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统天下统一观的新发展
国家成立后,国家领土发生了变化。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有一些统治权力的分裂,这就是国家统一和分裂的问题。大一统思想是萌生于传统中华世界秩序的国家统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当今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的规划和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文化的中心中国所处的地域,四面被山脉、荒漠和海洋包围,农耕文明较难向外拓展,这种地理上的特征有利于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会和惟我独尊的世界秩序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1无所不包,不可分割,在世界上无竞争者,也无平等者。在这样的世界秩序中,各参加者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阶层关系。中国封建王朝,一直是整个秩序的领导者,视邻邦为夷狄,是向中国纳贡和受封的“藩属”(p35)。地区外的国家多数是弱小的;它们在文化上受中国的影响,在政治上以一种特殊关系从属于中国。它们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松懈的国际社会。这就是所谓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秩序。中华世界秩序的基础主要是文化和伦理。由于参加的成员大部分是在不同程度上承继了中国文化,它们形成了一个与世界上其他大文化地区不同的文化地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伦理性质,按照孔子的“仁义”和“三纲五常”学说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相处。这种关系反映着家庭关系:中国像一个父母,要求周围国家像儿女一样予以尊重和服从(P366)。二、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演变中华世界秩序的封闭性和伦理性,孕育了独特的统一观念——大一统思想。古代中国大一统之设想,始于《春秋》。《公羊传·隐公一年》云:“何言乎正月?大一统。”东汉何休注云:“统者,治也。……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统是多义词。明末王船山《读通鉴论》云:“统之为言,合而并之之谓也,因而续之之谓也。”在他看来,统有两层意思:(1)合而并之。如《汉书·董仲书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谓国家领土不能分裂。《后汉书·隗嚣传》云:“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此言隗嚣拒绝光武帝的召唤,坚持地方割据,与中央对立,反对合并。(2)因而续之。如《尚书·微子之命》云:“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孟子·梁惠文王下》又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大一统思想内涵非常丰富2,其核心有三:治乱分合的历史观、判辨名分的正统观及中央集权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进程。中国大乱之后往往有大治,如汉唐;也有大乱之后没有大治的,如三国之归晋。但是中国在分裂之后总趋向统一,却是历史规律。中华世界秩序延续过程中,有四大统一的时期,即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07年),元明清(公元1279年-公元1840年),统一时间近2700年,占整个历史的三分之二略强。有三个大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三国、东晋和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公元907年-1279年),分裂时间逾1200年,三分之一略弱。可以说,古代中国“国家统一”是主流,是常态,分裂为支流,是变态。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国家统一”史。中国分裂后再次统一而没有发生文化中断的历史现象是世界上少见的,造成这种文化不中断的传承现象,原因很多,学者间的观点也不一。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分析,是因为在帝王之统(治统)外,有儒者之统(道统)的存在。他说:“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他还指出:“儒者之统,与帝王之治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尤保有其道以孤行而无所恃,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魏晋以降,玄学兴而天下无道,五胡入而天下无君。上无教,下无学,是二统者皆将斩于天下。”在中国统一时期,治统道统并行而合,国家大治。在中国分裂时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治统乱而道统保有,道不可亡;二是治统道统皆乱,国家衰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发生中断的危险时期,所幸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避免了这一危机的产生。中华道统不灭,治统不断由分裂走向统一,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反过来,深厚的中华文明又为中国的统一提供动力。顺应历史潮流,追求国家统一,成为历代政治人物的第一选择,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在治乱分合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分辨谁为正统是维系统一和推行统一战略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疆域总是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而滚雪球式地向四周扩展,后一个王朝的疆域一般而言总比前一王朝要大些。统一时期屡有割据,分裂时期对峙政权往往势均力敌。在统一时期,古代史家视统一天下的政府为正统。欧阳修《正统论》说:“王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自秦一统天下后,在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皆曾同时存在分治的政府。各分治政权都自封正统,史家所持观点也不尽一致。郑思肖《心史·古今正统论》提出以经论史的主张:大抵古今之事,成者未必皆是,败者未必皆非。史书犹讼款,经书犹法令,凭史断史,亦流于史;视经断史,庶合于理。不过从史学主流来看,中国分治时期辨正统应以是否对九州地区实行有效管辖为准。尧、舜、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元、清立国皆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的行政地区,并实行有效统治,上述政权应为正统。大一统之正统论实为现代国际法政府承认之有效统治原则的理论渊源。主张通过中央集权实现统一也是大一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夏商周三代实行诸侯分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十分松散。到了周朝后期,地方势力日益增长,最终导致周朝王权的崩溃。于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探索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的可行性,以避免在自己日渐强大的方国内出现旧分封制带来的地方势力过于强大的局面。秦国通过集权国力日益强盛,最终一统天下,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3但是秦帝国的短祚使两汉的统治者意识到: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带来国家新的空前统一局面的同时也造成了因过分集权而致迅速崩溃的结果,故改而采取以中央集权为主而以地方适当分权为辅的“郡国并存”的行政体制。