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 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2.(2分)如图是一般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从燃烧条件来考虑,必不可少的是()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2分)降水损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如图所示为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是()A.地表径流 B.下渗 C.地下径流 D.蒸发4.(2分)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 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 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 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5.(2分)列表归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某同学学习科学时画了一个有关《大气压》一节的表格,其中四项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A.压扁易拉罐实验B.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的应用C.打气筒D.抽水机A.A B.B C.C D.D6.(2分)假如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则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7.(2分)小高和小新同学想探究一杯热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在实验中小高同学收集了9组数据(分别如表)小高: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598100101102102102102小新:时间/min0246温度/℃9098101102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其好处是()A.能够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B.减小实验误差 C.使得到的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情况 D.只有9组数据才可以得出结论8.(2分)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科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实验能帮助小科改变这种想法的是()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9.(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10.(2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叙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11.(2分)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12.(2分)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13.(2分)图中的直线表示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对于a、b、c、d四点的分析,你认同的是()A.a、b两点质量分数不同 B.b点不可能是饱和溶液 C.c点质量分数最小 D.d点在t℃时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14.(2分)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结果所得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8%,请你帮助分析一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已潮解变质 B.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C.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没有放在玻璃皿中称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15.(2分)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20406080溶解度/g甲0.180.160.140.120.09乙35.736.036.637.338.4丙13.331.663.9110169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16.(2分)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17.(2分)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可比较实验结束时()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18.(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19.(2分)为了更好地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1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20.(2分)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21.(2分)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填“可见”或“不可见”)光。22.(3分)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1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1)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传播。(2)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方。(3)预测2021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填“大”或“小”)。23.(2分)用完全一样的装置加热等质量的海波和石蜡两种固体,它们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分析图象可知(“强”或“弱”),海波熔化的特点是:熔化时,持续吸热。24.(2分)(1)如图1所示的一种创可贴,使用时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固体溶解时温度(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2)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2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A.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B.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25.(4分)(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6.(5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1)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Ⅰ、Ⅱ、Ⅲ中,燃烧最强烈的是,不能燃烧的是。(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27.(3分)20℃时,将10g固体甲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①,现象如图②;继续升高温度至t2℃,现象如图③。请据图回答。(1)图①、②、③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2)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选填“A”或“B”)(3)x的值可能是克。A.1B.5C.10D.2028.(1分)夜晚有两个高楼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他们分别站在路灯下,O′点是路灯在地面上的投影,A、B两人和点O′在同一直线上,相距d′,当两人沿过O′点的直线()A.不断减小 B.不断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29.(8分)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表所示。像距s/cm4.06.08.0像的高度h/cm2.03.04.0(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30.(10分)CO2可以像倒水那样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图甲),小明将一个小玻璃罩罩在两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乙),却发现高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丙)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丁),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②示数明显增大(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选填“大”或“小”)。(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选填“下部”、“中部”或“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3)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的影响。(4)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填字母)。A.二氧化碳在高处聚集,使高处氧气的浓度下降B.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热的二氧化碳上升C.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D.高处氧气浓度低于低处氧气的浓度E.高处蜡烛先熄灭31.(8分)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成不变。【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四、分析计算题(第32题6分、第33题6分,共12分)32.(6分)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克。(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3.(6分)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或加入12克该物质可达到饱和。求:(1)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2)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五、附加题(每空2分,共10分)34.(2分)有一种奇妙的蜡烛,其烛芯由普通构线、金属粉末X和石蜡组成,用传感器测出其三层火焰的温度(如图),观察发现:当蜡烛燃烧时,X并不燃烧,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重新引燃蜡烛。根据以上现象()A.400℃ B.280℃ C.150℃ D.20℃35.(2分)去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A. B. C. D.36.(4分)t℃时将一定量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成三份,均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低至t℃,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质量分别为ag、bg,该物质的溶解度是g,若第三份溶液蒸发的是30g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是。(均用a、b表示)37.