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中国服装发展史_第1页
第二课中国服装发展史_第2页
第二课中国服装发展史_第3页
第二课中国服装发展史_第4页
第二课中国服装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服装发展史HistoryofChineseClothing《服装及其设计》讲课人:谭祎婳目录壹贰奴隶社会服装封建社会前期服装叁肆封建社会中期服装封建社会后期服装伍近代社会服饰壹奴隶社会服装冕服、上衣下裳形制、上下连属形制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各级人员在重大祭祀场合,祭拜先王、宗庙的时候,需要穿着自己所属级别可以穿的最高级别的冕服。夏代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代可能已经拥有冕服制度,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冕服纹章冕服亦是汉服的一大种类。而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hēng),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十二章: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赤舄(ì)冕服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冕服冕服的等级人员的等级冕服的章数冕服的文章冕服的文章大裘冕王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衮冕公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鷩冕伯、侯七章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毳冕子、男五章宗彝、藻、粉米黼、黻闝孤三章粉米黼、黻玄冕卿、大夫一章黻冕服冕冠冕旒(liú)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代表12个月的天文观。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冕服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灭以后,在满清主导的剃发易服下,冕冠也随之消失,代之以朝冠。上衣下裳“上衣下裳”(cháng)——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如袴褶、襦裙、袄裤等均属上衣下裳制。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上衣下裳,周正庄重,雍容典雅,这也是传统中国的主流审美观。上下连属春秋战国后,又出现一种将上衣下裳合并制成的服装,称为上下连属形制。例如深衣、长衫、旗袍以至现代的连衣裙等则属衣裳连属制。上下连属深衣谐音为“深意”,意即每部分设计均富有深意,体现着天人合一、以礼治国的思想理念。制作深衣需用布12幅,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有以天为象,天人合一的意味。深衣的袖口、交领、背缝、衣服下端的边分别对应“矩”“绳”“权”“衡”五种工具。上下连属从商代遗址及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陶、铜等不同材质人像中得到。例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号为371的玉人。根据考古报告,其衣着“交领垂于胸,长袖至腕,袖口较窄。腰束宽带。衣下缘似及足踝。衣上饰云纹。”身份应为奴隶主。上下连属1974年,在宝鸡茹家庄一号西周墓发现一件青铜人像,他“身着袍服,交领垂于胸,长袖至腕部,窄袖口,腰身较细,束宽带,袍服特长,遮及足踝。”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河南洛阳东郊西周墓中的玉人也是这种穿着,类似的还有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克美术馆的西周玉人。上衣下裳对比上下连属上衣下裳制搭配灵活,脱换方便,穿着后行动亦较自由,故多为从事劳作的下层平民所采用。由于上衣下裳制是上古时期的服制,所以历代帝王百官的祭礼之服(如冕服等)都采用此制,以示尊古。上下连属制保暖性强,但较为拘束,不便行动,故多为上层贵族所采用,以显示士人的高雅风度和女子的窈窕体态。腰际施一横襕,以别上下。P贰封建社会前期服装丝绸之路、楚袍、汉袍、胡服骑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驼队已经远去,令今人无限缅怀,鸣沙山浩瀚的沙海之上,驼队如织,驼铃悠扬,让人禁不住遥想当年河西走廊古商道的繁忙与辉煌。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他在西域听到的一个传说:来自中国内地的和亲的公主把桑种和蚕茧藏在头冠中,躲过了检查,将其带进了她嫁入的西域国家。这个故事显然是丝路国家已经“偷艺成功”这一事实的反映。公元前139年,张骞出发,凿空西域,丝路始通,汉代丝路几通几绝,但丝绸的技术已传播甚广。魏晋南北朝时,中亚、波斯等国家生产的丝绸已经返销中国,这在敦煌和新疆、青海一带出土的来自中亚、波斯的丝织品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楚袍汉袍1、曲裾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楚袍汉袍2直裾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战国直裾袍,襜褕(chānyú)是典型的直裾袍。汉代字书《急就篇》:“襜褕,直裾禅衣。”而禅衣与同制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汉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大身裁剪方式,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楚袍汉袍战国楚袍跑一般是直裾,曲裾较少,直裾是当时的时尚。袍身瘦小,袍长曳地,绣有卷曲纹,曲裾绕于前,腰系宽带。楚袍有曲裾和细腰的特点。楚袍的纹样色彩丰富黑色常作为主色。对比色运用别具匠心讲究以行设色,以色显行,既调和又醒目。楚袍汉袍汉袍在形式上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楚袍的特点不同的是在图案的运用上发展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对称规矩的图案一变成为飞扬的流动活泼灵巧的不对称图案吸收了西域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地丰富了审美内容。汉袍分曲裾交领和直裾交领,皆右衽,领和袖都加花边,以菱纹。方格为多比衣服的花纹显得素淡。汉袍褒衣博带,宽袂如荫,曲裾如翼,绣纹体美,是对楚袍的发扬,又是汉风宏大深博精神的一种表现。