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5900字(论文)】_第1页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5900字(论文)】_第2页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5900字(论文)】_第3页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5900字(论文)】_第4页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59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目录TOC\o"1-2"\h\u6659摘要 I前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现代各个国家之间如今日常生活方式和语言交流习惯的不同。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文化化石,它由人类文明初始时起源,经历了数千万年的风雨和历史文化碰撞才有了如今各国语言文化成果的呈现。而礼貌用语无疑是人类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历史沿革以及民族的核心思想。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传承的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这些中国人自己习以为常觉得合理有效的礼貌用语内容,西方人有时候反而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它们并不文明,或者说并不礼貌。所以,在现代世界各国日常商务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情况下,探索中国和西方日常交流礼貌用语的差异,培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礼貌用语的差异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在中西方不同民族日常的语言交际中出现因文明礼貌意识形态认知不同而导致的分歧和矛盾,有利于中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向好发展。2.中西礼貌用语的原则百度汉语对于“原则”一词的总结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形成的合理化现象”,西方主要的文化语言英语中“原则”的对应词汇是“principle”,牛津词典中对于“principle”的词汇解释是“道德原则;行为准则;规范;法则;原则;原理;观念(行动、思想的)理由,信条;定律;工作原理”。中国和西方虽然地理位置、文化起源、历史沿革方面皆不相同,但在民族漫长的历史语言和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礼貌用语原则。这些礼貌用语原则经过代代总结传承成为了中西方各自人民在人际交往中的世界观,指导着双方各自语言交流的方式途径。因此从双方的礼貌原则中可以管窥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总体概况。2.1西方主要礼貌原则西方对于自己文化中主要礼貌原则的研究论述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利奇的六条礼貌准则,其分别是:(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称赞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其各个准则对应的主要核心内容是:(1)在与人的交往中尽量避免损害别人的利益,利益交往中,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要使交往对象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2)与第一条不同,第二条慷慨准则提倡一种奉献原则,或者说这种原则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因为它的主要核心是使交往对象的利益最大化,即使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3)第三条要求交往人对于交往对象要持欣赏的态度,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在交往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有贬低损害他人的语言或行为出现;(4)第四条与第三条相对应,谦虚准则提倡在与人交往中要虚怀若谷,在与人交往的语言和行为中避免出现对于自己的赞美和欣赏,并且应该尽可能地讲自己的不好之处,尽可能地贬低和损伤自己,让交往对象看到自己谦虚的诚意;(5)第五条一致准则提倡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要尽量保持与交往对象观点行为的一致性,尽可能减少与交往对象出现正面的冲突以及分歧,在交往者与交往对象一致性的方面要对其大加赞赏,表示自己与交往对象站在同一角度并且表示对交往对象行为观点的理解与赞同;(6)第六条,同情准则提倡交往者在与交往对象的交往中要尽可能最大化地表示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减少对交往对象厌恶情绪的出现及表露。2.2中国传统礼貌原则在中国,比较为大众所接受赞同的已经形成理论论述的传统礼貌原则是上个世纪的由我国学术教授顾曰国在充分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立足中国本土并极具特色的五条礼貌准则,它们分别是:(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德言行准则;(5)求同准则。