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终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芳菲尽

VS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话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②尝百草,才有“神医”李时珍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15年3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道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发射奠定了基础。“恰如大航海时代航海家的探索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中国的太空探索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步步地把普通人的眼睛引向宇宙深处。”这句话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015年下半年真题】【2014年上半年真题】“有了目标就要动手,不要面对多姿多彩的想法而陶醉不已,不去努力为之奋斗,它永远只是一个漂亮的肥皂,始终会破灭的。”这句话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主体、客体、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A、物质工具认识工具:B、观念工具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相互作用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反映。硬!红!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在记忆中的再现。表象知觉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水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推理判断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F=GM1M2/R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一个残废!真美!有伤风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愁阿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是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错误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D.经验论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第一,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第二,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调查+研究相结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的反复性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光的本性之争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有无止境的时代更迭中才能得打解决。”——马克思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我国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用“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的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真理与谬误的区别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2015下半年真题】真理往前再跨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主要说明()A.凡是真理都会变成谬误B.谬误的出现是由真理造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与谬误是难以区分开的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的条件:

①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②如果断章取义,……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①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个条件、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

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③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那可能就真有老虎了。如果第三个人也说街上来了老虎呢?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在特定的范围内都不会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次,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1、真理绝对性的含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