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的大一统政治模式,后来的两晋、唐、宋,元、明、清等多数王朝都曾在不同范围、不同地区实行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行政体制。中华世界秩序下的大一统,是一种天下统一观,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观。追求天下统一、力求正统、中央集权制与在边缘地带实行特殊治理相结合等大一统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当今的统一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三、统一思想与今天的和县、县的统一福义(一)和平统一原则大一统是在中华世界秩序下展开的国家统一事业。国家的领土没有外在国际法的确认和划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主要受儒家伦理和文化的调整,没有外在的国际法的约束和规范,国家领土的改变完全受制于国家军备实力的强弱,国力强盛,领土肆意扩张;国力衰弱,领土就被割宰而缩小。所以大一统思想不可能包含“和平统一”成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依靠的是实力和武力。商灭夏,周代商,秦灭六国,依靠的是武力。秦汉已降,朝代纷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分而合无不依靠战争。三国归晋,南北朝统于隋,五代十国成于宋,宋辽金终于元,莫不如此。到了现代,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莫不因袭历史的老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把国际法之和平共处原则创造性地用于解决一国之内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区域之间的共处和该国的治权统一问题。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证明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以前,中外历史上的“一国”之中实行“两制”的各区之间往往不能和平共处,最后都是诉诸武力以“一制”吃掉另“一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前一直并存着两种社会制度,即北方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南方的以种植园主为代表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南北战争最终爆发。战争的结果是以北方战胜南方而告终,以“一制”吃掉另“一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统一。俄国在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也并存两个实行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政权,即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后者最终以武力方式吃掉另“一制”,实现俄国的政治经济统一。就两岸关系而言,可以说在1979年以前,双方囿于“汉贼不能两立”的思维定势,一直设法以武力“吃掉”对方实现中国的治权统一。1979年以后中国领导人尊重历史和现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应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实践(包括港澳问题),适时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邓小平同志说:“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国家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看,有哪个国家这么做过?”和平统一应当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既定的事实和法律原则。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治权的完全统一。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台独”主张,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处于被分割的危险,也使和平统一事业更加艰难,在完成国家治权的完全统一之前,国家要全力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铲除国家主权分裂的危险。和平统一,就是“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而且还承诺两岸可以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等六项内容进行协商谈判。”4国家愿意尽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争取通过协商和谈判的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是并不放弃在一定条件下采取非和平方式。《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列举了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的三个条件——如果“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分析三个条件可知,采取非和平方式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以防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国际法上分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国家在下列情况下采取非和平方式是符合国际法的:(1)镇压企图脱离母国另立国家的分离势力;(2)打击外国侵略者和外来干涉势力。前者是内战,属于内政范畴,《联合国宪章》第2(4)条规定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不适用于内战(p228-246)。后者虽然具有国际性质,但是这显然属于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中的例外——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当一国受到武力攻击时,该国有权进行单独自卫,或者与其他国家一起组织集体自卫,以反击侵略者,维护本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p251-252)。《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的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三种情况没有超出上述主权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的权利范围。进一步分析,主权国家还有一项采取非和平方式的权利——在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国家有权采取非和平方式,与叛乱团体争夺该国领土、人口和资源的全面控制权,争夺合法政府地位,实现国家治权的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把对台湾地区的治理纳入中央政府权力系统中来,使中央权威能真正覆盖台湾地区,这就是统一台湾的问题,属于“与叛乱团体争夺该国领土、人口和资源的全面控制权,争夺合法政府地位”的治权统一问题,明显属于国际法规定之内政范畴。因而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国家有选择和平或非和平方式的自由。《反分裂国家法》授权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并未规定在“与叛乱团体争夺该国领土、人口和资源的全面控制权,争夺合法政府地位”层面上采取非和平方式。可以认为,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主动消除中国主权和领土可能受到损害的危险,那么国家就没有必要在统一国家治权层面上采取非和平方式。