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_第1页
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_第2页
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_第3页
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_第4页
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武汉的矿企业内迁

一“举厂内迁”——资源委员会和国民政府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国家。据1937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登记,当时符合《工厂法》标准的厂矿,全国有3935家,其中分布于长江下游沪、苏、浙三省市的,共2336家,占总数56%之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参谋本部为战争计,遂向天皇奏示:“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实行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以威胁中国国民及军队的生存,并切断其对外经济活动。”在民族危难关头,爱国的民营厂矿企业家,为抢救战区民族工业,保证抗战的军需物资,补充后方的民用供给,并防止厂矿落入侵略者之手,纷纷向国民政府提议“举厂内迁”。民营工厂内迁的呼吁,最终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1937年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会议对各厂所请议决:“由资源委员会、财政部、军政部、实业部组织监督委员会,以资源委员会为主办机关,严密监督,克日迁移。关于印刷业之迁移,由教育部参加监督。”并由资源委员会的林继庸等四人组成监督委员会,赴“长三角”调查接洽,负责策划工厂内迁的任务。随着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命……对全国工矿事业负促进调整之责”。工矿调整委员会下设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战区厂矿的内迁工作。二调查和迁移工厂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曾寄希望于英美的调停,并且低估了日本的军事能力,以为战争不会旷日持久;而武汉离前线较远,则认为比较安全。因此在拟定工厂内迁目的地时,明定为武昌。其后,资源委员会派李荃孙、吴至信赴武汉,物色房屋、堆栈及工人住宿处所,以便沪、苏、浙等地内迁工厂到武汉后的安置。他们在武汉物色的旧厂房、庙宇及空地有:(1)武汉毡呢厂,约2000方尺;(2)武昌文佛禅寺,约2000余方尺;(3)燮昌火柴厂,约3000方尺;(4)大兴公司空地,约10亩。到武汉的工厂,先以武昌徐家棚为集中地,然后再行分配厂区。所以,当时“长三角”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兵工厂大多是迁往武汉。此时的武汉不但是全国政治和军事的中心,而且也成为经济的中心。当时,“长三角”地区民族厂矿企业的内迁以上海为多,苏、浙两省相对较少。现简要分述“长三角”工厂内迁情况:上海市:在战争期间,欲将机器等沉重物资运出上海,是相当困难的。因火车尽被军队征用,而长江下游镇江以下江面8月14日就已封锁,惟一可行的运输路线是用木船装载,循苏州河至苏州,再以小火轮船拖运至镇江,然后再转轮驶往武汉。上海工厂联合委员会迁移委员会在镇江设办事处,协助各工厂转运。1937年8月27日,马雄冠的顺昌机器厂、颜耀秋的上海机器厂、胡厥文的新民机器厂、胡叔常的合作五金厂等4家的机件及技工160余人,由苏州河运出。30日,徐名钰的大鑫钢铁厂、支秉渊的新中工程公司、沈鸿的利用机器厂、胡允甫的精一机器厂、李翊生的启文机器厂及姚兴昌铁工厂之机件及工人,也陆续运出。循此路线,各迁移工厂历尽艰难,运出了大部或部分机件,如大鑫钢铁厂的物资分3批内迁:第一批260吨,装木船6条,于8月30日启运,随迁工人30名;第二批354吨,装木船5条,于9月25日运出,随迁工人150名;第三批装船2条,于10月22日启航,随迁工人10余名,所有木船都是到镇江后转轮赴汉口。由于运输困难,该厂物资只运出了3/4。机械业是内迁的重点。