平器吉电话正常急搜往执地点路名

4

9

5

1

2

3

0

2

至靠近路名宜山路待命中车轿列表车转数目:9要车性质呼技类型患者人数

国籍主诉病情甲风

教人

陈通话过程中...10:31:43调度派车等待受理电话调度联系电*救护车辆目前全市专门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辆近200辆。根据急救对象的不同病情,划分为急救型与普通型两种,配置不同的急救装备。.要求快速、安全是对急救运输的基本要求,其他还有

舒适、平稳等。救护车应具备加速、制动性能好,避震、稳定性能好,

密闭性能好,空调好,省油等要求。救护车车队要保

持90%的完好率。*医疗设备普通型救护车配备有:氧气袋、氧气瓶、麻醉喉镜、简易呼吸器、吸引器、血氧饱和度仪、12导联心电图机、快速血糖仪、颈托、负压式骨折固定垫、软担架、普通担架车监护型救护车还配备有:自动呼吸器、心电监护除颤器、铲式担架、升降担架车福田FCP-2155三导全自动中英文分析心电图机荣耀警学低露有限公司

上海聪培虑和挂树维修站

中征育楼401-402宜上海市建县中路10蔬电2/p>

弄0214677441山F0721610*救护人员基本条件

要求大专或本科,有执业医师证书,热爱本职。男性为主,身强力壮,反应敏捷,良好医德。医术全面

掌握的基本理论。

BLS

徒手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除颤、起搏术、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吸引、供氧术、催吐术、静脉输液、注射术、接生术、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规范诊治

标准化的规范诊治不仅有利于提高急救质量,对解决医疗纠纷也有重大意义。*合理的分站布局市区有24个救护站点,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10分钟。先进国家的大中城市平均

急救反应时间约5分钟。女

点*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上海市民自救互救知识十分匮乏!万人调查结果(中国急救医1997,17(4):51)对“120”电话知晓率:55%;知道昏迷需通畅气道者占18%;搬运高空坠落伤正确率占48%;对煤气中毒、触电、溺水现场急救错误回答为8%人群中接受过CPR培训者占5%。结论:大力普及急救知识,才能提高院前急救水平!1995年起,上海市急救中心与同济大学合作,率先在大学生中普

及和防灾和急救知识,深受师生欢迎。目的:参与减灾活动

国务院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中提出,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

向社会提高全民减灾知识水平。

"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等。提高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前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发挥第一

“目击者”的作用。学会自救互救本领

最大限度降低由灾害或危重病人引起的伤残

率和死亡率。急救中心和高校合作普及急救知识内

时讲课

作灾害的分型和特点2国内外灾害流行病学

4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4参观上海市科普馆

4地震、火灾模拟演练和救灾技巧

4灾害现场成批伤员的分流

2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33气道异物现场急救1

1四大技术操作

2

2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2常见中毒现场急救

2考试

4总计

30

10课程设置原

实用有效,教练结合。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自救互救。大学生急救培训课表·课程特色科学性和专业性相结合

专家论证,参考美国EMT

课程,有关公

众的自救互救培训内容定课程内容;全电脑多媒体教学

经电脑软件编排,配以丰富照片、图形、表

格及声音资料,辅以教学光盘;理论和操作结合

鼓励学生动手,内容有灭火机应用、安全逃生、

CPR-BLS、外伤四大技术等;参加随车救护实习

以增强现场急救的概念,增加急救的感性知

识。·成果该课程已成热门选修课

国内首创,社会反响极大,得到教育界和急救专家的重视和肯定。报名选修学生数逐年增加1997—2002年报名同学统计数年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数

72

172

250

560

616

6482000同济、体院、外国语

财大、海运、理工年

1997

19981999校

同济

同济

同济2001另加复旦、水产

电力2002再加上应用

技术学院1997—2002年学生来源统计正式课本已出版

在原来基础上,总结经验,充实提高后,同济大

学和急救中心合作编写了“突发灾祸及现场急救”。

该书内容新颖、

图文并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写序,中

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副主任委员蒋健作书评。社会效益

课程内容“一石击起千层浪”,影响面大。上海东方电视台专程采访,并拍摄“气道异物现场急救”一节,

在20、33频道多次播放;1998年,东方广播电台闻讯同济大学开该课后,连续组织十讲

现场急救知识,向全市人民宣传普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每周5向全市市民宣讲该课的急救知识;因建设中学、继光中学等邀,向学生讲述交通事故、精神打击、灾害预防等知识,深受学生欢迎;因100余家外资企业邀请,本人讲述了该课程中部分急救内容,深受欢迎。发聘书仪式兼职教授证书聘字(01)056号兹

