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酱油导演制片人领衔主演幕后舌尖上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酱油以其独特的风味及色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录概述酱油酿造原料酱油酿造原理酱油酿造工艺酱油加工制品酱类酿造最早起源于中国,2000多年的酿造历史酱油名称的使用最早在宋代至明代万历年间酱油的酿造技术于公元前8C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扩大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酱油作为一种调味品,在东方国家居于很高地位,酱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西方的烹调中,酱油酿造工业是古老而又新兴的工业。概述种类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化学酱油以蛋白质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体齐备,具有酸、甜、苦、咸、鲜五味调和的一种液体调味品。以酿造酱油为主体(大于50%),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小于50%)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酸水解、碱中和而成的调味液。酱油酿造原料豆类豆粕(豆饼)各种含蛋白质的饼、粕、渣(花生粕、菜籽饼、豆渣等)面粉小麦麸皮碎米其他淀粉原料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糖类),同时也可提供氮素,特别是Glu(鲜味的主要来源)。盐:赋予咸味、抑菌作用水:符合卫生标准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其他:大蒜、姜、草菇等其他用料酱油酿造工艺主要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拌面粉→装匾→入室培养→制曲→成曲→装缸→加盐水→晒露发酵→翻醅→成熟→压榨或抽滤→生酱油→晒露或加热→成品酱油原料的处理原料的粉碎细而均匀。原料的润水豆粕和麸皮的常用配比是:8:2,7:3,6:4,5:5。加水量以熟料水分为依据,视季节而定,一般在47-51%之间,夏天高,冬天低。
关键工艺蒸料
蒸料要求达到一熟、二软、三疏松、四不粘手、五不夹心、六有熟料固有的色泽和香气。
酱油的N性蛋白:原料蒸煮不够,蛋白质未达到适度变性,用这种原料制曲后酿造的酱油加水5~10倍时,再加热就会产生混浊和沉淀,称此现象为酱油的N性,这种沉淀物称为N性蛋白。
过度变性蛋白:高温下长时间蒸煮会产生,不能被蛋白酶水解,不溶于酱油或盐水中。
蒸料方法:常压蒸料和高压蒸汽蒸料蒸煮条件与蛋白质变性故在酱油生产中,工厂常采用“长、高、短”蒸料法,所谓“长、高、短”蒸料法即加长润料时间、提高蒸煮压力、缩短蒸煮和脱压时间。冷却、接种及入池接种温度:夏天38℃,冬天42℃.接种量:0.3—0.5%种曲入池料层:30cm酱油的酿造主要有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制曲阶段,主要微生物主要是霉菌;二是发酵阶段,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用于酱油酿造的微生物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不产生真菌毒素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生长快,抗杂菌能力强不产生异味霉菌—制曲阶段(1)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蛋白酶、α-淀粉酶、糖化酶及谷氨酰胺酶这四种酶与酱油的质量及原料的利用率关系密切,还含有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5~6.8,曲含水48%-50%,好氧微生物。(2)酱油曲霉(Aspergillussojae)
日本学者坂口在20世纪30年代从酱油中分离出来的,其分生孢子表面有小突起,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较高。(3)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可弥补以上两种霉菌的蛋白酶的不足制曲时间的确定
以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为曲成熟的依据。制曲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所应用菌种、制曲工艺及发酵工艺而定。如中国米曲霉(沪酿3.042)制曲周期为24h,而日本米曲霉或酱油曲霉采用低温长时发酵,一般为40-46h。①要求原料蒸煮质量好,达到蛋白质适度变性和淀粉全部糊化。②熟料水分适当,控制在48%~51%之间。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和风压,满足米曲霉的好氧要求。④制曲时的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⑤原料混合及润水均匀,接种均匀、装池疏松均匀,料层厚薄均匀。⑥培养24h左右,曲呈淡黄绿色,此时应及时出曲。制曲操作要点制曲设备厚层通风制曲的设备主要有曲室、保温保湿设备、曲池、通风机和翻曲机。制种曲,首先要选择优良的菌株,菌株必须具备无毒安全、蛋白酶活力高、酶系适合酱油生产、适应环境能力强等条件。酵母菌(Yeast)--发酵阶段♢鲁氏酵母: 大豆结合酵母、酱醪结合酵母♢球拟酵母: 主要是酒精发酵,同时提高酱油的风味和 品质乳酸菌(Lacticacidbacteria)
嗜盐片(足)球菌(Pediococcushalophilus)酱油四联球菌(Tetracoccussojae)植物乳杆菌(Lactodacillusplantanum)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与醇结合生成酯;降低pH值利于酵母生长并抑制杂菌,和酵母共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风味。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1)原料植物组织的分解(2)蛋白质的分解(3)淀粉物质的分解(4)脂肪的水解(5)色素的形成(6)酒精发酵作用(7)酸类的发酵作用可增加风味和提高品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
(1)曲霉菌:入池后由于温度、pH、环境的影响,很快失去作用(2)酵母:发酵中后期逐渐活跃(3)细菌:发酵中后期
酱油的色香味体的形成(1)色(2)香
主要在发酵后期形成,大体可分为醇、醛、酯,主要来自原料、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生物化学反应三个方面。(3)味①鲜:来自氨基酸 ②咸:来自食盐 ③甜:来自水解生成的糖、部分氨基酸甘油 ④酸:来自有机酸⑤苦:来自部分氨基酸酶促褐变非酶褐变(4)体酱油的浓稠度,俗称为酱油的体态,它是由各种可溶性固形物构成的。酱油固形物是指酱油水分蒸发后留下的不挥发性固体物质,主要有: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糊精、糖类、色素、食盐等成分。除食盐外,其余固形物称为无盐固形物。优质酱油无盐固形物含量达20g/l00ml以上。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是控制酱酷中的食盐含量在10%以下,这样对蛋白酶等酶活力的抑制作用不大,该法亦采用浸出淋油操作提取酱油。工艺流程①食盐水的配制 食盐加水溶解后,用波美计测定其浓度,并根据当时温度调整到规定浓度(一般情况是每100kg水加盐1.5kg左右即为1波美度)。②制醅入池 成曲用制醅机粉碎成2mm左右的均匀颗粒,并与盐水按比例拌和。酱醅起始发酵温度为42~44℃(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铺在池底10cm厚的酱醅应略干、疏松、不粘,当铺到10cm以上后,逐渐增加盐水用量,让成曲充分吸收盐水。③发酵管理前期主要是曲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被水解。品温的最适温度为42~45℃,约需10天完成水解。后期主要是通过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形成酱油的风味。当进入后发酵阶段时,应补加适量的浓盐水,使酱醅含盐量达到15%左右,并使醅温下降至30~32℃。发酵操作要点注意食盐水的浓度:浓度要求12~13°Bé。控制制醅用盐水的温度。一般温度在50~55℃之间,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44℃之间。制醅用盐水要求底少面多。拌水量必须恰当严格掌握发酵温度。入池酱醅品温必须掌握在42~44℃之间。其他发酵法(1)天然晒露法传统酱油,著名的名特产品均用此法;(2)稀醪发酵法分常温稀醪发酵法及品温控制为42~45℃的保温稀醪发酵法,酱醪发酵2~3月即成熟;(3)分酿固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