上海重要的铁工厂、小规模机器厂十之六七集中于杨树浦、江湾、虹口一带,而实际内迁的仅40余家,8/10以上的钢铁工业没有移动。1938年2月15日《申报》(汉口版)有一则报道,记述了实情:“当‘八一三’沪战爆发之前一周,本市铁工业机器业等同业公会曾有人提议,将虹口之‘铁’尽可能搬出,但因环境困难及负责者之因循踌躇,结果待诸战事展开,除上海机器厂、中华铁工厂、中国钢铁厂、新民机器厂等40余家,事前已设法移入内地外,余则十分之八以上钢铁同业,皆毫无布置。已移动之铁件内,较笨重之铁质工具,亦多因时间仓卒而无法迁出。据铁业中人大概估计,在此次‘变动’中,虹口区内被‘移出’之成铁,数量至少在百万吨以上,可炼制枪炮子弹几千万发,亦一惊人之事实也。又据有关方面调查,本市机器厂及铁工厂战前已迁移内地者,计有机器制造厂三十三家,电器制造厂十四家,钢铁五金厂十一家,翻砂厂六家。”江苏省:国民政府对江苏省采取有限制的迁移政策,指定迁移若干家,对大多数工厂不准迁移。1937年11月1日,工矿委员会派员与江苏省主席及各主管人员谈话,确定迁厂对象时说:“锡、常一带设备较精之机器厂可酌量选至数家,迁至武汉以外较有需要之城市”,对“纺织业应先注重纱厂,但不必全部迁移”等。拟迁的工厂名单为:纺织工业:无锡的申新三厂、庆丰纺织染厂、丽新纺织染厂、广勤纺织厂、豫康纺织厂、协新毛织厂、庚豫毛织厂;武进的大成纺织染厂、民丰染织厂;南通的大生纺织公司第一厂及副厂;启东的大生纺织公司第一厂;江阴的利用纺织厂;太仓的利泰纺织厂;吴县的苏纶纺织厂、美纶织造厂。针织工业:无锡的中华针织厂。缫丝工业:无锡的华新缫丝厂、永泰缫丝厂。面粉工业:无锡的广丰面粉厂:吴县的泰和面粉厂。造纸工业:无锡的利用造纸厂:吴县的华盛造纸厂。机器制造工业:无锡的公益铁工厂、公艺机器厂、广勤机器厂、震旦机器厂;武进的万盛机器厂、厚生机器厂。实际上,由于苏、锡、常等地迅速沦陷,上述工厂只迁出少数几家,如公益铁工厂、震旦机器厂、庆丰纱厂、大成纱厂和南京的几家工厂,还有未经工矿调处协助而自行内迁的几家企业,如金华化学工业社、公昌机器厂、中国窑业公司火砖厂、宜大昌机器厂、中益电工机器厂等。浙江省:杭州沦陷时,浙江全省有工厂781家。其中有自动搬迁的,有迫于政府压力搬迁的。杭州的林长兴织带厂等6家纺织厂自动联合内迁,在杭州失陷前安全运出,后辗转迁入四川;民营机器厂武林、大来、协昌、胡金兴和应镇昌内迁时,省建设厅拨款10万元作为迁移补助费,由于船只的匮乏和日军的追踪,仅运出50余箱机件至浙江腹地;景纶衫袜厂将部分机件迁到重庆。省建设厅原拟将宁波顺记铁工厂、温州大华针织厂和毓蒙铁工厂等内迁,并建议由政府出资,把一些工厂合并组成联合铁工厂,厂商拒绝。后来,在政府的压力下,这些工厂还是把机件卖给了建设厅。另外,省政府还从永嘉、瑞安等地迁移铁工厂17家、棉纺织厂7家、印刷厂33家、锯木厂29家,拆迁了东瓯电话公司、淘化罐头食品公司、光明火柴公司等。这些工厂大多迁往浙江省腹地。“长三角”厂矿企业陆续地内迁,内迁厂矿的队伍浩浩荡荡,历尽千辛万苦,展现了爱国的厂家和员工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和伟大场面。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喻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如此众多的工厂一齐涌入武汉,使武汉的地皮问题成为热点。工矿调整委员会决定在武汉大规模征地,却遭到地方势力的反对,使工厂厂址难以落实。而已落实的厂址,也无法满足需求。如徐名钰的大鑫钢铁厂于9月16日抵达武汉,圈定武昌洪山簸箕山基地五十余亩为厂址,着手建厂后,却发现当地电力严重不足,遂决定将工厂转迁重庆。此种情况,使许多企业无法在武汉设厂经营,只好他迁。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溯长江而上,矛头直指武汉。日本最高决策当局在酝酿武汉战役时认为:武汉的陷落“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就意味着丧失了湖南、湖北的粮仓地带和中国内地惟一的大经济中心,不但会造成政府经济自给的困难,并且会减弱现在惟一的大量武器的输入通道———粤汉路的军事、经济价值”,“将引起现中央政府自行崩溃和放弃继续抗战的意志。”鉴于武汉形势的严峻,武汉及其周围地区,已不是设厂复工的安全之地。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被迫改变初衷,提出要在平汉、粤汉线以西的地带建立新的工业中心,以西南、西北作为“抗战建国”的大后方,并明确指令工矿调整委员会:“筹划战时工业,以川、黔、湘西为主”,“将各厂继续内迁,以策后方生产之安全”。