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1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2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3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宫内疾病(简称宫内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羊、牛、猪、狗和人类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引起动物的妊娠、流产和死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列为多物种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进入21世纪,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我国布病疫情在人畜间也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全球大流通时代的到来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防控技术和策略没能及时适应新的流行特点,没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1现在,中国布鲁氏菌的传播和流行1.1人肉布病感染我国一直是羊种、牛种布病流行为主的国家。家畜中以羊布病最多发,主要原因在于群中羊与羊接触和羊交易流动频繁,另外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和传染性也最强。其次是牛布病,也存在与羊类似的情况,疫情也相当严重。猪布病未像牛羊布病那样再度严重流行,猪布病一直以自然配种为主要传播方式,感染对象主要是种猪。随着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猪间传染的机率。近几年布病流行农区比牧区更重,并且呈现以农区向牧区扩散为主的特点,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与农区家畜调进调出频繁有关,而牧区则以调出家畜为主,引进传染源的机率低于农区。对人来说,羊种布鲁氏菌的毒力明显高于牛种菌,从人间分离到的病原菌90%以上是羊种布鲁氏菌,证实我国羊布病是人布病的主要源头。从中国人畜布病的疫情监测历史可以看出,80年代前人畜布病在中国疫情相当严重,由于政府重视,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进入90年代以后,人畜布病的发病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自1995年开始人畜布病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疫情呈现北高南低扩散的趋势: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有26个省(区、市)存在牛羊布病感染病例。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南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相对较低。感染范围有扩大趋势,湖南、贵州等省08年之前没有疫情,09年之后陆续检出阳性畜;吉林、内蒙古等北方省份局部暴发、呈地方性流行。牛羊布病感染率总体逐年上升,畜种分布涉及种类多。除了牛羊疫情较重以外,犬和野生动物也有发病现象。近年来,牧区、农区和城区的犬均检出阳性,城市宠物犬呈现阳性率逐年增高的趋势。鹿、牦牛和野生动物发现有不同程度布病感染的情况,黑龙江、内蒙古一些地区鹿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6%,20%。由于受经济转型、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兽医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畜间布病疫情的统计数据不完整,但由于布病是一种以病畜传染人的人畜共患病,人间布病发生与家畜布病疫情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人间病例的发展趋势,也是家畜疫情的发展趋势。1.2布病传播的历史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国家有布病疫情报告,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我国在1905年首次由Boone在重庆报告了两例布病患者。上世纪50~60年代布病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布病疫情曾得到基本控制,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3%,发病率只有0.02/10万,1992年是我国历史上布病发病最低水平。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山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我国布病暴发点从1991年的零上升到1996年的76个。1991-2001年间,人间布病的阳性检出率在0.35%~3.57%之间徘徊。从1993年以后人布病病例逐渐增长,年病例数由500例上升到1500~3000例,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人间布病日趋严重,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防治的迫切性。2流行病的逐年增加2.1防控知识缺乏了解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对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饲养者对布病防控知识缺乏了解,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有些个体养殖户不配合布病监测工作,私下转移患畜,还有的饲养者在接产、挤奶时不做任何个人防护,动物流产后对流产物随意丢弃,对污染的场地、器具等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消毒,这就很容易造成布病传播。2.2行政扑杀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国虽然大力开展了动物布病的监测工作,加强了对乳用和种用动物布病监测,但动物布病监测范围、监测数量有限,动物布病发生和流行情况掌握的不全面。由于监测经费短缺,有些地区对家畜抽样比例太少,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淘汰阳性畜。同时,由于相应的补偿措施未能及时跟上,扑杀补贴经费不足,对于大量检出的阳性动物,尤其是经济价值大的家畜,难以实施扑杀政策,有的甚至还在继续饲养。养殖户发现自己的动物患有布病后为了减少损失,私自将患病动物倒卖到其他地区,如此反复,造成我国动物布病的流行(奶牛尤为严重)。这就很容易造成疫情蔓延,增加了感染人及其他健康动物的机会。2.3强制免疫工作难进行目前,我国还没有将非种用、非乳用动物的布病菌苗接种列入强制免疫范围内,对个体养殖户难以实施强制性菌苗接种免疫,使得很多地方布病免疫工作难以进行。2.4染疫动物将进入市场流通由于检疫、监管力度差,致使未经检疫的家畜自由贸易、交换和流动,甚至为减小损失而有意使染疫动物进入市场流通,导致传染源进一步扩散,造成新的疫情。2.5布病的检疫布病是以家畜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由于检疫制度的不健全,相关的检疫部门缺乏经费支持,对患有布病的动物缺乏监管和采取有效措施,许多未经检疫的家畜频繁流动于市场,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导致布病的流行。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专业养殖户对所购家畜是否检疫意识淡薄,从邻县购入未经检疫的病畜,造成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引起布病疫情。2.6供了一定机会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布病的传染和扩散也提供了一定机遇。近几年来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加之海啸、台风、地震、沙尘暴等灾害性气候时有出现,都有可能导致布鲁氏菌菌种的变异等等。2.7严把布病防治关布病的防治不是某一个部门做好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疾控、畜牧、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才能有效防治。布病病畜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而人又是主要接触者,所以布病防治必须人、畜间同步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家畜的检疫,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畜肉品的检查力度。另外,布病防治队伍力量薄弱、业务素质不高,队伍相当不稳定,加之经费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2.83预防建议3.1高度重视,加强对布病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畜牧业和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漫画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布病对人、畜的危害性,增强人们对布病的防范意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3.2加大布病防控的资金投入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卫生部门与兽医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施同步监测与信息互通等,共同做好布病防控工作。增加布病防控经费投入,加强对非种用、非乳用家畜的布病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动物种类,增加监测数量,对阳性畜实行严格的扑杀政策。完善野生动物布病监测机制,不断加大监测力度,探求适合野生动物布病的监测方式,为我国布病防控、净化打下坚实的基础。3.3强制免疫动物的免疫由于布病不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于非种用、非乳用动物开展强制免疫。同时也要加强能够适用所有动物免疫疫苗的研究,加强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诊断技术的研究,不断推广与应用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新技术。3.4采取和完善病病原检测项目,控制饲养资金及运输监管力度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可追溯体系,加强屠宰场监测及动物副产品检测,增加动物性食品中布病病原体的基本检测项目,使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在市场中逐渐消失,促进患病动物的淘汰。对动物的流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措施,加强运输监管力度,以便于追溯出任何呈现阳性样品来源的畜群。各级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患病动物及疑似患病动物及时进行确诊,对布病阳性动物及时淘汰、扑杀。启动重点疫区动物普遍检疫,在淘汰阳性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全群免疫接种,阻止疫情在动物群中继续扩散和蔓延。3.5阳性动物的再识别加快建立或优化布病简便快速的检疫诊断方法,使基层人员能够及时快速地识别转运中的阳性动物,限制其远距离移动并实施就地处理措施。3.6提高布病防治水平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布病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