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武术协会联合举办太极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我讲一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好,因为大家是练吴式太极拳的,对于吴式太极拳理应从理论上弄清楚她的特点,结合练拳实践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这样,可以提高大家演练太极拳的质量,提高吴式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效果,必然会推动吴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今已传遍全国,风靡世界,成为亿万人的健身法宝。当前中国流传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还有赵堡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椎),以及比较古老的子午太极拳、原式太极拳等等。今天,我们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泛指太极拳的特点,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极拳各流派之中,进行分析比较,从她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她独具特色的东西,加以重点研究,以便继承她的精华,进而发扬光大。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谈不到什么特点了。我今天分三个部分来讲述这个问题:第一,当前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及其观感;第二,吴式太极拳发展史;第三部分,是务实的,从拳架、身法、阴阳变化一一分析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还要讲吴式太极拳的练法,重点讲一些功夫上身的方法。第一部分:当前太极拳各大流派的形成及观感(另行刊出)第二部分: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另行刊出)第三部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一、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都是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轻松、舒展、安稳、柔和、缓慢、均匀。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独秀的芬芳。她的特点又十分突出。过去有人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提出四句话:“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我以为这四句话中只有第三句“川字步型”较为具体贴切,其他三句都表述不清。第一句“轻静柔化”过于概括,不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的具体特点,第二句“紧凑舒伸”前后矛盾,解释不清,第四句“斜中寓正”,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知所云,而引起意见分歧,争论不休。那么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拳理拳法上讲,吴式太极拳设计的套路动作细腻、结构严谨。在传拳时拳理拳法完备充实,修炼中坚持形意并重、身心双修,在推手技击中以柔化著称。她在身形、步法动作变化都与其他拳种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所说的特点,指的就是这些不同之处。只有把这些特点讲具体、讲清楚,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讲得清,才能有力地指导练功实践。下面我从九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一)拳架适中。从动作的大小看,吴式太极拳比杨式、陈式紧凑,比武式、孙式舒展;从架子的高低看,吴式太极拳比陈式、杨式架子高,而比孙式架子低。我们从最直观的比较中看出,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拳架适中,练拳架子高低、动作大小有了准确的标准。这个表述好理解,要比“紧凑舒伸”科学得多。(二)川字步型。吴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在四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习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步法的距离,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的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便于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步法不合规矩,就不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川字步型还有其他的优势,如在运动中便于松腰溜臀,形成定势时利于裹裆,在行气时利于肩井穴与涌泉穴的垂对通达,以便上下贯通。(三)牮柱式与立柱式身形。吴式太极拳在身形上与其他太极拳有明显区别。1牮柱式身形:牮(音jian箭)指的是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的身形采用这种牮柱式,这与其他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正对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鼻尖与膝尖、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背与后腿形成一条直的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势严谨、玄理深奥。只要你做到这种身形就可出现很多奇妙的现象,两臂在胸前合抱,能禁得起一个人的重量,有人从前方撞击,你会把他弹出去。2立柱式身形:是指身体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身体像一根立柱。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与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不同啊,他们是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如人字形步法,及重心三、七分在两只脚上。