(2分)实验室需要把烧杯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转移到烧杯B中,将烧杯A内的液体倒入烧杯B后,烧杯A内会残留约1mL液体,这部分液体也倾倒至烧杯B,烧杯A内仍残留约1mL液体……需要次这样的清洗,才能保证原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99.9%都被转移至新烧杯。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 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答案】B【分析】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人会从食物中获得这些能量。【解答】解:人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食物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能。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2.(2分)如图是一般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从燃烧条件来考虑,必不可少的是()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可知要使打火机燃烧必须具备:电火花,可燃物(即燃料丁烷)。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3.(2分)降水损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如图所示为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是()A.地表径流 B.下渗 C.地下径流 D.蒸发【答案】B【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解答】解:由图可知,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为草地>泥土地>沥青路面>普通混凝土砖,因此造成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的是下渗过程。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水循环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4.(2分)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 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 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 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答案】B【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解答】解: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红色环能反射红光;而红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故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应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5.(2分)列表归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某同学学习科学时画了一个有关《大气压》一节的表格,其中四项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A.压扁易拉罐实验B.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的应用C.打气筒D.抽水机A.A B.B C.C D.D【答案】C【分析】(1)大气的内部存在压强;(2)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解答】解:A、将一个空易拉罐里的空气抽走后,在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该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C、利用打气筒对车胎打气,使得其内部压强增大,使得空气进入车胎,故C错误;D、向上提起活塞时,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抽水机,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6.(2分)假如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则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答案】A【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出现了日食、月食、影子,这些现象,排直队伍、射击瞄准等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解答】解:A、光不沿直线传播,就没有了黑夜;B、光不沿直线传播,挡不住再前面的人的光线,故B错误;C、光不沿直线传播,那么地上就没有影子;D、光不沿直线传播,那么就没有了日食,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和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7.(2分)小高和小新同学想探究一杯热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在实验中小高同学收集了9组数据(分别如表)小高: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598100101102102102102小新:时间/min0246温度/℃9098101102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其好处是()A.能够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B.减小实验误差 C.使得到的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情况 D.只有9组数据才可以得出结论【答案】C【分析】实验中分析更多组数据,使得到的关系更贴近实际。【解答】解: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分析更多组数据,还能得出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保持不变。故选:C。【点评】科学探究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发现普遍性的规律。8.(2分)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科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实验能帮助小科改变这种想法的是()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答案】D【分析】大气在各个方向上都会产生压强,硬纸片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不会掉下来,大气压的特点与液体压强类似,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故不管杯口朝哪个方向,纸片都不会掉下。比较密闭钟罩内空气被抽出前后纸片所受气压的变化,结合现象可做出分析。【解答】解:A、图甲中,纸片都不掉落,不能反驳小科的想法;B、图乙中,纸片均不掉落,不能反驳小科的想法;C、图丙中,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不能反驳小科的想法;D、图丁中,抽出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没有了气压,这说明实验中纸片不掉落是因为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可反驳小科的想法。故选:D。【点评】将杯子倒置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是课本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个小实验,本题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改进,来解除同学们学习中的困惑,是很好的一道题。9.(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A【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无明显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故选项说法错误。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2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叙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答案】B【分析】①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②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这就是影子的成因。【解答】解:如图所示:(1)图中“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西则影东”。中间的“窗隙”,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鸢西则影东”的现象。(2)因此“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选项ACD正确;(3)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影子的成因,因为光被挡住了,所以选项B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通过《梦溪笔谈》这样的经典著作考查小孔成像知识,更能提高心智,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中外科普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1.(2分)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答案】C【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解答】解:A、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选:C。【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12.(2分)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答案】B【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解: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实验成功时,该选项说法正确;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这样便于对比。故选:B。【点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13.(2分)图中的直线表示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对于a、b、c、d四点的分析,你认同的是()A.a、b两点质量分数不同 B.b点不可能是饱和溶液 C.c点质量分数最小 D.d点在t℃时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答案】C【分析】根据图中的直线表示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可判断c、d两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而溶液c中水的质量大于溶液d,a、b两点所表示的溶液均为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据此,完成对a、b、c、d四点所表示溶液的分析。【解答】解:A、a、b、d两点所表示的溶液均为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100%;而c,利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a=b=d>c;B、b点为直线上的点,因此;故B错误;C、根据A中分析;故C正确;D、d点代表的溶液在t℃时为饱和溶液,但可溶解其他溶质;故选:C。【点评】对于在坐标系中表示变化类的问题,通过分析纵横坐标轴所表示的量分析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对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14.