同济大学兼职

聘期二年。严谨

实团

新三

6

0

-

月聘书十

日目前上海救护类型航空救护。跨省救护;市内救护八院前急救发展方向和前景急救法尚末制定,但地方法规陆续出

现;国家和当地政府对院前投资逐年增加;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第一环,日

益受到重视;各大城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逐渐接

近于先进国家水平。一

灾害定义灾害是指各种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它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总和。二灾害和突发事故的特点破坏性、大多为突发性;已超过受灾社区的自救和承受能力,如地震、洪水、台

风、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故是指在瞬间发生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灾害造成的破坏和范围远比突发事故要大,而突发事

故超过本地区甚或本单位救援和承受能力时,也可称

灾害。三突发事故分类一般事故

伤亡人员在五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或伤亡人数不再增加。重大事故

伤亡10人(其中死亡3人以内)以上,事故

有或有可能发展趋势,或伤亡人数有或有可能增加。特大事故

伤亡10人(其中死亡3人以上)以上,事故

有发展趋势,伤亡人员还在不断增加。四上海市灾害突发事故概况表1

1949~1999年上海市各类灾害人员伤亡不完全统计灾

次数(起)

伤交通事故

难以计数

19391

286117火灾

31101517

1053地震

19

3

92龙卷风63

154

2092台风

39

1932

580雷击139

11786大雾

66

23

121暴雨117

32

105空难

3

42

71合计

22211

290317资料来源:上海市地震局、消防局、气象局、交警总队、虹桥机场、灾

害防御协会、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等组织领导及职责成立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现场救援领导小组(下简称

领导小组),由中心党政、车管、急救、通信、药械、

行政办负责人参与。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事故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事故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五应付灾害突发事故的准备工作2灾情汇报制度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护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立即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局职能部门报告,内容包括:灾害或突发事故发生的灾种、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灾情;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准备送入医院的伤员数和伤情,要求医院腾出的床位数等。3

年辆和装备

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时,应有足够的车

人员、急救设备和药品保证。指挥车内有有无线通讯设备,GPS

装置;由领导小组大员通过有无线电指挥和调度现场医疗力量、调配车辆、医

务人员和其它急救器材,并与中心调度室保持通讯联系等监护型救护车车内的急救设备相当于一家医院的急诊室

可称流动ICU,

主要功能是对危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和监护;可由一名医生、

一名护士和一名驾驶员组成。普通型救护主要功能是对一般病人对症处理,并及时转

运病人。车内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出车数量以现场

伤员多少而定,

一般由临近分站、中心机动班或呼叫临近

的郊县救护分站出车。注意点:救护车应停在交通方便之处,车与车间应有一定距离,使车辆能顺利调头。夏天尤其在烈日下应开空调,冬天需保持车箱内温暖。同时,检查救护车油箱、水箱、电屏,以免缺油、缺水、缺电。六现场救援1现场组织和指挥现场指挥凡灾害和突发事故的现场医疗救援工作,统一由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指挥调度范围

实行全市(含区、县)院前急救力量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图1)。区县赖护站

赖炉分贴现场指择

赖炉车图

1

炙发性夫击事故院场医疗数址指耗两度示意图

注:图中直结足单向指挥,虑装为双向通讯。上海市医疗

新护中心大击事故现场市卫生局+密车程序就近分站(区、县救护站)、就近区域内的值班救护车和

值班急救人员。中心(区、县救护站)机动救护车、备用救护车和机动人其它区域救护车和急救人员。1)伤员检伤和分类检伤就是按伤员伤情的轻重程度将伤员分类,而分类

则有利于合理施救和转送分流。伤员分类站点应设在

离伤员较集中处,并靠交通要道,便于转送。检伤分类目的在于:维持伤病员的心跳、呼吸、脉搏、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通畅呼吸道;减轻痛苦,对症

