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言翻译之二文言句式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_第1页
专题文言翻译之二文言句式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_第2页
专题文言翻译之二文言句式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_第3页
专题文言翻译之二文言句式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_第4页
专题文言翻译之二文言句式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言翻译之文言句式考点解析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课前高考精炼】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23新课标Ⅰ卷)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4分)【答案】我的大臣们没有不对我有高傲轻慢意思的人,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023全国乙卷)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5分)【答案】(釐负羁)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上面又放置一块玉璧,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句式(每题1分,共2分)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七大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考点突破】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借助一些标志或者虚词构成判断,有时甚至直接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课堂知识点拨】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注:“者”表停顿,“者”前是主语,“者”后是宾语,“也”表判断。

(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四)“……,……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五)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让第二个名词直接表判断。1.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2.刘豫州王室之胄。(司马光《赤壁之战》)3.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5.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6.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七)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6.是寡人之过也。(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八)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1.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馆以贮之。(龚自珍《病梅馆记》)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九)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一)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二)用“被”表被动结构:被+(名词)+动词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4.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当“被”字后只有名词而没有谓语动词时,这里的“被”往往作动词。被:动词(pī)。被+名词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6.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7.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8.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三)用“见”或“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见~”多用于朋友或下级对上级、卑者对尊者,表示谦称,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教”“见笑”“见背(舍弃我)”“见赏”“见赐”等都是此种用法。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王安石《石竹花》5.东君见赐何多也,又复人间久太平。宋代邵雍《年老逢春十三首》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四)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马光《训俭示康》(五)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3.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鉴》(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石钟山记》

(6)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南北朝郦道元《三峡》四.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类。(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3.渺渺兮予怀。苏轼《赤壁赋》4.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二)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勾践灭吴》)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4.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5)格式:中心词+数量定语,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1.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三)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以(用、把)+宾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2.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3.覆之以掌。(《促织》)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在、向、从)+宾1.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格式:形+于(介词:比较)+宾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四)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以示强调,叫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1.时人莫之许。(《隆中对》)2.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秋水》)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8.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规律一:宾语放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问女何所思?(《木兰辞》)3.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4.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5.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6.吾谁敢怨?(《捕蛇者说》)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规律二: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4.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5.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6.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2.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4.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1.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唯弈秋之为听。(《弈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5.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6.唯马首是瞻。(《冯婉贞》)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转•僖公十五年》(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3.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1.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见谅(希望你宽恕、原谅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五.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1.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

(四)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2.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1.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1.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五)表示揣度(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其……欤?(兼表反问)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六)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2)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七)表陈述语气(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