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_第1页
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_第2页
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_第3页
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_第4页
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

及中介化趋势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承载工具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大媒介。“第四媒介”、“第五媒介”的兴起,不仅仅改变了新闻传播媒介的格局、新闻的采编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正改变着传播主体和受众的新闻传受观念。这一改变集中体现在传受主体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上。当然,这种改变有着深刻的原因,最根本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产生,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占有和使用传播资料的现状被打破,受众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第一次得到了切实的满足。据统计,到20世纪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00万,上网计算机2000万台,www站点超过10000个。预计未来7年固定电话年增加用户17%,移动电话增加47%,互联网年增长200%以上。除了电信网,还有广播电视网(8000万用户)和计算机网(1000万用户)。①同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大众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传播主体传播的信息而期望主动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这两个关键因素最终导致了传统的传受主体之间对立的关系受到冲击,而形成了一种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之间角色定位不固定数量趋于平衡、互为中介的新型传受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形成对整个新闻传播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机遇。在这种新型传受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网络传播时代一体化关系中介化趋势《新经济革命》,2000年4月,经济日报出版社,第49页。目录TOC\o"1-5"\h\z绪论 1\o"CurrentDocument"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表现 2\o"CurrentDocument"(一)传受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确定 2(二)传受主体瞬时互动 3(三)传受主体互为中介 4\o"CurrentDocument"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特点 5\o"CurrentDocument"(一)“大众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5\o"CurrentDocument"(二)传受主体角色双重化 5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6(一)新兴媒介的发明和普及 7\o"CurrentDocument"(二)大众参与意识的转变 8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影响 8\o"CurrentDocument"(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9\o"CurrentDocument"(二)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带来的问题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绪论20世纪是全球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的一个世纪。新闻传播大致经历了两次较大的飞跃:第一是传播范围由“小众”到“大众”的飞跃,第二是传播过程由单向传播到双向、多极传播的飞跃。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技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手机等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传播大发展的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媒介,这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媒介的格局、新闻的采制方式、传播方式和收受使用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它正改变着大众的新闻传受观念。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上,即传受主体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换言之,网络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加速并深化了20世纪新闻传播史上的两大飞跃,使新闻传播进入到了“大众”范围更广、传播过程更为复杂的新阶段。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建立一种新型的传受主体关系--和谐平等的一体化关系。这种一体化的关系,是传--受互为主体的一体化关系,是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都有自觉角色意识基础上的一体化关系,是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后的和谐的一体化关系。②的确,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导致一种新型的传受主体关系的确立,实际上这种一体化关系已经形成了雏形。但是,它不会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的关系。因为,即使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传者——新闻媒体工作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仍然在传播的大环境中居优势地位。大众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主动或被动的模仿传播者,把新闻媒体工作者传播的新闻信息,有选择的进行“复制”、“粘贴”而传播出去,其“自觉角色意识”仅仅限于传播的中间环节。而从传播源头的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方面来说,多数大众并不具有自觉承担传播者角色的意识。因此,所谓的平等只能是在传统意义中作为收受者的大众之间都平等的接触和使用媒介。我认为,在网络传播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应当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第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的传播主体,或者是新闻的收受主体,成为新闻传播网中的一个节点,传统的角色定位被颠覆,在传统传播过程中,传者少数、受者多数的点——面模式向网状模式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的含义不再单是指受众,而是包含所有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的主体。第二,传受主体之间的互动更直接更快捷,可以实现瞬时互动、交互互动,在互动中交流和沟通各自的存储信息,从而更有利于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传受主体的中介化趋势是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它是指在新闻传播的网状模式中,每个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都是其中的节点,成为信息流动的“桥梁”,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接受信息并把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中介。即在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在传播过程中都是连接不特定传播者或者收受者的媒介,从而表现为互为中介。那么,这种新型的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有那些表现?