这五条准则对应的核心内容观点分别是(1)第一条,提倡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听到与自己相关的言论内容要尽可能地贬低自己,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听到与自己的交往对象相关的言论内容评价时要尽可能地拔高交往对象的地位,表示对于交往对象的欣赏与尊重,让交往对象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人格尊严;(2)第二条,现代的称呼准则,提倡在当下的社会人际交往中仍要传承遵循中国传统的长幼尊卑礼仪,在与不同身份的交往对象的交流中要注意规范,避免越界;(3)第三条,提倡在现代的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大量的方言粗语、污言秽语导致交往对象的不适,在情义的表达上也要保持我国自古以来的含蓄委婉,减少快言快语、不顾他人感受、不经意间伤害他人导致交往失败的情况的出现;(4)第四条,提倡在与人交往时要尽可能减少利用他人谋取自己的利益的交往动机的出现;在与人交往的言语上要尽可能地对交往对象的言行成果进行赞美和夸奖,赞美交往对象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减少言语上对自己的努力的阐述渲染,保持谦逊求教的态度;(5)第五条,提倡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注重求同,将交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分歧减到最小,保持交往氛围的和谐,并尽量使交往对象的人际交往期待得到最大化的满足。2.3中西礼貌原则异同由上述可知,中西方的礼貌用语原则中在相同之处体现为都比较注重言语行为的得体性、提倡交往个人的大度与宽容、重视保证交往人格的谦逊态度、倡导欣赏他人、注重塑造和谐愉快的交往氛围、提倡在交往中注重换位思考。在礼貌用语原则上比较相异的是交往原则中对于交往个人人格以及自由的限制程度。西方倡导个人主义和人格自由,在交往中即使是谦逊、宽容大度也会相应地保证自己的人格尊严,避免过分地保证交往对象的利益遵循大众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而忽略自身的交往原则,所以在西方的礼貌用语中很少看到交往个人对于自身人格尊严等的贬低损伤词汇,用语谦虚礼貌的程度也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比如说在人际交往中表达歉意的时候,英语中用“Excauseme”“Sorry”等较为恳切礼貌但不失人格尊严的词汇,中国则沿用古人的谦称“小人”“鄙人”“不自量力”“妄自菲薄”等对于自己的贬损比较严重的词语,在谦虚的范围中几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因此在中西方的日常交际中要特别注意双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进行礼貌用语表达的时候,不能不顾交际对象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定的礼节习俗把中国的礼貌标准强加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如果不注重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就容易导致中西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分歧矛盾,容易在国际中产生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不良影响。3.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民族的历史文化、礼节习俗的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表现在语言上,尤其在日常语言的词汇表达使用上差异尤其明显。从具体的语言词汇表达上进行礼貌用语词汇差异的分析,可以直观清楚地体会到中西交际双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有利于交往者双方礼貌用语差异意识的培养。3.1称谓称谓是最简单的礼貌用语词汇,也是人际交往的起始。合适得体的交际称呼语可以让互相不熟悉的交往者双方及时有效地建立起沟通桥梁、迅速进入预定沟通内容的主题。但是,如果忽略文明差异直接按照交往双方各自原生文明的礼节语用习惯进行称呼有可能会让交往对象感到诧异,甚至有可能会触犯到对方的礼貌原则之底线,在交往中发生冲突,导致跨文化交往的失败。通过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总结,中西方礼貌用语中的称谓大概能够归结下述几类:中国的主要礼貌称谓用语:1.谦称。中国自古沿袭的谦称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于交往对象的尊敬以及表示自己的谦虚。比如说: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敬时常用的称谓有“您”“足下”“贵单位”等;对交往对象表示自己的谦虚、虚怀若谷常用的称谓有“在下”“小人不才”“鄙人”等。在谦称上,将交往对象尊奉得越高、将自己贬损得越低,越能达到尊敬他人、表示自己谦虚求教的效果。2.昵称。中国文化中的昵称主要是从民国发展而来的,在借鉴了西方的礼貌用语之后,综合中国本土的特色就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常用的昵称。昵称顾名思义就是亲昵、亲近的称呼,使用昵称的目的是为了与陌生人区别开来、增进与交往者的亲属、朋友、邻居等的亲近关系。比如说:表达对亲属亲近的称谓“姐姐”“爸爸”“妈妈”;表达对朋友亲近的称谓“哥们”“姐妹”“叠字类的”如张文轻,朋友之间可能会叫“轻轻”;表达睦邻友善的亲近称谓“老张头”“李叔叔”“姓氏+哥或姐”如“王哥”“赵姐”。中国亲近关系中的人际昵称多种多样,没有规定的范例,很多特别亲近的亲友邻居之间会互相起一些无伤大雅的外号,比如说“小胖”“四眼妹”等以其身上的特点区别被起外号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3.职称。职称称谓一般是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的上下级之间的尊敬称呼,一般都是被称呼者的姓氏或名字+职位。比如说在学校里,学生会尊称老师为“张老师”“芳芳老师”等;在公司里下属一般尊称上级为“王经理”“陈主管”“周董”等等;在社会上的一般场所,平级、不同职位之间一般称“姓氏或名字+同志或先生或小姐”以及“直接称帅哥或美女”如“李芳同志”“梓豪同志”“周先生”“董小姐”等等。