吴式太极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位置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成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达到触之即可升降、伸屈、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快捷。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才能自如。有人用牮柱式身形来解释“斜中寓正”。“斜中寓正”一词不好理解,也不科学,直接说牮柱式身形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比什么不好呢?何必多此一举来解释一番呢?(四)大虚大实。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虚实要分清。吴式太极拳理论中有大虚大实之说,各种式子的重心必落在一只脚上,这只承重的脚要实中再实,承担全部体重;虚脚在则着地不着力,能拿起放下,活动自如。两腿受力的比重是10∶0,绝无七、三分两腿之势。我的师爷杨禹廷先生讲,吴式太极拳虚实要分清楚,“实要实足,虚要虚透”。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演练中所说的实中实、虚中虚。这种大虚大实的练法与吴式太极拳立柱身形有直接关系。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流派有明显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吴式太极拳不像二十四式那样先倒换重心而后才能上步,而是不用转换重心直接提起虚脚上步,这样动作快捷多了。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重心转换时先松腰,使实腿重心稳定(叫实中实)后,当虚腿的胯、膝、足各关节虚松之后,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从而达到重心稳定,自然轻灵。(五)实脚碾转。吴式太极拳转身的动作与其他流派不同,是由实脚碾转。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转身时重心不变,直接由实脚碾转。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实际上就是立轴一转而带动躯体转动。动作协调,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动作要干净利索,不可有一点拖泥带水。我记得先前在紫竹院长河北岸小松林教拳。当时,那里是黄土地,打拳时地上能留下脚印。我让学生们看我脚下,足迹全无,干干净净的,只有清清楚楚的几个小圆,那就是转身时实脚碾转的印迹。一个练吴式太极拳的人有没有功夫,不必见他本人打拳,只要看一看他打拳后的足印就能够知其高下了。(六)轻松连绵,纯任自然。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松”是根本,“轻”是入门的方法,是练拳的基础。吴式太极拳的松,指的是自然舒展之意,即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动作要轻,一点都不可用力,静悄悄的进行。练拳时思想专一,排除杂念,肢体放松,动作自然,用意不用力,但用意又不可太过。精神上无一点做作之意,形体姿势变化轻柔灵活,连绵不断。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又不可有断续之处,每一块肌肉都不可有用拙力之形态,劲似松非松,形将展未展,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练功日久,达到不假思索动作自然形成,转关来脉如行云流水,一式一式地衔接,毫无迹象可寻。真正做到纯任自然。前面我们讲过吴式太极拳有“飘逸之美”,这种飘逸如神仙的美感,就来自吴式太极拳的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七)心静体松,独具静态。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之一。吴式太极拳讲究体松心静,心无杂念,全身松透,这样才能做到无一处挂力,无一点挂力。在武林中称杨禹廷为“松柔大师”,其内心为静,其外体为松,二者互相依存合二为一。静非静止也,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彻底清除杂念,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心静讲的是思想高度集中,不胡思乱想,排除各种杂念。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所有心思都用在拳路上,以思想意念驱使动作。从而达到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气敛入骨,上下贯穿,往来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盘架子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放长身肢,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在动作中不用拙力,随屈就伸,不可张目用劲,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将内劲含在拳势之中。所有动作给人一种将展未展,似松非松,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有一种飘逸之美。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到动作上就是到沉稳缓慢,如动作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心专气闲,才能深入体会“用意不用力”,从而达到身静意专气畅,行拳中神、意、气、劲川流不息。这也正是吴式太极拳令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八)身心双修,注重内功。这是吴式太极拳的内在特征。1太极内功首要是修心养性,练之由形,成之归心,在练拳的过程中涵养道德。吴式太极拳前辈们重视武德修养,他们把对太极拳理的研究和做人做事融为一体,在气节上讲究养浩然之气,大义凛然,在日常生活中性情恬静平淡,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舍己从人,对人友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与社会和谐的人格风范。立于武林,和于人群,太极拳术也达到高层次。又会武功,又会养生,寿命自然会延长,颐享天年。我的师爷杨禹廷、马岳梁都是光辉的典范。关于杨禹廷师爷的武德修养,我写了一篇题为《杨师爷三不主义是武德修炼的典范》文章,在《武魂》(2009.1期)发表,网上也发了,大家可以参阅。2
吴式太极拳从祖师爷全佑起直接亲受武当内功真传,真正是武当内功嫡传,一代一代传至今天。如抱七星一势,大脚趾回勾鼻尖为热肾法,三环套月固气产热,气达四梢的“端引”技法,疏通经络,开天门、闭地户等等功法都含在拳架子之中。我写了一篇文章《吴式太极拳与武当内功秘传》发表在《武当》(2007年1月),有兴趣的同志可找来看一看。我的师伯李经梧先生有专著《太极内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可供大家系统学习。3
