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_第1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_第2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_第3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_第4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6.1遥感影像的获取6.2常用的遥感影像6.3图像解译的主要依据6.4图像校正与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6.5遥感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用途6.1遥感影像的获取1、遥感的概念1962年术语remotesensingtechnology

1972年美国第一颗陆地人造卫星(landsat-1)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应用的一门技术。2、基本原理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自然界的地表物体具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不同地物对不同电磁波具有不同的反射、发射、吸收的能力,被称为地物的光谱(波谱)特征。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3、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技术是由遥感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

探测、记录电磁波的仪器称为遥感传感器,搭载这些遥感器的移动体叫遥感平台(Platform).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类

地面遥感

地面平台

离地面0.75米或2米

进行岩石、水、植物的波谱测试

遥感塔

高6米

可进行单元景观波谱测试,立面遥感(陆摄)并把各种传感器获得同步资料

遥感车(船)高l0米

遥感船还可以进行水下电视,进行海底遥感

航空平台

2000米以下(直升飞机10米,侦察机300~500米)

2000~6000米

可得>1:5万的影象

12000~30000米

定位遥感监测地面动态变化,覆盖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

12~40公里

航天平台

150~300公里

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影象,寿命仅几天到几周,多用于侦察。

350~1800公里

各种环境适用,如陆地卫星

轨(地球同步)36000公里

运行周期23时56分0.4秒、随地球运行

300~400公里

目标主要,短时发,立即回收,一次40平方公里

航天飞机

可垂直起飞,进入轨道,回到地面,有航空、航天能力,可重复使用

立体平台

地面、航空、航天同步进行构成

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的性能

传感器(sensor):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它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仪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性能制约着整个遥感技术的能力。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的种类很多,但从结构上看,基本都是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等器件组成,只有摄影方式的传感器探测与记录同时在胶片上完成,无需在传感器内进行信号处理。透镜反射镜天线胶卷光电器件热电器件光电倍增管电子倍增管胶片磁带收集器

负责收集或接收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能,并把它们进行聚焦,然后送往探测系统。传感器的类型不同,收集器的设备元件不一样,最基本的是透镜(组),反射镜(组)或天线。摄影机:凸透镜扫描仪:反射镜雷达:天线探测器

传感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探测元件是真正接收地物电磁辐射的器件,它的功能是负责能量转换,测量和记录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能。

常用的探测元件有:感光胶片、光电敏感元件、固体敏感元件和波导。探测器

(1)感光胶片感光胶片通过光化学作用探测近紫外至近红外的电磁辐射,它的响应波段约为0.3~1.4μm之间,这一波段的电磁辐射能使感光胶片上的卤化银分解,析出银粒子颗粒的多少反映了光照的强弱并构成地面物象的潜影,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就得到稳定的可见影像。探测器

(2)光电敏感元件

光电敏感元件是利用某些特殊材料的光电效应把电磁波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来探测电磁辐射的,其工作波段涵盖紫外至红外波段。光电敏感元件按其探测电磁辐射机理的不同,又分为光电子发射器件、光电导器件和光伏器件等。处理器

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将探测到的化学能或电能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进行信号的放大、增强或调制。

注意:摄影成像无须信号转换。输出器

传感器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接收到的各种电磁波信息,用适当方式输出,亦即提供原始的资料、数据。遥感影像信息的输出一般分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传感器的分类按电磁辐射来源分类:分为主动式传感器和被动式传感器。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分类:分为摄影机、扫描仪和雷达三种。按传感器对电磁波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分为成像方式的传感器和非成像方式的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遥感成果的好坏。反映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且直接影响到应用效果的有三个:

地面分辨率灰度分辨率波谱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所代表的地面距离的大小。

地面分辨率使用来表征传感器获得的影像反映地表景物细节能力的指标,亦称空间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m是由传感器系统的分辨率n及传感器工作时的比例尺s决定的:

m=n/s

SPOT5的空间分辨率

灰度分辨率

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在不同的波段,用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影像灰度分辨率很不同。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所用的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一般来说传感器的波段越多,频带宽度越窄,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针对性越强。波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接收记录与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遥感数据处理中心遥感基础研究与应用中心地面接收站

航空遥感一般采用直接回收的方式回收遥感数据,而卫星遥感则采用视频传输方式回收信息,需要地面接收站接收数据。遥感数据的接收站主要接收卫星发送下来的遥感图像信息及卫星姿态、星历参数等,将这些信息记录在高密度数字磁带上,然后送往数据处理中心处理成可提供用户使用的胶片和数字磁带等。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位于北京密云,于198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站名。地面站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服务,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接收站内配备大型接收天线2部、中小型接收天线2部及相关的各种卫星数据接收、记录设施多套,具备接收国内外15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目前全天候运行性接收9颗卫星数据,初步实现了一站多星,多种分辨率和全天候、全天时、准实时。成为国家关键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地面站代表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10份,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正在接收处理的卫星示意图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数据处理中心

