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_第1页
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_第2页
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_第3页
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_第4页
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煎茶赋》看唐宋茶俗

唐宋以来,随着茶风的普及,学者们以茶为荣,以茶为乐。关于茶的作品也多种多样,不仅有诗歌和散文,还有茶赋的悄然繁荣,给茶文化花园带来了美丽的奇迹。赋兴于周末,脱胎于《楚辞》,经不断发展衍变,逐渐固定在散文化的方向上。赋首次用于咏茶,当为晋杜育的《ue48d赋》,其后茶赋逐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虽说相比茶文茶诗,茶赋的数量较少,但这种形式还是为文人们所不时使用。考各朝茶赋,宋朝最多,存世共有6篇,其中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煎茶赋》,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一调味点之一——本诗为人,诗得法,学救济的雅号。《法律》第32页,页20页,记诗本。云:“清陈公,公提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洪州府分宁(今江西修水)高城乡双井里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后因卷入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代表的新旧党争,官运多舛,绍圣初年,新党借《神宗实录》诬其多有诬陷不实之辞,虽未查实,却依然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徙戍州。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知太平州,只上任九日又被罢免,羁管宜州。三年后徙永州,“未闻命而卒”。与官运相反,黄庭坚的文艺成就辉煌。他擅长书法,行、草、楷样样皆能,且自成一体;工于诗,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游学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史评“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卷444,列传第203,文苑6)也正因为他诗学杜甫而不拘泥于杜甫,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就了他在宋代诗坛的巨大影响,开创了江西诗派,而江西诗派也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以其成就,后世把黄庭坚放在与苏轼同等的位置上,并称“苏黄”。在北宋文坛,黄庭坚可说是嗜茶如命,在他的后半生,茶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这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就是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茶词数量很多,在北宋文人中当执牛耳,关于这一点,作者当有专文另述。这种超乎常人的嗜好,让他荣获了一个“分宁茶客”的雅称,并从此留传于世。这个雅号,直接来源于富弼。据史载,由于声名鹊起,黄庭坚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其中也包括时任宰相的郑国公富弼,“富郑公初甚欲见黄山谷,及一见,便不喜。语人曰:‘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卷二十四,诋毁第四十一)要知道这个富弼可是当时的一代名臣,为政清廉,好善嫉恶,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颇有政绩,在朝中属于一言九鼎式的人物。可能由于个人爱好方面的差异,在他眼里,大名鼎鼎的黄庭坚仅仅是一个爱好茶饮的茶客而已,其它方面也没啥突出的。可见,富弼所赠的这个“分宁茶客”的雅号,分明就带有一丝鄙夷的味道,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反衬了黄庭坚的茶痴形象。其实,最初黄庭坚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客,信奉斗酒诗百篇,但人到中年后,疾病缠身,痛定思痛,他决定戒酒,并为此写了一篇《发愿文》来表达自己的决心。文是这样写的: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设复淫欲,当堕地狱烈火坑中,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淫乱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洋铜汁,经无量劫,一切后生为酒颠倒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卷二十一))古人是相信因果报应的,黄庭坚在佛面前发下此等毒誓,可见其戒酒戒肉戒淫的决心之大。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此后的二十年,他以茶代酒,嗜茶如命,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屡次规劝外甥洪刍节制饮酒,写就了一个文人爱茶的新篇章,也铸就了“分宁茶客”热爱家乡热爱中华茶文化的赤子情怀。二对茶的意境的品味茶赋当始于晋朝杜育的《ue48d赋》,第一次用赋这种文体描述了我国古代茶叶种植、培育、采摘的过程,分析了适宜饮茶的瓷器,描述了煎茶后茶汤的形状特点,应该说,这种全方位的描述,已经开始触及茶艺了,其学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学价值。数百年后,黄庭坚的《煎茶赋》,则极大展现了宋代茶艺的魅力所在,奠定了其在宋代茶赋的经典地位。《煎茶赋》成于北宋中叶,全文不足500字,却将煎茶、饮茶、评茶、茶效、茶艺,作了一个全面的描述: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醪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碗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录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鮯,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贱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鮰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鮱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鮲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开篇第一句,作者就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那煎茶煮水的声音就犹如山涧边松树的涛声,那茶末在水中翻滚,就如天空中的白云绵绵那么令人爽心悦目,试想想,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画面。把煎茶这么一件纯粹的事顿时提升了一个档次。