吴式太极拳的人中有不少从事医学工作的,他们将武术、气功、中医熔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吴式太极拳内功。第三代传人马岳梁是武医结合的第一人,1941年他用中医推拿气功点穴和太极拳医治好美国好莱坞舞蹈家沙斐女士的腰伤。后来这位沙斐女士把太极拳传到联合国,并用英文翻译了吴式太极拳,使之在欧美广泛流传。第四代传人李经梧、戴玉三等人,在武医结合上都大有作为。特别是王培生创编了武医结合的太极功法,将中医经络学贯穿在太极拳修炼之中,提出了“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理论。有了这个理论指导,练拳的质量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王培生讲究在拳架动作中意想不同的穴位,例如弓步,前弓的腿在前脚落平后要想“解溪穴”,后腿会自己伸直,这时想“委中穴”,后脚会自然后蹬到位,同时要想“夹脊穴”微微后移。这三个穴位意念到了,弓步才算完成了。这样练拳会感到全身气血通畅,身体下盘稳固,气贴背行,手上就产生出东西,手心有热、胀,手指上刺痛、麻,或触电的感觉。大家试验比较一下,意念穴位跟不意念穴位的效果绝对不同。用太极内功之法练拳打拳的质量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就增强了。(九)以柔化为主,以鼓荡劲胜人。“以柔为主,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历代形成的武风。吴式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本,以防身为主。不主动出击,不以打人为强,故人称之为“君子拳”。引而不发,静以观变,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劲而是柔劲。这些特点在吴式太极拳中有明显表现。然而并非吴式太极拳只能化不能打,大家不要产生误解。吴式太极拳在技击中,要打的时候则是能达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技击时,多是以鼓荡劲胜人。功夫达到至深,鼓荡之劲由心气贯穿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使其自身重心,难以捉摸。有了鼓荡之作用,再打对方,可随心所欲。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中,专门有一篇“鼓荡”,阐述了吴式太极拳推手、技击中的这个特点。关于“鼓荡劲”在推手技击中的效果,文献中曾记载太极拳家许禹生曾向吴鉴泉讨教此劲,吴鉴泉再三推辞,说此劲打到身上很难受的,轻易不在学生身上试手。而许禹生坚持,只要不造成伤残,一定要尝尝是什么滋味。二人推起手来,只打几个圈过后,许禹生头晕目眩,赶快到卫生间哇哇呕吐,声称太厉害了。我在教学中与学生推手,只要一出鼓荡之劲,对方就站不住了。上次讲课时,有几位师弟、师妹、师侄都上来试了。推手打轮他们都打得很好,当我一出鼓荡劲时,他们就站不稳了,我不敢多用,打两三圈就把他们发出去,再多打他们就头晕难受了。鼓荡劲是一种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缓急、沉浮等等各种功夫,全面运用综合到一起的混合之劲。通过刻苦练习,细心体悟,日久天长即能上身。王培生老师创编的套路中有几个拳势特别能增长鼓荡之劲。二、吴式太极拳练法。关于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前辈大师马岳梁先生已做了全面的总结。他说,在思想上(心理上)的要求概括为: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落实到身体各部位有七个方面: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裹裆含腚、尾闾之中、气沉丹田。这是马志《在国际太极拳剑竞赛大会上的发言》,刊载在2001年9月出版的《吴式太极剑》一书之中。我把她全文摘引,附在本文之后,供大家学习。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吴式太极拳功夫上身的几个要诀,都是具体的要求和练法,供大家参考。(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1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特有的特点。吴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独成一家,对其式要求严格是其原因之一。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如身法上的九大要求一定要做对,立柱式身形,牮柱式身形严格按标准做出。步法要求严格准确,正步:两脚平行,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前后距离长约一脚;隅步:两脚平行,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其他各种步法都有严格的尺寸,打拳时动作严格按规格做,要一丝不苟。2按部就班,程序清楚,由低级到高级,拾阶而上,循序渐进,不可跳跃。王培生老师教拳经常引用的古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拳要严格按程序走,不能一年级的学生想去学三四年级的课。要由站桩、身法、步法、单式练起,这是打基础,有了一定的基本功,才能盘架了。盘架子也要按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姿势正确;第二步是各式之衔接,来关去脉要清楚,练习连绵不断;第三步,练用意不用力,换劲去拙力,练松柔,练的是轻柔圆活;第四步练习各种劲法;第五步是拆手,讲招法的运用,盘架中练习用意,无人似有人。练套路过程中穿插器械训练。盘架子有了一定基础,再练推手。由单轮到双轮,由定步到活步。先练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再练虚实变化,能听劲懂劲,达到阴阳相济,也就是练形,练劲,(练意),练神。严格按程序依次一步一步地提高水平,才能把真东西学到手,也就是行话所说的功夫上身。我把这两个方面的规矩叫做练好吴式太极拳必须遵守的两项基本原则,你违背了这两条原则,就会白花心思,什么也学不到。有不少人走了弯路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二)练身法有秘传。太极拳九大身法: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腹,裹裆,溜臀,顶头悬。如何保证身法正确,关键在收臀。如臀不能收,向外撅出,其他八大身法就都无法实现。因为臀部向外突出本是人体固有的现象,在拳术中如果臀不溜,则腰不能松,腹不能收,胸必外张,背不能拔。屁股一撅,必使身体上下隔绝成为两橛,势必妨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而减小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所以练吴式太极拳时,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撅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吴式太极拳前辈徐致一先生讲:“弓腰收臀,屈膝坐腿”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所谓收臀(又叫溜臀),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裆向里裹,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部相平。