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2/2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2.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语文素养1.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2.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3.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4.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二、学习资源1.三篇诸子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这三篇均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经典段落,其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有道家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是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2.两篇史传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勇担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鸿门宴》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这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三、教学素养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了解孔子、孟子、庄子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把握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习孔子循循善诱的谈话方式和孟子、庄子善用比喻的说理艺术。4.体会儒家以礼乐治国、仁政民本的政治主张,以及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先秦时代的圣哲基于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系列先进思想。一幅流传千古的先贤言志的图景,正反映了孔子“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场跨越千年的君臣对话,同样体现出孟子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思想和太平盛世的治国梦想;一幕庖丁解牛的大剧,正折射出庄子率性而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生命的精神境界。现在,让我们同圣贤先哲同行,沐浴他们思想的春风吧。四、作者背景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后世将孟子尊称为“亚圣”。[名家评说]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生七十古来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王蒙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情境活动]请查找资料,说说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3)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五、鉴赏活动(一)文意理解(第1层)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已),则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哪里去?之,往)?’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不识有诸(“之乎”的合音)?”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王笑曰:“是(这,指以羊易牛)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远离厨房。庖厨,厨房)也。”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许(认可)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怎么、用什么)?”曰:“挟(挟着)太山(即泰山)以超北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老,敬爱,后两个“老”指老人。幼,爱护,后两个“幼”指小孩]: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请概括层意:主要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是行王道的基础;而齐宣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2层)“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士臣(危害将士。意思是使将士处于险境),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心里痛快)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而抚四夷也。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同“盍”,何不。本,指仁政王道)?今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请概括层意: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第3层)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请尝试(试行)之。”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放,放纵。辟,不正。侈,过度)。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接着就处罚他们。刑,处罚),是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与“乐岁”相对)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惟,只是。赡,足),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治,讲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穿丝织的衣服。衣,穿)矣;鸡、豚、狗、彘(猪)之畜,无失其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谨,用作动词。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老,都来代劳。颁,同“斑”。戴,用头顶着物件)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概括层意:重点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二)基础梳理(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为长者折枝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5)盖亦反其本矣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说”同“悦”,高兴(2)“枝”同“肢”,肢体(3)“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4)“采”同“彩”,彩色(5)“盖”同“盍”,何不(6)“涂”同“途”,道路(7)“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8)“颁”同“斑”,头发花白(B)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爱齐国虽褊小,吾何(2)道仲尼之徒无(3)诚然,(4)度他人有心,予忖(5)乃夫我(6)若其(7)以无(8)何何(9)诸言举斯心加(10)焉焉[答案](1)动词,吝惜,舍不得动词,吝惜,舍不得动词,爱惜(2)动词,述说,谈论动词,说,讲名词,道义名词,路,道路名词,道义(3)副词,的确,确实副词,到底名词,诚心副词,的确,实在(4)动词,揣测动词,度过,越过(5)代词,这样代词,你的副词,竟然副词,才连词,于是,就(6)动词,像代词,如此连词,如果(7)动词,同“已”,停止介词,用,拿动词,认为(8)代词,哪里代词,哪里疑问代词,怎么(9)兼词,相当于“之于”兼词,相当于“之乎”形容词,众多(10)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疑问代词,哪里(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权,然后知轻重 ()(4)兴甲兵,危士臣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6)朝秦楚 ()(7)以一服八 ()(8)然后从而刑之 ()(9)是罔民也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2)形容词作动词,爱护(3)名词作动词,称量(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使……处于险境(5)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8)名词作动词,处罚(9)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0)名词作动词,种植(11)名词作动词,穿(12)名词作动词,称王(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莅中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2)俯足以畜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4)然后从而刑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答案](1)指中原地区。(2)妻子和儿女。(3)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4)接着就。