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会给整个新闻传播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虽然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传播主体对传播媒介的占有和使用更有效,收受者仅仅只能参与到反馈的环节,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有着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伴随着“第四媒介”、“第五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传受主体之间分立对应的关系逐渐向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方向发展。这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传受主体的角色定位、传受主体的互动和互为中介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一)传受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确定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出现之前,三大传统媒介三足鼎立。它们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身体为中介的直接的新闻传播方式,形成了以大众传播工具为中介的间接传播,使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居于新闻传播媒介的两端,分立对应而存在。而在网络时代,尽管仍然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新闻媒体工作者,但是由于任何人只要懂得操作电脑或者拥有电话等通讯设备,就可以轻易的将自己从媒介中获取的信息传播给他人,或者发布自己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样的,任何人只要懂得操作电脑、或者拥有电话等通讯设备,就可以轻易的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无论是来自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的,从而成为传播活动的收受者。在这里,由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媒体工作者的功能被分担,并且逐渐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环,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有可能是收受者(他们也需要来自其他媒体的各种信息)。而作为绝大多数的大众,则较充分的享受到了新媒介赋予他们对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大众对媒介的接触往往是扮演收受者的角色,而对媒介的使用则往往承担了传播者的角色。因此,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变得不确定。可以说,在网络时代,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以前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只能是传统媒介的受众。而如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论坛上、博客上发布或者转发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新闻信息。别人只要通过搜索,链接到这些网页就可以获得这些信息,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或者正在发生什么。那么作为大众的我们还仅仅是收受者吗?(二)传受主体瞬时互动人类最初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式,毫无疑问,它是一种真正实时高效的交流方式,但是它却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传统大众媒介虽然从根本上打破了时空对于人们沟通交流的局限,但是由于人们收受到的新闻都是经过职业化的新闻传播主体加工处理的,人们很难与最初的信息源直接面对,从而削弱了共同主体之间较为直接的互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使得直接互动再次成为可能。“互联网的本质、核心和灵魂是‘连接'③,互联网已经“是信息时代人类主体沟通并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④。正是这种新兴媒介使得直接的、瞬时的互动成为了现实。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具有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强等特点,它可以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到这个虚拟空间当中。人们不仅能从网上浏览到来自各种媒体的新闻,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或者发布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并在第一时间内,以各种形式展开讨论,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去,通过不断的循环反馈,实现瞬时互动。2007年1月28日,台湾新生代才女许玮伦因车祸抢救无效去世。我国的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纷纷作出回应,开设了新闻专题。很快,许多网站上出现了由网民们转发的这一消息,一些网民甚至在博客和BBS上写文章哀悼英年早逝的才女。同时网民们也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一位网民表示不仅是艺人们应当注意安全,我们普通民众也应当珍惜生命。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赞成。这些讨论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参与进来,不仅使互动更瞬时便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互动效果。郭湛:《主体性哲学一一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269页。杨富彬:《信息化认识系统导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三)传受主体互为中介在传播学里,学者们把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归结为点——面模式,也就是说特定、少数的传播主体对应着不确定、多数的受众。收佞者倍播'收佞者倍播'/者-收饋

若传播传播者\收传—丸若蟹倍若如图1所示,我们把每个人在网络传播中看作是个体A,当他从N个传播主体处获得新闻信息时,他是收受者,而一旦他将信息发布出去,也将会有N个收受者获得这一信息,那么他就承担了传播主体的角色。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既对应着不确定多数的传播主体,也对应着不确定多数的收受主体。这样,在网络时代,传受主体的关系呈现了中介化的趋势,任何人都是连接多个传播主体和多个收受者的中介,是新闻网状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你永远也不知道这个传播过程从哪里结束,也不确定什么地方是传播过程的终端。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上网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在各种论坛、博客里面转发的来自于各种媒体的消息,从政治新闻到娱乐八卦。你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然后又转发到了别的地方。或者,你通过手机短信收到了一些引起你兴趣的信息,然后转发给你觉得可能会对这些信息感兴趣的人。别人也在这么做。根据上述对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表现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时代,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是指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角色定位不确定、传受主体瞬时互动、互为中介,而使得传播过程终端不明显的一种新型的传受关系。网络传播时代,传受主体的中介化趋势是一体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角色定位,而表现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的中介,且传播过程的终端不明显的一种趋势。二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特点在网络时代,传受主体关系向一体化和中介化的趋势发展,显露出很多不同于以往传受关系的特点,传受主体关系变化的每一个表现都可以看作是它的特点,因此,我们仅选择没有在表现中论述的两点进行阐释。(一)“大众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以孤立的、分散的、均值的、原子式存在的广大社会成员。