收臀姿势做得准确,可使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腰肌放松,腹部充实,丹田饱满,气不外泄,下盘稳固,增加身体的稳定,腰间运转灵活。可见只有收臀才能放松身躯,保持身体的稳定,收臀是九大身法之核心关键动作。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好溜臀,各家拳谱、名家著作只讲其名,不讲做法。唯我吴式太极拳前辈传下秘诀:“曲膝下坐,尾骨前翻”。把尾巴尖朝前送,小肚子前翻,腹部收缩,腰部自然放松,原来腰带处的大洼子被填平了,背与臀成一平面。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学拳开始就必须学会收臀之身法,把原来的秘传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三)“轻”字入手去拙力。吴式太极拳讲究的是松柔功夫。初学拳者,身体不能放松,打拳时浑身僵劲,使的是拙力,不能实现“用意不用力”。要入门必须经过一个换劲的过程。当年我随郑时敏老师学拳,我年轻,理解的也快,很快就把八十三式的套路打熟了。那时学拳心切,一天要打上七、八遍。我向年龄大的同学显摆自己学得快、打得好。郑老师见到后,批评说:你打的是什么拳呀?全身还是拙力,跟吴式太极拳还不沾边呢。去掉拙力,要像小孩逮蝴蝶似的,屏着气,静悄悄地,蹑手蹑脚,动作轻轻地,精神集中,连大气都不敢出。从轻字入手做好每一个动作。我按老师的要求,心静气沉地练拳,大约经过一年,才把拙劲化掉。老师讲练吴式太极拳要立足一个“慢”字。怎么才能慢下来?从轻字入手,动作轻了,自然就慢下来了。练拳的过程中,动作轻轻,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用拙力就慢不下来,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动作不轻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身的关键。在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要求精神集中,呼吸匀细;对外要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做到运动如抽丝,表里精致无微不到。总之,练吴式太极拳必须从轻字入手,心静气沉做好每个动作,日久天长才能练出松柔功夫。(四)移步(迈一步)六拍下盘功。练出下盘功夫是学好吴式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拳动作“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脚下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抬脚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要从走步练起。跟我练拳第一关就是走步。每进一步,左右脚交换一次前后位置,必须严格地按六拍进行。如从左弓步变为右弓步:第一拍轻提右脚,使脚跟离地约两三公分;第二拍像抽丝一样,右腿向前运行,使两膝相贴;第三拍轻轻地迈出右脚,脚跟着地不着力;第四拍松肩沉胯,右脚放平,身体重心不能前移,此动最难,有人初练时,左腿都会打哆嗦;第五拍屈右膝重心前移;第六拍右脚下踩,左脚后蹬,形成右弓步。这就是迈步如猫行的具体练法。这样练步,腿劲增长很快。更重要的是能克服“跳坑”等毛病,为今后推手技击的铲劲打下基础。这样练下盘功夫,学员们反映非常之好。(五)沉气固气在脚板。练太极拳,养浩然之气、丹田饱满之后才可言气遍全身。如何养丹田之气,我体会其关键在脚底板的动作。迈步前行时,脚跟不能抬起,迈步时脚跟一抬,便形成一次小腹的放松,丹田气断一次,气就上浮一次。练拳时要保持气沉丹田,要形成气存在丹田的感觉,不能让气浮上来,始终保持松腰收腹、空胸实腹,使丹田有如一个气团,不可使之散。拳谱中有三个勿使,其一云“勿使有断续处”。练拳时会感到脚跟往起一抬,就形成一次断续,丹田气就涣散一次。我师爷杨禹廷老先生特别重视脚板放平,一点都不要着力,气不能断。这在拳谱也能找出理论根据。《宋谱·心会论》关于太极拳主宰宾辅说明,其言曰:“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地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可见足掌的动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六)坚持“实中实”的练法,达到气贴背行的效果。太极拳要求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动牵往来,气贴背行。《拳谱》有“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不但古人没有具体说明,当今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没有人具体阐述。唯我吴式太极拳练法中有虚中虚、实中实之说。“实中实”就有“务沉着”之意。行拳中重心移到实腿之后,再向下沉气,使重心腿承担全身重力的百分之百,而虚腿做到虚中虚,不承担身重,而能自由移动。这时体内之真气便由脚而腿,再到腰,沿脊背上行,这叫气贴背行,也就“收敛入骨”。王培生老师在教揽雀尾一势第六动右掌前掤到位后,要意想右手的五个指甲盖贴地,这时右脚便呈现实中实,这时气下沉,脊背便产生气贴背行之感。而后再走第七动右掌后掤。练拳时要坚持松力沉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独家代理协议5篇
- 2024年企业员工劳动合同5篇
- 日本公司2024年合同范本:雇佣协议2篇
- 2024年房屋装修协议范本5篇
- 派遣员工服务合同(2024年版)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公共卫生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定制开发合同
- 2024年商场物业绿化维护合同
- 2024年分割肉类加工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度航天器研发制造合同3篇
- 关于夏商周法律性质的几点思考以曾宪义教授的《中国法制史》为主要参照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调适与职业适应
- 三《活动策划》(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课件(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安全员面试题及答案
- 大学生村委会实习报告
- 煤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 2024年中国华电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课件
- 2023木托盘购销合同
- 文化词语的翻译
- 高中历史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