(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臣未之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莫之能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牛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以衅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乃仁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百姓之不见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构怨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2)宾语前置句没有人能抵御他。(3)宾语前置句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4)宾语前置句(把)牛(牵)到哪里去?(5)省略句将要用(它)来祭钟。(6)主谓倒装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7)判断句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8)被动句百姓没有受到爱护。(9)状语后置句和诸侯结怨。(10)状语后置句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拿来反复告诫他们。(11)宾语前置句(是)没有的事。(三)文白对译“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闻:听,这里是“讲之事称字,表示尊敬。徒:徒弟,弟子。者:特指代词,……的。是以:即“以是”,因此。传:传述。焉:语气词,用在句末,加强语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则王乎?”即王天下,指行王王矣?”莫之能御也。”“保民而王”的人。乎哉?”由哪里,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曰:‘牛何指“有牵牛而过堂下”这件事。何:代词,哪里。疑对曰:‘将以衅钟。’面省略了宾语“之”。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舍:释放。之:代词,指牛。觳觫对曰:‘然则废衅钟与?’然则:既然易之。’不识有诸?”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然:是的,对。一牛?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代词,以小易大,彼恶知无异:不要对……感到奇怪。①之:结构助词,用在主怎么、哪里。②之:代词,指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痛惜,哀怜。其:代词,它,是:指示代词,这,指以羊易牛。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是无伤:没有妨害,此处可译为“没有关系”。是:见牛未见羊也。“牛”“羊”后均省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庖厨:予忖度说:同“悦”,高兴。忖度:揣测。①之:代词,指“心思”。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议论开头的发语词。乃:代词,这样。行:做、为。不得:不了解。“不得吾心”我心有戚戚焉。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可以合于王者,何也?”子的独立性,不译。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面,引出……‘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一钧。之末,而不见舆薪。’意为“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末:尖端。则王许之乎?”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及”后省略介词“于”。至:到,达到。独: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的“之”用法同此。“一羽之不举”,即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表示不能也。”“不”的修饰,动词,读形:表现。何以:怎么、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超:跳过,跃过。北海:指齐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长者:长辈。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较易办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个“老”,名词,指老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做事容易。介词结《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心加诸彼而已。这样。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指代“斯心”,承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指妻子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作所为,指施“恩惠”的行为。而已矣:语气词连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动词,称量。度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当于“难道”。兴甲兵:使军队调动起来,即发动战争。兵器,指军队。危:动词的使快于心与?”词,相当于求吾所大欲也。”构怨于诸侯”。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所,特指代词,与?”为:介词,因为。下文“抑为”“岂为”“不为”的“为”同此。“不够名词,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不足使令于前与?诸臣皆足以供①之:结构助词“的”。②之:代词,这些,然则: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国、楚国。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抚:安抚,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如此。犹:犹如。的做法。“若是”常作谓语,多倒缘木求鱼,虽不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以若所为,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国的土地。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用法,使……臣服。介词结构“于邹敌楚”译时提前。盖亦反其本矣?不译。反:同“返”,回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施仁:施行仁政。立:站立,立身。这里是做官的意思。介词结构“于王之朝”宜作状语译出。下文“于王之野”“于王之市”“于王之涂”野,商贾皆欲藏于王商贾储存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行旅:旅客,指外出行路的人。出:出入,取道。涂:是能御之?”惛吾志,明以教我。和动词,聪慧。请:“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敬辞,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谦辞,请允许我做某事。此处是第二种用法。尝试:试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指田地心,也可译为一定的道德观念。惟:只有。士:这里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邪侈”泛指各种违法乱纪的行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接着,接着。而:连词,表顺承,译为“就”。刑:动词,处罚。之:代词,他们,指民。是:指示代词,这,指上面所说的事情。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人在位,指贤明的人处在国君的位置上。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而轻。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民之从之”易。也:句中语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之:结构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的省略,省略宾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动力的男丁,可分得五亩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树:动词,种植。“树之以桑”,译时把介词结构“以桑”前置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失其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种家禽、家畜要按照它们的生长季节来饲养。比如,在它们要生育繁殖时,不要随便宰杀,以免影响生产。养田,勿夺其时,分得耕田一百亩。勿夺其时:“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悌:敬爱兄长。道路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黑头发的人民,指少壮者,一说指百姓。而:六、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出“大欲”②主张施仁(二)任务活动任务一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情境]程颐:“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上,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有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他关心民众疾苦,认为国君当施行仁政,富民,教民,以此谋求社会的安定。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1.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分析孟子“仁政”的三方面内容及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意义:这种“仁政”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文中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请依据孟子的论述谈谈你对“推恩”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德。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