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知识讲解(共五类)_第1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知识讲解(共五类)_第2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知识讲解(共五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讲解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鄙二“鄙”原意为“边邑”,边境自然“偏远”,地处偏远之人,自然“见识浅薄”,“见识浅薄”自然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辞,如“鄙人”。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其他的义项。二、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少量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布衣”的古义:平民。《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J现代汉语中“布衣”的意义:用布做的衣服。我们把古代汉语中这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扩大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等。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本义是“美”“甜力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二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二(二)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表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三)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一种对象转移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转移。如“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二“涕”古代指眼泪,今指鼻涕。“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二“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的表现。(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五)词义弱化如“很”,古义等同于“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深,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深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仅表示“埋怨、责备二(六)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三、通假字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四种情况:.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中“亡”通"无二.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二.形近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同“擒二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同“性。其声母、韵母、声调现在都不相同了。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通假字。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到构词的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句中的“出入”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入”,不在“出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今有一人,入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响、景: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①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二)动词的活用L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①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产出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使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命)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让……争斗).动词的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①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②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固:险要的地势)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绿叶;红:红花).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①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高:升高)②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I》)(绿:使……变绿)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