这就为在前阶段迁移中已经集中在武汉等地的内迁工厂提出了再迁移的任务,并指定了迁移的最终目的地。1938年6月29日,敌军已逼近马当防线,内迁武汉的工厂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刘湘正在汉口养病,表示欢迎各界共同开发四川,省政府并作出“凡迁川工厂厂地印契准免收附加税”的优惠条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也表示欢迎工厂迁入湘境,公开发表谈话说:“湖南为一资源劳力丰富之区,上海各厂家若决心将企业从战区移来,原料人力之取给,较前便利。”后来多数工厂迁入四川,其次是湖南和贵州、云南、陕西等省,而迁入川湘两省为多,这除了地理条件外,两省的欢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三国民政府对内迁工厂复工的支持国民政府作为工厂内迁的组织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战前准备不够充足,迁厂资金短绌,加上敌军的空袭、炮击,致使“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工厂未能迁出,有的遭到破坏,有的落入敌手。如近代工业比较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工厂,内迁刚刚开始,这些地区就沦陷了,抢迁出的工厂、设备很少。即使已被拆迁出的工厂,在内迁途中机器材料等也损失惨重。迅速恢复生产,保障军需民用,支援抗战,是工厂内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工矿调整处发布了《内迁工矿复工办法》,限期令内迁工厂或临时复工,或正式复工,或合并复工。复工期限已届而未复工者,工矿调整处将拒绝其一切协助请求,或撤销其业已核准的一切协助;限期届满3周仍不复工者,可以强制移用其机料的全部或一部。为了协助内迁工厂复工,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制定一些奖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先后颁发了《非常时期工矿业奖励暂行条例》、《经济部小型工业贷款暂行办法》、《战时领办煤矿办法》等法令和条例,其中主要内容是:(1)扩大奖励范围。(2)降低呈请奖励资本额。(3)扩大奖励项目。(4)简化申请、批准办矿之程序和手续。二、解决征地和资金问题。关于建厂征地,行政院450次会议作出决议:建厂征地可于勘定界址后,“一面由主管机关绘具界址图,呈请履行法定手续,一面依土地法365条但书之规定得进入界限内施工”;关于资金,国民政府对内迁工矿发放贷款。三、帮助招募技术人员。工矿调整处以贷给旅费、安家费和眷属费的方法,到香港、上海、山东等地招募技术工人。1939年以前,在兵工厂内迁未完全复工的情况下,后方民营工厂以生产军火和军需用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民党军队作战消耗的任务。从1939年起,后方民营工厂的生产重点由军用品生产逐步转向民用品生产。中国在经受着战争破坏的同时,也在从事着建设。中国之所以能够持久抗战,直到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西部建立了工业基地,生产出众多产品,满足了军民的需要。四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是一个.工厂内迁,促使西南等内地近代工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对大后方的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内迁工厂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内迁工厂门类结构比较完整,不仅使大后方原先薄弱的产业得到了较大程度增强,而且使原先空白的产业得到了填补。内迁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装备。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建设的基础,内迁的大鑫钢铁厂,成为西南地区一家最大的民营钢铁厂。1942年1月,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参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