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收到的地面接收站送来的高密度数字磁带进行数据转换,生产可供用户使用的计算机兼容磁带CCT(cumputercompatibletape)和70mm的胶片。遥感数据处理中心

我国卫星图像接收站的数据处理中心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它包括计算机处理系统和照相处理系统两个部分。数据处理中心除了担负加工处理和生产任务外,同时也是管理中心和发行中心,它必须将数据和资料进行编目、制卡,把高密度磁带存入数据库。遥感数据处理中心

我国卫星地面站已积累保存了自1986年以来,不间断地接收的美国陆地卫星系列、

法国资源卫星系列、欧空局雷达卫星系列、日本以及加拿大雷达卫星等共15颗资源遥感卫星(约100万余景)数据。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遥感数据历史资料和资源。地面站多种遥感卫星图像检索与查询数据库,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多种民用资源遥感卫星检索数据库。存储着地面站接收的每一景遥感影像描述数据以及相应的快视浏览图像,并通过互联网为国内外遥感用户提供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在线检索与查询服务,是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的重要窗口。遥感基础研究与应用中心

遥感的发展有赖于运载工具和传感器的研制,但目的是为种种应用服务。为了使遥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必须以切实的基础研究作保证。遥感基础研究与应用中心

除星体、传感器、发射、测控、通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外,还应有四个方面的研究:其一,进行卫星和航空遥感的模拟试验;其二,实验遥感仪器设备的性能;其三,研究地物波谱特性;其四,遥感图像解译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6.2常用的遥感影像

1、SPOT影像

2、IKONOS影像

3、QUICKBIRD影像

4、ORBVIEW影像

5、GeoEye-1影像

6、RapidEye影像基本情况介绍

:1978年起,以法国为主,联合比利时、瑞典等欧共体某些国家,设计、研制了一颗名为“地球观测实验系统”(SPOT)的卫星,也叫做“地球观测实验卫星”。SPOT1,1986年2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SPOT2,1990年1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SPOT3,1993年9月发射,1997年11月14日停止运行。SPOT4,1998年3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SPOT5,2002年5月4日凌晨当地时间1时31分,在法属圭亚那卫星发射中心由阿里亚娜4号火箭运载成功发射。1、SPOT影像SPOT卫星参数标称轨道高度832km轨道倾角98.7°运行一圈的周期101.46min日绕总圈数14.19圈重复周期26d降交点地方太阳时10:30(±15min)HRV地面扫描宽度60km舷向每行像元数3000/6000个传感器情况SPOT卫星搭载的主要传感器有:

1、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HRV(SPOT1-4搭载)2、高分辨率几何装置-HRG3、植被探测器-VEGETATION4、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SPOT5特有的)

SPOT卫星的运行Spot的HRV波普段SPOT1~3号卫星上携带两台HRV传感器。

Spot数据特征SPOT5全色波段图像(2.5米)Spot主要应用领域Spot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自然资源分布,特别是监测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观测植被生长状况与农田含水量等,对农作物进行估产;了解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在制图、路网信息提取及更新、三维模拟仿真数据的制作中都应有广泛;

Spot全色波段,可用于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区分城市主要干道、识别大型建筑物,了解都市发展状况。2、IKONOS数据基本情况介绍

IKONOS是美国空间成像公司(SpaceImaging)为满足高解析度和高精度空间信息获取而设计制造,是全球首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IKONOS-1于1999年4月27日发射失败,同年9月24日,IKONOS-2发射成功,紧接着于10月12日成功接收到第一幅影像。

IKONOS卫星参数轨道高度681km轨道倾角98.1°轨道形式太阳同步运行一圈的周期98min重复周期3-4d降交点地方太阳时10:30am地面扫描宽度11x11km速度6.5-11.2千米/秒IKONOS卫星的传感器系统KONOS卫星的传感器系统由1m分辨率的全色传感器和一个4m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由三个CCD阵列构成三线阵推扫成像系统。其中的全色传感器由13816个CCD单元以线阵列排成,CCD单元的物理尺寸为12μmx12μm,多光谱传感器分四个波段,每个波段由3454个CCD单元组成。

IKONOS光谱段全色光谱响应范围:

0.45~0.90μm1米而多光谱则相应于Landsat-TM的波段:

MSI-10.45~0.52μm蓝绿波段4米

MSI-20.52~0.60μm绿红波段4米

MSI-30.63~0.69μm红波段4米

MSI-40.76~0.90μm近红外波段4米IKONOS卫星的外形

IKONOS影像地区:上海浦东分辨率:

1m采集时间:

2000年

3月26日IKONOS主要应用领域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监控、城市资源配置、数字交通(汽车导航等)、数字旅游、数字经济、房地产销售、电信电力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