在社会上的这些职称或陌生人平常关系中的称谓,一般把被称呼者的职位或社会特定称谓尊奉的越高、越符合被称呼者的社会交往心理期待,交际双方的关系就会越融洽,越容易快速进入会话主题。西方英语国家的礼貌称呼用语:1.谦称。西方近现代的社会中思想语言习惯革新得比较彻底,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且大部分宗教意识比较浓厚的英语国家信仰上帝,认为除了最崇高的上帝,现世的人们无论阶级、职位和长幼尊卑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在西方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表示对他人尊重的谦称一般是Ms./Mr./Mrs.+姓氏或者+姓名,比如说Ms.Brown/Mr.Carmen/Mrs.Miller等,并且这些称呼一般是在人们初次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渐渐熟悉后,即使是表示尊敬也都是直接称呼交往对象的名字如Steven/Alian等等。并且在西方的礼貌文化用语中“老”并不是一个表示尊重的词,如果称呼一位中老年女性为“老奶奶”,反而会引发其厌恶反感情绪,致使交流氛围尴尬。2.昵称。西方英语国家表示对于亲朋好友、邻居等的亲近称谓一般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朋友之间一般称“Dear”;父母与孩子之间一般称“Baby”;夫妻之间一般称“Dear”“Darling”,“Honey”,并且这些一般都是普遍用词,在交往中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但是西方人特别重视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一般不能接受别人给他们取外号,他们很难认为取外号是亲近的表现,并且这样会触犯他们的人际交往底线,引发交流矛盾。3.职称。在国际交往中,西方的礼貌用语习惯,一般是姓名+职称,比如说“DoctorJack”,“ProfessorWhite”,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Judge”,“Mr.Lawyer.”3.2日常寒暄中国人在熟人或不是很熟的人见面时经常喜欢问一句:“吃过饭了嘛?”、“到哪儿去啊”、“小伙子,多大了?”、“在哪儿工作啊?”、“收入怎么样啊?”等等。而西方英语国家人们见面打招呼多数情况下都是“Hi”,“Howdoyoudo?”,“Hollow”“Howiseverything?”等。由此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的日常寒暄范围很广,涉及到交往对象日常生活、工作等个人的许多方面,并且内容很细致很具体。而西方英语国家在日常交往的寒暄中一般是不涉及具体内容的,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泄露个人隐私。因此在中西方日常交往中,中国人要尊重西方的文化价值观,避免交往中长驱直入涉及他人隐私、引起交往对象的不适,给双方的跨文化交流留下不好的印象。3.3恭维与应答在中国,日常交往中受到他人的赞美夸赞时,中国人的回答一般是“您过奖了”“没有没有”“哪里哪里”等贬损自己表示谦虚的词汇语言,但在西方英语国家,如果您夸赞一个女孩的衣服好看如“Yourdressissobeautiful”,西方人一般会回答“Thanks”或“Iamgladtohearthat”等欣然接受赞美并直接表达感谢的话语。中国人这种所谓的谦虚化的表达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奇怪和虚伪。3.4致谢与致歉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与中国日常文化交流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人经常会说“Thanks”和“Sorry”两种词汇,并且此类礼貌文化用语不分等级和长幼尊卑,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文明通用语。但在中国,多数时候说“谢谢”和“对不起”两个词语时一般是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服务或者烦了比较大的错误时才会正式用到这两种词汇。并且比较亲近的朋友亲人之间一般也不说这两个词,因为会显得生分和过于客气,反而不是合适的礼貌用语。3.5邀请与接受中国人在邀请类的日常交往活动中接受邀请一般会有一番客套的过程。比如说中秋邀请别人来自己家赏月吃饭。A:轻轻,你的家人都不在家,你一个人挺孤单的,晚上来我们家一起赏月吧?B:谢谢,但是挺麻烦你的,我还是不去了。A:不麻烦,人多热闹。B:会打扰你们一家人的。A:不会,我们家人都挺好客的。B:这样哦,那我晚上就打扰了。西方人在面对他人邀请时的回答一般比较明确干脆,如:A:WouldyouliketocometomyhomeforMid-AutumFestival?B:Yes,I'dloveto./No,Iwon't.像这样直接表达自己愿意或不愿意是西方人正常惯用的交往礼貌用语。并且他们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觉得直接答应或拒绝有什么不妥。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貌用语中这样的交往方式反而因为不够谦虚含蓄而被摒弃。4中西礼貌用语语用差异成因西方由于经历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等比较大的思想变革运动,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都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在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谦逊时也不会现中国人一样过分地贬低自己成就他人;在受到别人的赞美时也会坦然接受;对于他人的邀请会直接表明观点;重视个人的隐私;对于所有人的帮助都会表达感谢,对于自己所做的不妥之事,哪怕再小也会及时表达歉意。中国人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含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