(2分)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结果所得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8%,请你帮助分析一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已潮解变质 B.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C.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没有放在玻璃皿中称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答案】D【分析】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结果所得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8%,结果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结果所得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8%。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会导致实际称量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少,故选项错误。B、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故选项错误。C、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会腐蚀托盘,故选项错误。D、用量筒量取水时,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大的因素(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2分)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20406080溶解度/g甲0.180.160.140.120.09乙35.736.036.637.338.4丙13.331.663.9110169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答案】D【分析】A、根据甲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判断。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20℃时,20℃时,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60℃时,60℃时、丙饱和溶液中;降温到20℃,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且20℃时,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D、60℃时,等质量的甲,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溶剂质量均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原理、结晶后溶液组成的变化、溶解度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2分)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答案】C【分析】A、根据氯化钠在水、汽油中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两个塑料瓶变瘪了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故方法正确;B.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与温度有关,故方法正确;C.对于实验C,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也提供了水,试管内只提供水;故方法错误;D.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故方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17.(2分)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可比较实验结束时()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答案】C【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解答】解: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方法比较新颖,要注意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运用,难度不大。18.(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答案】C【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解答】解: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t5℃时a的溶解度最大,将等质量的a、b,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19.(2分)为了更好地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1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答案】C【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解:A、红磷燃烧放热,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至原温度,该选项正确。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该选项正确。C、CD段对应的是红磷完全燃烧后,该选项不正确。D、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故选:C。【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0.(2分)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分析】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③是恒温蒸发情况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④是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增大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解答】解: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情况,分清恒温蒸发和升温蒸发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21.(2分)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红外线(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不可见(填“可见”或“不可见”)光。【答案】红外线;不可见。【分析】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红外线的热作用强。【解答】解: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用红外线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便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故答案为:红外线;不可见。【点评】此题考查了红外线应用的有关知识,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22.(3分)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1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1)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北方。(3)预测2021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小(填“大”或“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影子、小孔成像等;(2)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南半球相反;(3)由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太阳直射角在周期性变化,春分3月23日后,太阳直射向北半球偏,到夏至6月22日这一天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此时影子最短。【解答】(1)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2)宁波位于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3)2021年6月20日接近夏至,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故答案为:(1)直线;(2)北。【点评】本题借助影子的形成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及地理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及应用,难度不大。23.(2分)用完全一样的装置加热等质量的海波和石蜡两种固体,它们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分析图象可知弱(“强”或“弱”),海波熔化的特点是:熔化时,持续吸热不变。【答案】弱;不变。【分析】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的吸热能力弱;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答】解:由图可知,在0﹣6min内,由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温度变化大的吸热能力弱;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故答案为:弱;不变。【点评】此题通过实验考查了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注意实验中使晶体均匀受热的方法,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24.(2分)(1)如图1所示的一种创可贴,使用时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2)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2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AB。A.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B.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1)降低;(2)AB。【分析】(1)根据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进行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相同,溶解度相同,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分析。【解答】解:(1)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2)A、由图象可知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B、a、c两点时,都有没有溶解的NaOH、c两点时,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说明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答案为:(1)降低;(2)A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热效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5.(4分)(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紫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倒立(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紫;色散;(2)倒立;变大。