至此,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在统一台湾问题上(提醒注意本文对台湾问题的特殊界定)已经接近承诺放弃采取非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只限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统一国家治权方面主动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中外史无先例,《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创新了国家实践,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是对传统大一统的超越。(二)第一,主权要求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的具体实现模式。《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一国两制方案可以成功解决一国之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实行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各自治理的区域之间的国家统一难题。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体现了国家主权的本质和要求。主权本质之一就是具有对内最高的性质,主权是高于一国领土之内所有世俗权威的权力,它不允许某一地方权威游离于主权权威之外。与此相适应,主权必然要求把对一国之内所有的人、物和所发生的事的管辖纳入一个拥有最高权威的中央权力机构或系统之中。简言之,主权要求国家统一。最理想的主权模式是主权和治权高度重合的模式,但它不适合两岸的现状;主权和治权彻底分开,又是一种分裂和台独模式,有损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国两制”基于现实的考虑,主张在主权统一前提下使台湾地区治权相对分开,实行高度自治,这是可避免以上两种极端的主权安排。一国两制构想,把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和实行复合制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是一种全新的主权模式。(三)关于“一国”《反分裂国家法》承诺两岸可以就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进行协商和谈判,但是联系《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规定可以知道,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是在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大前提下两岸商讨台湾的自治程度和国际空间问题。脱离“一国”盲目地谈台湾的政治地位是一种分裂言论。在探讨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时,一个中国原则固然是探讨问题的一个前提。但是前提不是内容的全部。“一国”或一个中国原则如果不与一个中央政府联系起来,容易导致貌似支持统一实则赞成分裂理论的产生。最为典型的是张亚中教授“一中两国”理论,该理论借鉴德国的屋檐理论5,两岸的“两国”均是“中国”这个屋檐下的两个部分秩序主体,“两国”之间相互给予国家承认,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但又认为“两国”之间不是一般的所谓“外国”关系,属于“一中”屋檐下的两国,“一中”被虚化为缺乏行为能力的所谓国际法主体,是一层随时可以被掀掉的屋檐(p119-121)。与“一中两国”理论类似,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两岸相互承认对方为其有效统治地区的合法政府基础上,相互承认对方皆为在有效统治区内分别行使对内对外事务的主权权利的政府,二者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对等的政府。至于统一模式,“一国两制”与“一国两治”、“联邦”、“邦联”、“多体制国家”、“国协”等一样,只是统一模式的可能选项。未来的“一国”只能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缔造的新中国(p214-215)。中国目前治权尚未统一,两岸存在“两府”,但并不能错误地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中央政府或者说占主体地位的政府。两岸关系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国家治权分裂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取得了中国绝大部分领土和人口的控制权,并获得了中国对外代表权。如果抛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这一点,任何以两岸对等为基础的统一方案都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一国两制的“一国”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界定“一国”。“一国两制”的“一国”不仅指两岸之间只存在一个中国,而且应包含在两岸之间只存在一个中央政府的内涵。国际法承认在两岸之间只存在一个国家,而国际法上的国家是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组成的,国家不可能没有政府,“既然一个国家在这一意义(国际法——笔者注)上一定要有一个政府,而一个没有国际法意义上的政府的共同体便不是国家,所以承认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国家也就意味着被承认的共同体有一个政府”(p255)。当然治权尚未统一的国家的中央政府是因为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而获得国家的对外代表权的政府,因而不能以在治权尚未统一国家不存在权威覆盖整个国土的政府而否定中央政府的存在。在当今的国际法秩序下,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的同一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认为目前中国的治权尚未统一,存在两个管辖权只及于各自有效管辖区域的政府而否认中央政府的存在,那么会进一步推出两个政府是对等的、“一国两府”、两岸“两国”的分裂结论。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反分裂国家法》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阐述没有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可以就“台湾的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劳务派遣合同范本:员工与派遣公司之间的协议
- 农民房屋拆迁宅基地协议书
- 黄瓜菜园课程设计
- 模拟知了声课程设计
- 连杆体课程设计定位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异型线条切割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制造业并购合同协议书
- 2024至2030年中国黑魔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容积式水份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亲水型高浓缩氨基硅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层次分析法课件
-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课件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课件
- 优秀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市场营销英语 全册课件
-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解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件
- 伤口拍照要求及换药技术-课件
- 产品留样观察记录
- 新外研版八年级下册英语 Module 6 Unit 1 教案(教学设计)
-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