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胡服骑射“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藉由发展骑兵,训练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胡服骑射对中原服饰的影响:1、改进了军队的服装装备。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2、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服饰,具有防寒保暖、遮羞的实用功能及显美功能,也有身份标示功能,“胡服骑射”前的华夏族服饰,既是每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也是夷夏不同民族身份的标志。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叁封建社会中期服装唐朝官服、女服、宋代女装唐朝官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唐朝官服唐代官服,融周代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唐代百官常服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它的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所以也称圆领襕袍。与常服配套,官员头戴幞头,脚穿乌皮六合靴,以腰带、鱼(龟)袋等做饰物。唐朝官服唐代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有三十二等级。具体怎样从服装判断官员级别呢?我们先得了解它的两个制度:品色制度、章服制度。唐朝官服品色制度经过武德四年(621)、贞观四年(630)、贞观五年(631)几次对官服制度进行规范,至上元元年(674),基本奠定唐代官服制度基础,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官服,配金玉带;四品官员改着深绯(红)色官服,配金带;五品官员改着浅绯色官服,配金带;六品官穿深绿色,配银带;七品官穿浅绿色,配银带;八品官穿深青色,配鍮(tōu)石带九品官穿浅青色,配鍮石带。文明元年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唐朝官服总体来说: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碧)。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唐朝官服章服制度1明确黄色为帝皇象征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到了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赤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到至唐高宗中期,怕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唐朝官服章服制度2高品服可以“赐”和“借”赐紫、赐绯,就是用赏赐以显示恩宠,对于官阶不够的官员也允许他们穿紫色或绯色服饰。赐服通常可长期穿用,直至告老退休。唐朝官服章服制度3文官服绣禽,武官服绣兽691年,武则天举行朝会,令刺史赐给文武百官绣袍,并在绣袍的背上绣成八字铭文。文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回施的纹理,多就织物而言),写着:“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翔政,勋彰庆涉。”以寄托对文武大臣的鼓励、期望和警示。对于一般官服,武后规定:文官绣各种对禽,武官绣各种对兽,新任官员袍上皆绣山形纹,周围并绣有十六字:“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武则天通过绣纹来分文武、辨品级、明尊卑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的“胸背”,明清官服上的“补子”,根源都在于此。唐朝女服唐朝盛世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朝女服唐朝女服1、大袖衫大袖衫以是以纱罗为衣料的一种精美服饰,纱罗多以蚕丝做原料,工艺复杂独特,布面纱孔清晰、均匀,织物较轻薄,透气性良好。对照文献记载,大袖衫应该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穿著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唐朝女服这个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唐朝女服2、半臂装半臂装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半袖裙襦装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唐朝女妆3、胡服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女子流行穿胡服骑马。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往及胡舞的兴盛。据王国维氏《胡服考》,到了宋明时期,汉族皇帝又颁布法令禁止胡服和胡俗,复兴汉服和汉文化。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高腰襦裙等服饰。唐朝女妆唐朝女服AleanderMcQueen2013春夏女帽与唐代羃篱(

mìlí

)极其相似,因为本季设计主题来自蜜蜂,Bra肩带、胸部镂空或深V领设计、胸前的玳瑁纹树脂装饰、纤细的蜂腰、皮革甲胄、绷带缠绕、蜂窝网眼设计的过膝长靴等等元素。唐朝女妆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diàn”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宋代女装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宋代女装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肆封建社会后期服装辽金元民族服饰、明代凤冠霞帔、清代服饰辽金元服饰辽国契丹族: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帝,国号契丹。辽金元服饰辽国契丹族:契丹人,无论男女传统服饰皆以长袍为主,其式样一般是圆领、窄袖。男子长袍里着裤,腰间束带,脚蹬长靴,一身装扮干净利落,再加上契丹男子髡(ūn)发,只有皇帝和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戴冠、巾,更加显示出草原牧民的粗犷彪悍。女子着装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上着袄或衫,下着裙,这应该是受中原汉族女子着装的影响。另一种则是穿直领或交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这应该是契丹族传统服饰。