【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2)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像的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在小孔成像中由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既可成倒立放大的像,也可成倒立缩小的像。【解答】解:(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因此a处为红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若向右拉动内筒,像将变大。故答案为:(1)紫;色散;变大。【点评】(1)白光并不是单色光,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由于这七种颜色的光频率不同,所以当它们发生折射时,它们的偏折程度不同,从而分散开了;(2)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了解一些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及小孔成像特点即可解决,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26.(5分)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1)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Ⅰ、Ⅱ、Ⅲ中,燃烧最强烈的是Ⅱ,不能燃烧的是Ⅲ。(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答案】(1)Ⅱ;Ⅲ;(2)火星四射;黑色固体。(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分析】(1)Ⅲ中火柴在铁丝的上方,燃着的火柴没有对铁丝充分的预热,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丝不燃烧;Ⅱ中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比Ⅰ大,据此分析铁丝燃烧最强烈是哪一个;(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Ⅲ中火柴在铁丝的上方,燃着的火柴没有对铁丝充分的预热,铁丝不燃烧,所以Ⅰ、Ⅱ,铁丝燃烧最强烈的是Ⅱ;(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3)铁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1)Ⅱ;Ⅲ;(2)火星四射;黑色固体。(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7.(3分)20℃时,将10g固体甲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①,现象如图②;继续升高温度至t2℃,现象如图③。请据图回答。(1)图①、②、③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②;(2)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A;(选填“A”或“B”)(3)x的值可能是BC克。A.1B.5C.10D.20【答案】(1)②;(2)A;(3)BC。【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解答】解:(1)在①、②、③溶液中,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2)由①②③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当x=2.5g时,且溶液为饱和溶液,小于25g。故答案为:(1)②;(2)A;(3)B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8.(1分)夜晚有两个高楼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他们分别站在路灯下,O′点是路灯在地面上的投影,A、B两人和点O′在同一直线上,相距d′,当两人沿过O′点的直线()A.不断减小 B.不断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分析】设A小朋友身高为a,设B小朋友身高为b,灯高度为h,若A小朋友向前移动x,则影子向前移动x1,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x1,再根据两个影子A′和B′,相距d′,则同速度行进x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小朋友影子与原影子的距离、B小朋友影子与原影子的距离,然后即可得出A′和B′的距离变化。【解答】解:如图所示:设A小朋友身高为a,灯高度为h,则影子向前移动x1,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解得由两个影子A′和B′,相距d′,A小朋友影子与原影子的距离x1′=,B小朋友影子与原影子的距离x1″=,因为x5′>x1″,A比B高,此时影子d″=d′﹣x1′+x2″<d′。同理,当两人头部的影子达到重合后,因为A比B高,即a>b,此时A影子会超过B的影子,两者的距离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大。此题也可假设A,B两人站在一起。两人一起往前走,两人影子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增大,两人影子移动速度仍符合假设的规律,然后再超过它,后增大。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29.(8分)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A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的大小。(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表所示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像距s/cm4.06.08.0像的高度h/cm2.03.04.0(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AB。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答案】(1)A;便于比较像的大小;(2)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B。【分析】(1)由图知,易拉罐左端为小孔,圆筒从右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2)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3)蜡烛换成LED灯便于观察。【解答】解:(1)实验中,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便于观察,B端周围环境太亮;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便于比较像的大小;(2)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即物距一定,要物高一定,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蜡烛换成LED灯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C、选用“H”形光源不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故C错误。故选:AB。故答案为:(1)A;便于比较像的大小,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难点是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30.(10分)CO2可以像倒水那样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图甲),小明将一个小玻璃罩罩在两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乙),却发现高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丙)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丁),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②示数明显增大(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选填“大”或“小”)。(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上部(选填“下部”、“中部”或“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3)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受热情况的影响。(4)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CBADE(填字母)。A.二氧化碳在高处聚集,使高处氧气的浓度下降B.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热的二氧化碳上升C.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D.高处氧气浓度低于低处氧气的浓度E.高处蜡烛先熄灭【答案】(1)大。(2)上部;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3)受热情况。(4)CBADE。【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回答此题;(2)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3)根据温度变化回答此题;(4)根据燃烧发生的过程回答此题。【解答】解:(1)二氧化碳可以往下倒入,说明往下聚集,故答案为:大。(2)根据实验数据,1处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时间最短,因此是上部二氧化碳浓度高,故答案为:上部。(3)根据温度计显示温度可知,上部温度最高,说明不同位置受到温度不同,故答案为:受热情况。(4)蜡烛先要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然后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在上部聚集,氧气被压入下部,底部氧气浓度增加,由于缺少氧气而熄灭,故答案为:CBADE。【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1.(8分)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成不变。【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说明溶液的温度降低(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升高。【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答案】(1)降低;(2)升高;【拓展实验】低于;【反思交流】>。【分析】【实验结论】(1)根据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进行分析;(2)根据加入物质b后,热水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进行分析;【拓展实验】根据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进行分析;【反思交流】根据物质溶于水后,如果Q吸<Q放,总体表现放热,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进行分析。【解答】解:(1)图1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a后,说明物质a溶于水时吸收热量;(2)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突然沸腾;【拓展实验】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压强增大,右边的液面上升;【反思交流】物质溶于水后,如果Q吸>Q放,总体表现吸热,则溶液温度降低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升高。故答案为:(1)降低;(2)升高;【拓展实验】低于;【反思交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等,注意理解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四、分析计算题(第32题6分、第33题6分,共12分)32.(6分)某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