处理;实施初级心肺复苏和外科四大技术;使伤员分级转送,或向专业性强和当地三级医院转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3现场医疗救援·现场应变原则

可用四个C

字表示。C

COMMAND

指挥可由权威的医疗管理或行政人员负责(例卫生局长,当地主

管的付市长等),指挥现场的临时变化;C

CONTROL控制即由指挥人员控制和调配现场救护人员、单位、药品、物资

等,以求发挥最大救护功能和效益;C

CO-ORDINATION

协调统筹和协调各参战人员和单位之间的现场救援工作,必要时

应有公安、消防、治安、军队、学生等参与,以减少混乱和差错;C

COMMUNICOTION

通讯保证通讯灵敏、畅通无阻。确保指挥、控制、协调工作能有

效地进行。对现场最新情况、伤员数量和伤情变化、可动用的医

疗资源等,经通迅速传递至各有关人员。以利各方人员统力合作,

共抗灾情。①

成立分类小组由接受过分类训练、有检伤经验的主治医生职称以上的临床医师和医疗管理人员组成,

一般以3-6人为宜,可视现场伤病员量随时增减。分类组应有红十字明显表标。进入现场的指挥员、急救人员均应穿戴统

一的急救服、臂章和胸章等。急救服最好用黄色,醒目,易引人注意。②

分类标准按伤员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如下四类:●重度

危及生命体征即危及呼吸、循环、意识者,如窒息、大出血、严重中毒、休克、心室颤动等;●中

伤情比重度要轻,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

,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如单纯性骨折

、外伤出血、眼伤等;●轻度

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正常,可步

行,症状较轻,

一般对症处理即可如一般挫伤、擦伤●死亡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当出现伤员叫喊、呻吟和拥挤时,应专人指挥和维持秩序。将伤员在指定地点安置下来。要注意大声叫喊的伤员不

定是重伤员,而无声无息的伤员切勿可遗留。③分类标志对伤员分类结果的标志物或伤卡,用于传递分类信息,避免分类本身及救治、后送各项工作环节中的重复或遗漏。标志物可用红、黄、绿、黑不同颜色的布条、塑料板或

不干胶材料,分别代表重、中、轻、死亡四种不同伤情,以5×3或5×4cm

大小为宜。可挂在伤员上衣口袋、钮扣或

手腕等醒目处。在伤卡上主要填写编号、姓名、性别、年

龄、受伤部位、受伤性质、受伤程度、已给药品名和日期等。伤

卡号码

姓名

性别年龄

受伤部位受伤性质

已用药品

日期注:外框按伤情轻重,分别印上不同颜色。2

现场急救原则①

顺序

先救命后治伤(或病)、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排险情后施救助

先易后难、先救活人后处置尸体。对生存希望不大的濒死者,应以具体情况而定。如当时医疗条件充许,也应全力抡救;但大批伤员出现时,绝

不应将有限的医疗力量化费在已无生存希望的濒死者身上,而放弃经现场

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②对症处理和救命为主

充分发挥现场急救五大技术(通气、止血、包扎、

固定和搬运)和其它急救技术,以保持伤员基本生命体征。③迅速及时

力争早医、快送,创伤急救应强调“黄金1小时”。对大出血

严重创伤、窒息、严重中毒者等,争取在1小时内在医疗监护下直接送至

附近医院手术室或高压氧仓。并强调在12小时内必须得到清创处理。④前后继承

确保现场急救措施紧密衔接、完善,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

其它差错,并正规填写统一格式的医疗文本,使前后医疗急救有文字依据

,并妥善保管。⑤转送与医疗急救相结合

在转送伤员途中,应不断地观察伤病情和医疗护

理,密切注意其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变化。⑥开展巡回医疗

利用救护车的快速、流动,以及车内的急救药械,到达

灾情较重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预防和扑灭灾后传

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伤员分流和后送原则伤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和对症处理而伤

情稳定后,应有的放矢地向具备接收和决

定性治疗能力的医院转运和分流。具体伤

员伤情分类及分流步骤见图2或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住处或暂住点→

点重度损伤

现场急救、维持生命-中度损伤

→应急处理、对症救治稳定

三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死亡三级综合性医院轻度损伤

一般处理一死

理图

2

伤员伤情分类及分流示意图情分类4)

伤员后送禁忌证●

制定伤员后送禁忌证的标准,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