联想到山谷有一首茶诗《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诗中有这么一句“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他别出心裁地把羊肠小道上的车轱辘声比喻成煎茶的声音,与这里的“涧松”、“白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是匪夷所思。这种对煎茶意境的孜孜追求,需要精力更需要金钱,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以至他的导师兼老友苏轼也不由得喟叹:“黄九怎得不穷!”语出宋代阮阅所撰《诗话总龟》:“山谷有茶诗押肠字韵,和者已数四,而山谷最后有‘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入羊肠’之句,东坡云:‘黄九怎得不穷!’故晁无咎复和云:‘车声出鼎细九盘,如此佳句谁能识?’”(卷九)接下来,作者把笔锋转到饮茶的功效上来,他以自己多年的饮茶经历告诉读者,饮茶能“苦口利病,解醪涤昏,涤烦破睡”,正因为饮茶有这么多的好处,自己才“未尝一日不放箸”。然后,作者对当下的九种名茶,就其功效分成甲乙两等,分别进行品评。他认为建溪茶、双井茶和日铸茶可列为第一等,而罗山、蒙顶、都濡高株、纳溪梅岭、压砖、火井则要次之。建溪茶即建茶,产于闽北,在南北朝时始种茶,唐开元天宝年间已盛产茶叶。及至后唐时,建溪流域尤其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盛产的茶被列为贡品。由于宋太宗派遣北苑使专制贡茶,北苑贡茶升级为北苑御茶,享誉朝野数百年。宋淳熙六年(1179),陆游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他对“建茶”情有独钟,赋诗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卷十一);双井茶产于黄庭坚故里修水,此茶形如凤爪,汤色碧绿,滋味醇和,黄庭坚举贤不避亲,在京师不遗余力地推荐,终使此茶列入朝廷的贡茶,被奉为极品。叶梦得曾评价道:“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旅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卷下);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滋味鲜醇,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产于绍兴县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欧阳修曾评价道:“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这三种名茶享誉天下,黄庭坚自然也是钟爱有加。至于说有的茶,要么就过苦,要么就太甜,喝起来没口感,对胃不好,还影响睡眠,这种茶就可以忽略,不用品评了。那么,除了这三种名茶外,还有什么茶值得一品呢,黄庭坚又推荐了6种茶,分别是:味江的罗山茶、严道的蒙顶茶、黔阳的都濡高株茶、泸州的纳溪茶、夷陵的压砖茶以及临邛的火井茶。有趣的是,这6种茶无一例外,都产自四川,细细思量,当是黄庭坚长期被贬在川地,把四川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的“私心”所致吧。必须说明的是,川茶品质其实并不差,自唐始在全国就很有名气了,大文豪白居易有诗曾言“茶中故旧是蒙山”,陆羽《茶经》也给予了川茶较高的评价。煎茶其实就是个茶艺发挥的过程,接下来的一大段,黄庭坚通过自己的笔触,把自己对茶艺的理解描述得淋漓尽致。善用典故是文赋的一大特色,《煎茶赋》也概莫能外,本文多处用典,既提升了阅读点也增加了知识点,如“酌兔褐之瓯”说的就是北宋时因流行斗茶而非常时兴的兔毫黑盏,“瀹鱼眼之鼎”指的是煎茶时的“三沸”之法,具体要求是这样的:当锅内之水煮到出现鱼眼般大的气泡并微微有沸声时,称为“第一沸”,此时要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当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时,是谓“二沸”,此时就要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漩涡,再把茶末投入其中;待水面波涛翻滚时,称为“三沸”,此时应将舀出的水倒回锅内,使水停止沸腾,茶汤表面会结出的一层厚厚的沫饽,煎茶者要把茶汤上的黑水膜刮去,以免影响茶汤的质量。“三沸”法是煎茶法的精髓,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此不赘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一语源出唐代女皇武则天的著名论断:“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收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虽说此语被很多茶人驳斥,但言以人贵,女皇的话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黄庭坚针对这种担忧,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只要在煎茶时加点盐,就能通便顺气,再佐以鸡苏和胡麻,饮茶一定不会削损元气。鸡苏又名水苏、龙脑香苏,是一种草,味辛而微温,能清肺下气;胡麻在古人眼里也被传得神乎其神,《神农本草经》载胡麻:可“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也大力推崇胡麻,说“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肌,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久服长生。”唐宋风气,爱在茶中加上各种香料以助茶味,虽说此举为后世茶人所诟病,认为这种做法夺真味,乱茶韵,但俗话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作为一种茶俗,有着它的必然性。黄庭坚是赞成这种做法的,他借岐、雷和伊尹之事,自比茶中圣手,为茶人开出了煎茶名方。岐、雷是上古黄帝轩辕氏时期的两位名医,分别名岐伯和雷公,《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的医学名著,“黄帝咨于岐雷而《内经》作”,可见这两位在医学界的尊崇地位;伊尹乃商朝贤相,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奠定了他“中华厨祖”的不朽功勋。黄庭坚信心满满,要象岐伯、雷公做汤药,伊尹调汤汁一样,煎制出可口的茶汤。他列举出来要加入茶中的香料和果实主要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胡桃即核桃;庵摩即庵摩罗,果名油柑,叶如小枣,果如胡桃;鸭脚即银杏;?贺即薄荷,起提神醒脑的作用;靡芜即蘼芜,香草名;甘菊,味甘可入药。这八种佐料中,前四种为果实,后四种为香料类草本植物,黄庭坚建议各选一种混合在一块,煎出的茶汤既有味感,又便于咀嚼,对食客而言,不啻于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当然,这有个前提,首先就是在煎茶时要加入补益阳气的附子,其次是不能用“?”即食茱萸和橘皮这两种味道极浓的东西,而要代之以盐和姜,这样方能不夺茶味,同时又把草木之物的精气充分发挥出来了。贡献出自己设计的煎茶方后,黄庭坚又感慨地说:“对能工巧匠而言,没有什么材料可以浪费;天下太平,也不能只靠一个人的谋略”,在煎茶之初,要追求茶汤味道的隽永,心急火燎地把茶饼碾磨成茶末,一门心思地忙于煎茶,夜深人静也不想睡觉。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六经”的教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