大众具有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的特点。大众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广泛的大众,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权力精英。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从大众的定义、特点以及大众社会理论的内容来看,“大众传播”中的“大众”,所指向的是共同主体中的收受者,而不包括占有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少数权力精英——传播主体。但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产生,改变了这种共同主体之间不对称的格局,“大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网络时代,传统的传播主体当然避免不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影响,他们也投入到网络传播的洪流中去,或是继续担当权力精英,或者充分享受作为受众的乐趣。而广大的大众们则充分利用对新兴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改变以往的被动地位,或是积极索取,或是主动传播。无论是权力精英还是大众都融合在了新兴媒介所提供的巨大空间中。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你不能说出到底谁是传播主体,谁是收受主体,尽管仍然存在舆论精英,但是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大众的一部分,相对平等的一部分,大家都在充分享受着“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权利,没有谁是一味被动的,没有谁是突出弱势的。“大众”不再单单指向受众,它把“广泛的大众”和“少数的权力精英”结合成传播洪流中的一个整体“大众”。也正因此,大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大众传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传播”。(二)传受主体角色双重化传受主体角色的双重化,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收受者,每个人都担当了双重的角色。虽然这与中介化的内容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中介化是指任何人都是连接多个传播主体和多个收受主体的中介,是新闻网状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就像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它侧重于对个体的功能定位。双重化,从个体担当的角色定位出发,更加强调个体的角色定位。当然正是因为个体都成为连接其他个体的中介,才使得个体承担双重化的角色,可以说,双重化是中介化的必然。同时,大众角色的双重化也是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的核心、灵魂。我们知道,传统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身体为中介的直接新闻传播方式,形成了以大众传播工具为中介的间接传播,但也使得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居于新闻传播媒介的两端,分立对应而存在,形成了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分立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强化,意味着传与受的矛盾,显化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矛盾„„角色意识的明了,同时意味着角色权利、义务的确定,意味着角色功能、作用的不同。”⑤而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受主体之间分立对应的关系,它使任何人都可以既是传播主体又是收受主体,个体承担了双重角色。正是由于大众的双重角色定位,其传播意识和收受意识都同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强化。大众自愿的承担了信息传通桥梁的“中介”作用。传受主体由对立统一到了任一个体中。尽管传受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这些矛盾明显弱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双重化,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参与反馈的环节,被动接受的心理长期存在。其传播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一些弱点。因此,即使能够接近和使用新兴媒介,他们功能的发挥仍会受到长期被动意识的限制,而往往表现为无意识模仿或者有意识扮演传播主体的角色。大众担当起成熟的传播主体的角色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三网络时代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媒介技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3页。术的发明和普及以及传受主体特别是收受主体的心理诉求变化是其中两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一)新兴媒介的发明和普及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在人类漫长发展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它从侧面说明了媒介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是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示现型媒介的功能一般是由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本身来执行的,信息的传播往往通过语言等来实现。传播的范围、传播信息的内容都很有限,因此,在示现型媒介居主导地位的时代,传播者和收受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在再现型媒介系统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者来说并不需要。这就决定了传播者一方作为传播工具的占有和使用者比收受者居于更优势的地位,传播者和收受者的角色界限变得明显,同时,它也使得传受主体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当中。在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参与传播的程度十分有限,媒体居于优势地位,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尽管人们的观念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变迁,人们所能参与的也仅仅是传播过程中反馈的环节。而机器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得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接受一方对机器的接近和使用,为收受者改变被动的地位和角色提供了最关键的因素。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是全新的媒介,它们不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般功能,并且具有交互性好、选择性强、快速便捷、信息多样化的特点。它能够有力地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信息流通的迅捷化和无障碍化,进而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在开放的网络(包括通讯网络)中,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或者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公民。它把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向大众开放,人们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或建立博客的形式自由发表言论(甚至发布新闻),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超链接方式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总之,正是由于人们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动摇了以往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才使得传受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向一体化和中介化的方向发展。