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义: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狭义: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意识领域。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文化的概念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总体特征1)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2)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具有多元化特征;3)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同发展。重要认识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观点1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要认真复习。其中主要把握:老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思想要全面掌握,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评价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关注这一新的角度。2命题趋势。从命题角度上看,以古典文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理解诸子观点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多种形式的材料解析并与西方思想家相结合题目逐渐增多。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孔子、老子、韩非子、孟子等人观点。复习时应注意:1夯实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重点掌握: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②先秦儒学思想体系的形成;③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清知识线索,形成专题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特征
先秦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到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先秦政权带有神权色彩、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地方分治权力较大。2.经济上: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3.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效果检测: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性质、影响,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在教育、文化上的贡献3、孟子和荀子的主张4、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主张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百家争鸣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难、批驳的现象。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含义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礼乐制瓦解3阶级关系变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的阶级(地、农)形成,旧的奴隶主贵族衰落。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形成诸子百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又互相融合),形成“争鸣”局面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三代,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叫贵族,第二等级叫平民,第三等级叫奴隶。西周时是最低等的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逐渐成为最高一等的平民(士——农——工——商),是一批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上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能够自由流动,被称为“游士”。由于列国争霸、争雄竞争激烈,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受到重用,推动了庶人参政,有利于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士”阶层的演变:三代奴隶贵族平民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商工农士齐国孟尝君田文
-
赵国平原君赵胜
-
楚国春申君黄歇
-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所处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春秋儒家战国春秋战国道家法家墨家九流?: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二、孔子和早期儒学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1、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1)时代:春秋晚期(2)思想主张:①“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克已复礼④轻鬼神⑤中庸之道孔子的思想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阅读教材《论语为政》私人讲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教育、学习方法,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成就仁爱人忠恕礼克已复礼正名“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思想主张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和早期儒学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孟子“仁政”“性善论”、“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养浩然之气”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的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荀子的思想主张(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2)提出“君舟民水”的君民关系,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4)唯物主义思想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仁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王道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礼乐向善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返回(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AC(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CB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1、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主张:③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世界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②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客观唯心主义、朴素辩证法三、道家、法家和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老子庄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韩非子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事物不停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小生产者(平民)利益,和平的环境、平等的地位、发展生产、管理国家。相对主义、“齐物观”“逍遥观”天与人“不相胜”应该把人作为自然或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人的对立面法家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思想改革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该改革(势)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术)法制观----依法治国,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韩非子·有度》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伦理观:性恶论,用刑罚使人恐于犯罪。韩非子的思想主张1、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1.(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2.(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B“百家争鸣”的影响肆对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对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各派相互辩驳,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大一统、民生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不无裨益。这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岳麓版教材2对社会政治: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31.道家老子
反映了奴隶制的瓦解,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了“无为”主张,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2.儒家
1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奴隶主阶级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礼”,即恢复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
2孟子、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3.墨家墨子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应运而生,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4.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苟以强国,不法其故;苟以利民,不循其礼。”“敬鬼神而远之”“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判断下列句子出自谁?材料主张学派“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仁政、王道、民贵君轻兼爱无为而治依法治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析以下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及其所属的学派诸子百家中的相反观点(1)治国方面:仁政、德政与法治、严刑峻法(2)人与自然关系:制天命而用之与顺应自然(3)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出世超脱(4)人性论:性善论与性恶论。【运用提升】2011年湖南四校联考27题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子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A2011年株洲市一模《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认为不应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C【运用提升】2011年湖南四市一模《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2011年汕头市质检2题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C2011年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C52011年长沙高三统考公元前8~前3世纪,在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首次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A42011年益阳模拟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所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22011年上海历史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B【运用提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如三纲,其纪之如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并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A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道德修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参考答案】1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学的二重性结构,孔孟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等。西汉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2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3A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B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C道德修养方面: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4总的原则是吸收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质疑探究:1、如何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儒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4、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1、下列几种主张体现古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兼爱,非攻”③“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A、①②③B、①②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信息可供性和信任提升的列车乘客界面视觉表意机制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AIGC视频风险的用户感知与传播行为引导机制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内衣产品研发创新奖励合同4篇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各单元测试题(全册,含答案)
- 2025年亲子活动赞助合同
- 基于区块链的远程控制安全协议研究
- 2025年图书代理分发合同
- 2025年幼儿园装修改造项目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土地开发中介合同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合同电子发票管理与使用合同4篇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 光伏发电并网申办具体流程
- 建筑劳务专业分包合同范本(2025年)
- 企业融资报告特斯拉成功案例分享
- 五年(2020-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专题12区域发展解析版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8讲 阻燃木质材料
- 低空经济的社会接受度与伦理问题分析
- GB/T 4732.1-2024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第1部分:通用要求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
- 六编元代文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