辽金元服饰金国女真族: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辽金元服饰金国女真族:女真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其他北方民族一样有食肉衣皮的习俗。文献记载,生活在冬极寒之地的东海女真,他们多衣皮,尤其在冬天则是以厚毛为衣。尽管女真人的服饰多以皮毛为材料,但随着金朝社会的发展,政权建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对衣饰材料和各种装饰都有不同要求:因其地无蚕桑,故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粗细为別。富人春夏多以贮丝、锦紬为衫,亦间用细布。贫者春夏并用布为衫,总体上,富者以珠玉为饰,衣黑裘、细布、貂鼠、青鼠、狐貂之衣。贫者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这应是金朝建立前后较为普遍的情况。辽金元服饰元代蒙古族:蒙古族传统服饰无论男女服饰皆主要以袍服为主,着长靴,男子袍服较短,通常在膝盖上下,腰间束带,女子袍服长度通常至脚踝。袍服领子多样,既有方领,也有圆领和交领,左右衽兼有。贵族妇女所戴顾姑冠的上面装饰十分华贵,宝石、珍珠、彩珠、翠花、琥珀、织锦、孔雀毛等物品为顾姑冠增添了炫目光彩。辽金元服饰元代蒙古族:冠帽可以说是蒙古族男女服饰中非常鲜明的特征。蒙古族贵妇所戴的顾姑冠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据学者研究,制作顾姑冠主要以桦木做骨架,外面包有红绢,用金帛作顶。冠顶上用柳枝或细铁丝做一个高起的细架,上面包有青毡,整体上大下小。明代凤冠霞帔凤冠霞披可以被认为是明朝女性的最高目标。一部分是因为这是专门做给高官们的夫人穿用的,是身份的象征;另一部分是因为它的设计还有造型上华丽精美。所以这就是明时期富家女性嫁人的时候必备的装束之一。凤冠,就是因为有凤凰的点缀才这样取名的。而凤凰在鸟类中的地位更加是不用说了,所以这就决定了只有皇后或者公主这样的女子也能佩戴它。明朝时期的凤冠其实是在前朝也就是宋的冠梳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它是用金属的丝网作为其骨架,然后再罩上纱,后面在镶嵌上金银或者珠宝流苏。明代凤冠霞帔一、凤冠霞帔不是衣服顾名思义,凤冠霞帔是由凤冠霞帔组成的,而其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一组凤冠就包括:凤冠、凤簪、金簪。其中,凤簪是用来点缀凤冠的凤凰形状发簪,金簪则是在凤冠里固定发型用的。明代凤冠霞帔一组霞帔包括:霞帔、帔坠、钓圈。凑齐这些东西,才算是一套完整的凤冠霞帔。所以,凤冠霞帔不是衣服,只是配饰。凤冠=头上的帽子,霞帔=挂衣服上的披肩。明代凤冠霞帔二、什么人能穿凤冠霞帔?1、皇后和后宫妃嫔当常服来穿;2、命妇(大臣的母亲/妻子)的礼服;3、寻常人家女子出嫁。所以,凤冠霞帔并不是只有在古人成亲的时候才穿,皇后妃嫔、还有官太太们平时就能穿,而平民女子再有钱也没有资格天天穿,只有在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结婚,才被允许穿戴一次(据说下葬也可以)。而且,这还是正室妻子才有的婚嫁特权,小妾是没有资格的。明代凤冠霞帔三、凤冠霞帔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皇后妃嫔和官太太们都可以穿,但是根据各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凤冠霞帔的用料、花纹、颜色等等都有不同。比如下面这组凤冠,我们看到的是好不好看,古人看到的是等级。想要看她们的等级地位有多高,数数她们头上有几个龙几个凤就好。清代服装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清代服装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清代服装清代服装盘扣是中国传统纽扣的起源和鼻祖。明朝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纽扣的概念,正所谓“衣带渐宽”,古人们通过结带来束起繁冗的衣服。到了明代后期,汉族发明了盘扣,最初只用于女装,但是并不常用。清代“马背上的民族”的穿戴随之发生实用性的变化,由于着衣变得利落干练,便于坐骑,满族服饰大量使用纽扣来固定衣襟,为了彰显富贵,纽扣除了实用性以外也是一种装饰,纽扣的材质和装饰也是极其珍贵和考究的。清代服装在故宫,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清代服饰的衣扣是扣襻与扣子相结合而成的,如此也就有了精益求精价值连城的宝石或贵金属的扣纽。由于金属和宝石扣子的介入,衣物清洗或者存放都不够便利,扣头就得取下来单独存放,于是我们看到的很多保存下来的清代服饰就只有扣襻(pàn),没有扣头。清代服装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其满族的发型和服装样式。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缓和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不得不实行“男从女不从”等十从十不从的政策,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满族服制,而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清代服装清道光,孝全成皇后与幼女像轴清代服装清道光,孝全成皇后与幼女像轴清代服装云肩,也叫披肩,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云肩是从早期神仙服饰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早期云肩多数形似翅膀坠于肩头两侧,不过从沂南汉幕壁画中的百戏图来看,也有围脖子一周的云肩。大约在宋金时期围绕脖子一周的云肩逐渐成为主流。到清代时,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婚嫁时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清代广东以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清代服装云肩有着“天人合一”东方文化,其结构是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清代服装清代服装影视剧中“头花”的材质其实就是以塑料假花为主,但是清代宫廷女性所使用的头花,是采用鲜花,绢花,绒花等材料制造而成。头花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一是由于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二是源于满族宗教信仰中就有戴花习俗,满族人认为鲜花可以为他们祈求平安、驱魔辟邪。所以满足女性在选带头花之时,也会挑选一些颜色艳丽,香味浓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