(二)大众参与意识的转变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大众对传播媒介的使用权得不到保证,而只能享受到对媒介的接近权。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原因,人们对于使用权的实现并没有迫切的需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人们可以很轻易的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大多数人都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来自传统媒介的各种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移,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大众不再满足于整天盯着报纸上由文字罗列而成的新闻,不再愿意苦苦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感兴趣的节目,也不想只能听到电波中转瞬即逝的声音。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兴起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流通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为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以后,人们期望能够充分的获得由新媒介带来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的改变。于是,人们开始期望打破传统的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与传播主体共同驾驭新兴的传播媒介,获得对传播媒介的使用权并积极的参与到传播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大众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担当起了传播主体的角色。尽管这种传播主体的角色往往是有意识扮演或者无意识模仿,但却促进了大众的成长使传受主体之间的关系向成熟的一体化和中介化发展。四网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作为影响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重要的影响,例如它深化了受者本位的观念,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采编播发方式,使双向传播真正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整个新闻传播业来说,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集多种媒介功能于一身,它对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而新兴媒体的兴起所导致的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也必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新型的关系决定了新型媒介不会取代传统的三大媒介而一家独大。这个问题是一个突出的、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侧重于阐释这种新型关系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会使新兴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而一家独大。也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的确,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与传统媒体争夺市场、受众,争夺广告来源,严重威胁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些主流媒体由于各种原因未加采用的消息,最终通过因特网传遍全球。一个典型的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德拉吉报道》爆出了克林顿性丑闻,4天后《华盛顿邮报》等才跟进报道。但是传受主体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决定了传统媒体将会在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因为,传受主体关系的一体化和中介化,使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大众结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大众”,这些人既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媒体创造的媒体环境中。他们之所以能够承担双重的角色,其根基在与现实,在于传统媒体对大众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体化和中介化的新型关系对大众的认知、判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众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传播理念、报道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到,为了获得共赢,目前的新闻传播业出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的传统媒体都在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道路,它们纷纷搭乘网络快车,努力提高新闻播报时效,增加内容的可读性,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美国的一些主要报纸,如《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开设了自己的电子版,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是全美网上读者最多的电子报纸,每天有100万以上的用户进入网址。我国目前约有2200多种报纸,其中的七分之一已经上网,没有上网的也在积极做准备⑥。(二)传受主体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带来的问题传受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和中介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另陈虹:《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一方面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挑战,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犯。在传受主体的新型关系中,任何人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参与到新闻传播环节中的大众十分广泛。尽管大多数人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但是一方面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新闻源头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而多数传播者又缺乏对新闻或者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新闻源是真实的,人们往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制”“粘贴”,而导致处在网状传播中的他人只能看到片面的、片断性的信息,经过无限的循环互动之后往往得到的是扭曲的错误的信息。同样,由于任何人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信息一旦经过传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网络经常成为某些人宣泄情感、攻击他人的工具,诸如网络名誉侵权类的案件屡有发生。我国首例涉及网上电子公告服务(BBS)名誉侵权案发生在2001年。2001年6月期间,在北京赛龙家园网业主委员会美丽家园的BBS论坛上,一网民发表名为《我在美丽园的36种死法》的帖子。其中有这样的语句:“被德蝇骗去50元钱,后悔死;开发商答应德蝇和高螈又免物业费又调大房子,嫉妒死;看到德蝇在业主大会上的拙劣表演,笑死;与德蝇这样的小丑做邻居,臊死。”此后,又有《德楹就是这样做的》等文章出现,称德楹“以当时委托登记的128户业主为筹码,私自与开发商、区房屋土地管理局达成协议,出卖业主利益”。当年7月13日15时53分,此BBS上再次刊登《业主代表(指德蝇)无权与公司签协议》的文章。作为美丽园业主委员会代表德楹、高原两人认为,称文中“德蝇”和“高螈”就是影射自己,文中侮辱性文字及对事实的捏造,严重损害了两人的名誉权和公众形象,降低了其社会评价。故他们认为,对此赛龙网未尽到审查和删除的管理义务并拒绝提供侵权文章作者的资料,应承担相应责任⑦,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不管判决结果如何,我们都应当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