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_第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_第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_第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_第4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一、教材分析“诗中有画”,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有所不同。《望天门山》开头两句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山的奇险。后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人的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一个“出”字,让人身临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的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更觉意味隽永。《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后两句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其中,“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二、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诵读古诗,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在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在读中领悟、揣摩、探究、品味。即初读时,指导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韵味;再读时,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顺利找出景物,形成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品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通过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领悟诗中的情境,让诗里有风生水动,有花开鸟叫,进而体会全诗意境及气势,入情入境地诵读。在如此有层次的诵读中升华诗情,使诗中的意象越来越立体。第一课时《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结合诗人背景,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2.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2.“望”——远看,再读诗题,读出远看的感觉。(二)整体感知,通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三)细读诗句,赏景悟情《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快速默读,找一找。(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

1.自由读,找出动词(“中断”“开”)

2.“中断”什么意思?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3.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4.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想象成被楚江水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导朗读。学习“碧水东流至此回”

1.自由读,找出动词。(“回”)

2.“回”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在这行诗中选取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3.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调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所以,“回”就是——回转,改变方向。

4.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指导读

5.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生接读)一、二行。学习三、四行

1.自由读,找出动词(“相对出”、“日边来”)

2.理解“相对”,这是一条楚江,如果这是岸边的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3.这山不明明是“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

4.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境界。船过天门山,扑入眼帘的是——(生接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5.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怎样?激动的李白会对天门山说什么?青山如此热情,诗人更为激动,一起读——(生接读)三、四行。(四)链接资料,提升情感

1.李白心情愉悦仅仅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链接李白资料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出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如何表达?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

2.读出心中无比欣喜的李白的感觉,指导学生朗读全诗。(五)指导写字。“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部分较难写,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画地写。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时目标

1.认读“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在展开想象和拓展阅读中感受西湖的自然美。教学过程(一)由景入诗,解释题目意思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课件播放西湖图)

2.观赏了西湖美景,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导入课文题目:是呀,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宋代诗人苏轼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陶醉,写下了不少赞美它的诗篇。今天学的就是他写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文题目]

4.齐读课文题目,从课文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知道的。(诗题告诉我们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二)整体感知,通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3.过渡:哪些诗句写晴天景色,哪些诗句写雨天景色?(三)细读诗句,想象美景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中哪句写了晴天西湖的美景?

2.“潋滟”是什么样子?(1)借助注释是读懂诗的好方法。(2)课件出示水波闪动的画面。(3)你能用别的词语来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粼粼、银光闪闪等)

3.想象说话,夏日,你也在西湖荡舟游玩,除了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还会看到什么美景?

4.看到这么美的湖光山色,你会怎么夸晴天的西湖?诗中用了哪个字概括的?[板书:好]

5.链接。晴天的西湖到底有多好呢?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你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心情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设计说明:让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把文本读成画面,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景的交融,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此诗语言之精妙,也能让学生领悟到它的语境之优美。特别是链接古诗,拓展了学生视野,也从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作铺垫。]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

1.过渡:正当诗人陶醉在这美景中的时候,飘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2.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课件出示雨中的西湖)教师边放画面,边配乐介绍: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是那样神奇,如同神话中的仙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吟诵到——“山色空蒙雨亦奇”。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过渡:晴天好,雨天奇,西湖总是那么美,怪不得苏轼这样说——(生接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作者把西湖比作了谁?西子是谁?

3.教师介绍西子。

4.诗人怎样形容西施的美?理解“总相宜”。

5.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6.小结:西施不论略施粉黛还是浓妆淡抹,都是那么楚楚动人;西湖正如西施,它美在——“水光潋滟晴方好”,美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美在——“淡妆浓抹总相宜”。它美在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神奇美丽。所以诗人发出感慨:——(生接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把诗句中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不仅让学生体悟诗句内涵丰富的语言,感受诗人比喻的绝妙贴切,还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五)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朗读,然后背诵。

2.《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西湖也因为这首诗有了另一个名字“西子湖”,从而名扬千古。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就是文化的魅力。第三课时《望洞庭》课时目标1.会认“未、磨、镜”3个生字,会写“未、磨、镜、遥、银、盘”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4.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三)对比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君山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